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變異、敗壞、輪轉」,名世間。而世間如何變異?如何敗壞?如何輪轉?乃都是從六入而有的。因爲如果眼不對色塵,耳不對聲塵,六根不起分別作用,就無動亦無靜,無來亦無去。則一切變異、敗壞、輪轉,也就不可能了。下面再看〈世界邊〉:
到世界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究竟苦邊者。」如是說已,入室坐禅。
時衆多比丘,世尊去後,即共議言:「世尊向者略說法言,我等今于世尊略說法中,未解其義,是中諸尊誰有堪能于世尊略說法中,廣爲我等說其義耶?」複作是言:「唯有尊者阿難,聰慧總持,而常給侍世尊左右,世尊贊歎,多聞、梵行,堪爲我等于世尊略說法中廣說其義。今當往詣尊者阿難所,請求令說。」
時衆多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于一面坐。具以上事,廣問阿難。爾時阿難告諸比丘:「谛聽,善思,今當爲說。若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此等皆入世間數。諸尊!謂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多聞聖弟子,于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爾時尊者阿難複說偈言:
「非是遊步者,能到世界邊;不到世界邊,不能免衆苦。
是故牟尼尊,名知世間者,能到世界邊,諸梵行已立。
世界邊唯有,正智能谛了,覺慧達世間,故說度彼岸。
如是諸尊!向者世尊略說法已,入室坐禅,我今爲汝分別廣說。」尊者阿難說是法已,衆多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78 ~ p.279
「非是遊步者,能到世界邊」空間就是指東西南北,世間人或科技上,大致是把這個世界當作客觀的、實在的,而去認識它、去研究它。
但在佛法中,乃謂這世間爲「業感緣起」。故不同的業,所見到的世界,便大不相同。善業升人天,惡業墮惡道,這即是「業感緣起」的世界也。
因此,欲改變這個世界,不如去改變我們的心。所以一個人于修行的過程中,因業不斷地改變:惡業漸消.善業增長。則他的感受、遭遇自不斷地在提升、進化。最後要了業,才能出世間;這從上說來,應是很明白的。
「世間有邊?還是無邊?」夢境是有邊?還是無邊呢?
以幻化無常故,非有邊,亦非無邊也。
我想各位一定聽過:在佛法中,有所謂「十四種無記」的問題,包括問這個世界有沒有邊?記得以前有人告訴我,他有個朋友想這個問題,直想到頭發都發白了,卻還未想出來。我想頭發發白還是小事,如果再想下去,一定會神經病的。因爲你想:若有邊,那邊外又是什麼呢?若無邊,則那會有無邊的境相呢?
事實上,要回答,也不難。我問你:「你的夢境是有邊呢?還是無邊呢?」作夢的境界,既不能說沒邊,也不能說有邊。因你夢到那裏?邊就跟到那裏!同理,當不同的業現行時,它的邊就跟著改變了。
當今的科技,用了很多儀器,來證明地球是從五十億年前開始有的。又說這個世界正不斷地在膨脹,且膨脹的速度還非常快。然而是有邊,所以膨脹呢?還是爲無邊,所以膨脹呢?原來的問題未解決,又牽扯出更多、更難的問題來。然如從「業感緣起」來看這問題,是否單純多了!
世間集滅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迹。谛聽,善思。雲何爲世間?謂六內入處。雲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雲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雲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余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雲何世間滅道迹?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77
故能了業,才得出世間。雲何了業呢?從八正道中去了業。
說到這裏,對于世間雲何集?世間雲何滅?也很清楚了。集,乃從六入去集的。所以六入,亦名「六根」。爲什麼說是根呢?因爲根能夠集,就像一棵樹種下去了,它的根就一直伸展;而根愈伸展者,枝葉也就越茂盛。這是凡夫,從六根去造業,所以說是集。
反之,滅也是從六根去滅的。在六根對六塵中,能了業、能回向正道,就能出世間也。至于如何了業呢?從八正道中去了業。八正道者,從正見開始。而既有正見,就會很清楚自己當往那個方向去努力?往還滅的方向去努力,此即「正志」也!。
世間主要有兩種方向:一是順生死流,而稱爲流轉門。一是逆生死流,而稱爲還滅門。而具有正見者,一定會以還滅或內銷,爲生命的歸究,這即是正志。于是觀念有了,方向定了,就表現在身口意上,因此更有「正語、正業、正命」等道行。待外在的行爲皆已調理好了,乃進一步去調伏更細微的妄想、雜念,這即是從「正方便」到「正念」也。
最後,何謂「正定」?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能所,即是正定。當不起能所時,就已完全降伏我慢,而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正定跟一般外道定是完全不同的。外道定,只是把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故還是「有所住」,還是「有我見」。而正定,則無所住也。既不起能所,當何所住呢?故必跟正見相應的定,才名爲「正定」也。
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無師、無近住弟子,則樂獨住。雲何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緣眼、色,生惡不善覺,貪、恚、癡俱。若彼比丘行此法者,是名有師;若于此邊住者,是名近住弟子。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如是有師、有近住弟子,常苦獨住。
雲何無師、無近住弟子,常樂獨住?緣眼、色,生惡不善覺,貪、恚、癡俱。彼比丘不行,是名無師;不依彼住,是名無近住弟子。是名無師、無近住弟子,常樂獨住。若彼比丘無師、無近住弟子者,我說彼得梵行福。所以者何?于我建立梵行,能正盡苦,究竟苦集。」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79 ~ p.280
「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這與〈五蘊相應誦〉中所謂「隨使使」的說法類同。
師乃第一使,即主使者;弟則第二使,被嗾使者。
在這裏所稱的「師跟弟子」,乃非世間傳道、授業、解惑之師徒也。我們且回想于〈五陰相應誦〉中,有一經文爲〈隨使使〉。一爲主使者,一爲被奴使者。故主使者,就是師;被奴使者,則爲弟子也。
「有師、有近住弟子,則苦獨住。」既師,是指主使者;而我們又受誰主使呢?受無明業障的主使。故若被無明業障所主使,而跟著它輪轉,這就成其弟子了。而成其弟子後,必苦無量無邊矣!
反之,能從正知見中而降伏無明業障,這樣就無師,也不成弟子了。這樣才能長安樂也。其實,佛法所崇尚的樂,並不是快樂的樂。以世間有苦,才有樂;故樂不可常,且來得快、也去得快也。佛法所崇尚的樂,是輕安寂靜之樂。
因此,我過去曾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極,是「超越」之意;故極樂,不是很快樂的意思。事實上,如果我們一向生活在安平的世界裏,我們當然不會覺得苦,但也不會覺得樂。故超越者,乃超越苦樂之對待,超越動靜、能所之對待。而近于寂靜涅槃之樂也。
第二住與一一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爾時尊者鹿紐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有第二住,有一一住;雲何第二住?雲何一一住?」佛告鹿紐:「善哉!鹿紐!能問如來如是之義。」佛告鹿紐:「若眼識色,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于欲;彼比丘見已,喜樂、贊歎、系著住。愛樂、贊歎、系著住已,心轉歡喜;歡喜已深樂,深樂已貪愛,貪愛已厄礙。是名第二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有如是像類比丘,正使空閑獨處,猶名第二住。所以者何?愛喜不斷、不滅故;愛欲不斷、不知者,諸佛如來說第二住。
若有比丘,于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于欲色;彼比丘見已,不喜樂,不贊歎,不系著住。不喜樂、不贊歎、不系著住已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不深樂故不貪愛,不貪愛故不厄礙。是名爲一一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如是像類比丘,正使處于高樓重閣,猶是一一住者。所以者何?貪愛已盡、已知故。」爾時尊者鹿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94 ~ p.395
有謂「閉關修行」。然雲何爲「閉關」呢?閉六根,關六情也;而非只關在一狹隘的空間爾!
何謂「第二住與一一住」?心隨境轉就是第二住,心不隨境轉就是一一住。所以雲何爲「閉關修行」呢?很多人對閉關的了解,就是關在一個房子裏,不出去,而專精地用功。但不出去,可能還會打妄想哩!尤其某些人寂寞時,妄想乃打得比平常還凶,打到自己沒辦法控製的狀況,搞不好就發狂了。
所以,真正的閉關,乃是「閉六根,關六情」。封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使向外攀緣,這稱爲閉六根。至于關六情呢?六情,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因一般人在根對塵,而生識時,即不離愛染分別的情執,故稱爲六情。因此,若時時能閉六根、關六情;則何處非閉關…
《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