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耳、鼻、舌、身、意,彼亦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18 ~ p.219
雲何調伏貪瞋癡?乃從觀無常,而調伏貪瞋癡!
而觀無常者,既觀外境是無常的,也觀心識是無常的。
于是從無常而觀貪瞋癡的現行,卻也是如夢如化而已!
這兩部經的主旨,其實跟前面所說的差不多。在根對境時,要去覺察內心起的是什麼念頭?比如貪心、或瞋心,覺察後再進一步去調伏。然如何調伏呢?
對于貪愛的對象,一般人的反應就是趕快去攫取它。然如作無常觀,則不然。前已說過:無常有兩種觀法,第一是觀外境是無常的。這花很漂亮,但當你把它摘了,欲帶回家時,它卻已經枯萎了。我們遠觀彩虹很漂亮,但當你走近時,彩虹卻消失了!所以很多當下覺得很美的景觀,當刻意去執取後,卻變成沒原來那麼美了。這是初觀外境是無常的。第二是觀心識是無常的。很多時候原景觀還在,但看久也就慢慢平淡,甚至有沒有都無所謂了。
既觀外境是無常的,也觀心識是無常的,如此觀無常,即能調伏我們的貪心。同理,瞋心亦然。今天覺得這個人真可恨,說不定過一段時間後,他卻變成你事業的助緣。或者過一段時間後,乃發覺他還有不少優點哩!所以,能觀貪瞋是無常,就能使我們安忍無礙。
俗謂「有夢最美」,爲無常幻化故,所以美。
反之,若常而不變者,便不美矣!
如進一步去觀無常,則可覺悟到:這世間很多東西,我們之所以覺得它美、它可愛,乃因爲無常的緣故。譬如:若天天有彩虹的話,我們反不覺得彩虹有多美。如天天氣候如春,我們反不覺得春天有多可愛。如一個人身體一向很健康,他反不以健康爲可貴。所以,這是很耐人尋味的事:因爲無常,所以美。因爲無常,所以可貴。可是,很多人卻只希罕它的美,而忘了它是無常的。
世間有句話─「有夢最美」。這句話表面上是說:因爲有夢想,所以人生才有價值,故曰「有夢最美」。但從另個角度來說:則爲還停留在夢境故,才美;如將它兌現後,就未必那麼美了。
我到瑞芳自修時,剛去的階段,真覺得這因緣殊勝,而能安心地用功。可是才過叁、四個月後,就在打妄想而計劃著下次要到那裏閉關。最後終于覺悟:人性就是這個樣子。未得到前,千方百計去執取它;但真得到後,卻又不珍惜,而更期待著下個目標。
其實,我現在也還有很多妄想,還有很多期待;但我已覺悟,這都只是沒事幹、想著好玩的妄想而已!若真得到了,你也不會珍惜的。這也是從觀無常而能調伏貪心也。
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征伽羅牟真鄰陀林中。時有年少,名郁多羅,是波羅奢那弟子,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郁多羅:「汝師波羅奢那,爲汝等說修諸根不?」郁多羅言:「說已,瞿昙!」佛告郁多羅:「汝師波羅奢那,雲何說修諸根?」郁多羅白佛言:「我師波羅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羅:「若如汝波羅奢那說,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見色。」爾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後,執扇扇佛。尊者阿難語郁多羅言:「如波羅奢那所說,聾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唯聾者耳不聞聲。」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異于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阿難白佛言:「唯願世尊爲諸比丘說賢聖法律無上修根!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這裏也是講到「修根」的法門。有外道弟子來見佛,佛問:「汝師有教你們修根嗎?」他答:「有!」佛再問:「其如何教呢?」答言:「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于是佛說:「如眼不見色,是爲修根;那瞎子一定修得最好。同理,如耳不聽聲,是名修根;那聾子也應修得最好。然真正的佛法,卻非如此修根也!」
佛告阿難:「谛聽善思,當爲汝說。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難!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于眼、色無上修根。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78 ~ p.379
「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于眼、色無上修根。」其實不必說得如此複雜;只要「見可意不貪,見不可意不瞋,見非可意.非不可意不癡。」即可也。
這段文字蠻長的,我們簡單講:見喜歡的不起貪心,見不喜歡的不起瞋心,見既非喜歡、又非不喜歡的,不起癡心。然而不起貪心,或不起瞋心,究竟是因爲斷了,所以不起?還是因爲壓抑了,所以不起呢?很多人其實是用先入爲主的觀念去壓抑,而産生「我不貪」的結果。可是,在心裏還是覺得它很可愛哩!因此,如用壓抑的過程,而産生「不貪、不瞋」的心態,其實是不究竟的。
故在經典上有謂:貪者,用不淨觀;瞋者,用慈悲觀。什麼是不淨觀呢?廣義的不淨觀,是指能看到它其他的缺點。因世間上本就不可能有完美的事相。像中國人所講的「五行生克」,有生即有克;有好處,也就有缺點。
但一般人在執著處、在業障現行時,往往就只看到優點,而看不到缺點。于是因只看到優點,而看不到缺點,當然就愛得要死。然如從更廣泛的角度或更客觀的立場去評鑒,則既好處沒有那麼誇張,也壞處多少有些。于是既有好,也有壞;這樣好壞參半,就趨近平衡也。最後我們即使還是喜歡,但這喜歡已沒先前那麼誇張了。所以,不淨觀是以多看它的缺點,而來平衡我們的貪心!
同理,慈悲觀也不是因覺得那個人很可憐,所以我要慈悲他。而是看到那個人,其實也有他的優點、長處,而能平衡瞋心也。總之,不淨觀跟慈悲觀,都是從更廣泛的角度去觀察「人、事、物」的本末因緣。以如實觀察、如實知見,最後終能得到中道的平衡,即不貪也不瞋也。
計者是病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計者是病,計者是癰,計者是刺。如來以不計住故,離病、離癰、離刺。是故比丘欲求不計住,離病、離癰、離刺者,莫計眼我、我所,莫計眼相屬;莫計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莫計是我,我所,相在。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比丘!如是不計者,則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72
「莫計是我,我所,相在。」雲何不癡呢?于見聞覺知間,不起「我能見、彼所見」的對立分別。
「非我、非我所、不相在」這在〈五陰相應誦〉中已再叁說到。其次,一般人在六根對六塵的當下,起貪心或瞋心,這是比較粗重的妄念。然還有更細微的妄念,乃「我跟我所」也。比如當眼根看到色塵時,我們就會起「我看到它了」的念頭。內始終有個能看的我,外則是被看的境界。因此在六根接觸六塵當下,我們的我見始終固執不變。既認定是我在看、是我在聽,也是我在想,都不離我也。那是被我看的,那是被我聽的;時時刻刻存在著「我跟我所」的界限。
故佛法所謂的我,有兩種定義:第一是能主宰,第二是存界限。能主宰者,認爲我眼睛一張開,就能看;腳一伸,就能走。豈非皆由我主宰也。其實若仔細分析,乃都是因緣所生法爾!
第二存界限者,我是能見、能聞者,彼則被看、被聽爾!這在佛法上稱爲「能、所」,能看所看,能聽所聽,能想所想。這能所像鴻溝區分、不可越界。因此,在六根接觸六塵當下,若能所還是對立的;則細微的我見乃依然存在。故不要以爲:聽了因緣所生法後,就能全然放下我執。可能風一吹,身體冷了,那「我」頓時又現行矣!
所謂「我慢」,即是能所對立,心物不泯。
故要斷我慢,才能證阿羅漢果。這我慢,不是覺得我很了不起的傲慢心。而是如能所還在,即我慢未亡也。其次是界限,若心物有界限,能所未泯滅,亦表示我慢還在也。故《楞嚴經》裏有廿五圓通。其雲何證得圓通呢?就是要打破能所的界限,以能所的界限已勘破了,才能稱爲「一亡」也。
因此,從了解「因緣所生法」的無常、無我,而能確立正知見,故證初果。其次,漸調伏貪瞋,從淡薄以至于盡除,便能從二果到證叁果。最後才完全消除能所,降伏我慢,而能證四果也。
所以「能所的區隔」,其實是很微細的。一般人對觀念的我,還比較容易省思。至于能所,和作意、不作意等,除非經禅修的訓練,一般人是無法作這麼深細的內省和鑒別的。
雲何不律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不律儀、律儀。谛聽,善思,當爲汝說。
雲何不律儀?眼根不律儀所攝護,眼識著色,緣著故以生苦受,苦受故不一其心,不一心故不得如實知見,不得如實知見故不離疑惑,不離疑惑故由他所誤而常苦住。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是名不律儀。
很多人講到戒律時,常把戒律當作外來的軌範:以佛製定我們要守什麼戒,…
《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