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P11

  ..续本文上一页哀愍故,如箧毒蛇譬经说。」当更证明:它不是佛说的。

  

  生活起居

  

  说不放逸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行,亦非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行。不向何等像类比丘说不放逸行?若比丘得阿罗汉,尽诸有漏,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正解脱,如是像类比丘,我不为说不放逸行。所以者何?彼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复堪能作放逸事,是故不为彼说不放逸行。

  

  为何等像类比丘说不放逸行?若诸比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隐,向涅槃住,如是像类比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所以者何?以彼比丘习学诸根,心乐随顺资生之具,亲近善友,不久当得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所以者何?彼眼识所可爱乐、染着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染、不系着住。以不喜、不赞叹、不染、不着住故,专精胜进,身心止息,心安极住不忘,常定一心,无量法喜,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终不退灭随于眼色。于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所识法,亦复如是。」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59 ~ p.260

  

  为何有些人要跟他讲「不放逸行」,有些人则不需要讲不放逸行呢?现先论:云何为放逸?如以牧牛作比喻,放牛吃草,就是放逸。故什么人不需要跟他们讲不放逸行呢?如这条牛已死掉了,他就根本不会放逸的;而阿罗汉以牛已死故,不复堪能作放逸事,是故不为彼说不放逸行。

  

  至于学人,以牛还狂故,需要为说不放逸行;这点应是很明确的。至于如已证得初果、二果呢?则这条牛虽还在,但已瘦巴巴的,已软弱无力了,所以即使再叮咛一下,但也不用太费心了。

  

  清净乞食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持尼师檀,入林中昼日坐禅。

  

  这里有个名相「尼师檀」。尼师檀可能是原音翻译的,故或称为「具」。具,其实就是一块方形、或长形的夹层布料。所以在禅坐时,是可拿来当坐垫,而垫在屁股下面。至于晚上睡觉时,就拿它来当卧垫。所以尼师檀,既是坐具,也是卧具。

  

  而传到中国后,乃把尼师檀拿来, 当拜具。我们看很多法师在拜佛前,乃先「展具」,将一块很庄严的毡子,铺在坐垫上,才开始拜佛。其实,这不合律仪也。这是先解释「尼师檀」。

  

  时舍利弗从禅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尔时佛告舍利弗:「汝从何来?」舍利弗答言:「世尊!从林中昼日坐禅来。」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禅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若诸比丘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彼比丘亦复如是,当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学。

  

  若比丘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81

  

  这也一样,要检点:在六根对六尘时,是否起了爱欲跟执着等?然这部经,我觉得前后有些不搭调,就是─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这是讲他禅坐时,乃是修习「空三昧」也。

  

  而后佛陀却开示他说:修行人云何于乞食时,能清净身心,不受染着。这回答跟空三昧,却不怎么相应。当然这两者会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如行者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六根清净,不受染着;当能在禅坐时,更容易证得空三昧。反之,能于禅修时证得空三昧,故在日常生活中,更易保持六根清净,不受染着。这是可理解的;但这两者,还不能混为一谈。

  

  最后「是名比丘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既有经名,大概都是后人取的。因为佛陀说法时,应不会对这些内容,作意去取任何名字。

  

  见五欲如火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着,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行处、住处逆防闭已,随其行处、住处,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云何名为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多闻圣弟子,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

  

  云何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譬如近一聚落边,有深坑满中盛火,无有烟焰。时有士夫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厌苦,乐生、恶死。彼作是念:此有火坑,满中盛火,我若堕中,必死无疑,于彼生远、思远、欲远。如是多闻圣弟子,见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若行处、住处,逆防、逆知,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譬如聚落边,有奈林,多诸棘刺。时有士夫入于林中,有所营作。入林中已,前后、左右、上下,尽有棘刺。尔时士夫正念而行,正念来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视,正念屈身。所以者何?莫令利刺伤坏身故。多闻圣弟子亦复如是,若依聚落、城邑而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善执其心,正念安住,正念而行,正念明目,正念观察。所以者何?莫令利刺伤圣法律。

  

  云何利刺伤圣法律?谓可意爱念之色,是名利刺伤圣法律。云何是可意爱念之色伤圣法律?谓五欲功德,眼识色,生爱念,长养欲乐;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生爱念,长养欲乐,是名可爱念色伤圣法律。是名多闻圣弟子,所行处、所住处,逆防、逆知,乃至不令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

  

  或时多闻圣弟子,失于正念,生恶不善觉,长养欲、长养恚、长养痴。是钝根多闻圣弟子,虽起集、灭以欲覆心,譬如铁丸烧令极热,以少水洒,寻即干消。如是多闻圣弟子钝根,生念寻灭。

  

  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行,如是住,若王、大臣,若亲族,往诣其所,请以俸禄,语言:男子!何用剃发,执持瓦器,身着袈裟,家家乞食为?不如安慰,服五欲乐,行施作福!云何比丘!多闻圣弟子,彼当还戒、退减以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若复为国王、大臣、亲族请以俸禄,还戒、退减,无有是处。」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彼多闻圣弟子,其心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于远离,向于离欲,向于涅槃寂静舍离,乐于涅槃,于有漏处寂灭清凉。若为国王、长者、亲族所请,还戒、退减者,无有是处。譬如恒河,长夜临趣、流注、浚输东方,多众断截,欲令临趣、流注、浚输西方,宁能得不?」答言:「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恒水长夜流注东方,欲令西流,未而可得,彼诸大众徒辛苦耳。」「如是多闻圣弟子,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于远离,乃至欲令退减,无有是处,徒辛苦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35 ~ p.337

  

  「如是多闻圣弟子,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于远离,乃至欲令退减,无有是处,徒辛苦耳!」故就原始佛法而言,修行只有一条路:从解脱道,入涅槃城。于过程中,不停顿、不拐弯、不退转;也不稍减精进之心。

  

  而后期大乘却谓:滋业润生,乘愿再来;这是不合原始佛教的宗旨。一个具足正见的多闻弟子,在修行过程中,当只有前进,而不可能后退,或转折。故这「滋业润生,乘愿再来」的说词,跟正见相应吗?还当好好省思一下!

  

  难陀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说言大力者,其唯难陀,此是正说。其有说言最端政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其有说言爱欲重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

  

  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念、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暗障,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间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间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相,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习。…

《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