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是耳、鼻、舌、身、意,彼亦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18 ~ p.219
云何调伏贪瞋痴?乃从观无常,而调伏贪瞋痴!
而观无常者,既观外境是无常的,也观心识是无常的。
于是从无常而观贪瞋痴的现行,却也是如梦如化而已!
这两部经的主旨,其实跟前面所说的差不多。在根对境时,要去觉察内心起的是什么念头?比如贪心、或瞋心,觉察后再进一步去调伏。然如何调伏呢?
对于贪爱的对象,一般人的反应就是赶快去攫取它。然如作无常观,则不然。前已说过:无常有两种观法,第一是观外境是无常的。这花很漂亮,但当你把它摘了,欲带回家时,它却已经枯萎了。我们远观彩虹很漂亮,但当你走近时,彩虹却消失了!所以很多当下觉得很美的景观,当刻意去执取后,却变成没原来那么美了。这是初观外境是无常的。第二是观心识是无常的。很多时候原景观还在,但看久也就慢慢平淡,甚至有没有都无所谓了。
既观外境是无常的,也观心识是无常的,如此观无常,即能调伏我们的贪心。同理,瞋心亦然。今天觉得这个人真可恨,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后,他却变成你事业的助缘。或者过一段时间后,乃发觉他还有不少优点哩!所以,能观贪瞋是无常,就能使我们安忍无碍。
俗谓「有梦最美」,为无常幻化故,所以美。
反之,若常而不变者,便不美矣!
如进一步去观无常,则可觉悟到:这世间很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它美、它可爱,乃因为无常的缘故。譬如:若天天有彩虹的话,我们反不觉得彩虹有多美。如天天气候如春,我们反不觉得春天有多可爱。如一个人身体一向很健康,他反不以健康为可贵。所以,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事:因为无常,所以美。因为无常,所以可贵。可是,很多人却只希罕它的美,而忘了它是无常的。
世间有句话─「有梦最美」。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因为有梦想,所以人生才有价值,故曰「有梦最美」。但从另个角度来说:则为还停留在梦境故,才美;如将它兑现后,就未必那么美了。
我到瑞芳自修时,刚去的阶段,真觉得这因缘殊胜,而能安心地用功。可是才过三、四个月后,就在打妄想而计划着下次要到那里闭关。最后终于觉悟:人性就是这个样子。未得到前,千方百计去执取它;但真得到后,却又不珍惜,而更期待着下个目标。
其实,我现在也还有很多妄想,还有很多期待;但我已觉悟,这都只是没事干、想着好玩的妄想而已!若真得到了,你也不会珍惜的。这也是从观无常而能调伏贪心也。
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征伽罗牟真邻陀林中。时有年少,名郁多罗,是波罗奢那弟子,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为汝等说修诸根不?」郁多罗言:「说已,瞿昙!」佛告郁多罗:「汝师波罗奢那,云何说修诸根?」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尔时尊者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尊者阿难语郁多罗言:「如波罗奢那所说,聋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唯聋者耳不闻声。」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异于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阿难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这里也是讲到「修根」的法门。有外道弟子来见佛,佛问:「汝师有教你们修根吗?」他答:「有!」佛再问:「其如何教呢?」答言:「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于是佛说:「如眼不见色,是为修根;那瞎子一定修得最好。同理,如耳不听声,是名修根;那聋子也应修得最好。然真正的佛法,却非如此修根也!」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难!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78 ~ p.379
「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于眼、色无上修根。」其实不必说得如此复杂;只要「见可意不贪,见不可意不瞋,见非可意.非不可意不痴。」即可也。
这段文字蛮长的,我们简单讲:见喜欢的不起贪心,见不喜欢的不起瞋心,见既非喜欢、又非不喜欢的,不起痴心。然而不起贪心,或不起瞋心,究竟是因为断了,所以不起?还是因为压抑了,所以不起呢?很多人其实是用先入为主的观念去压抑,而产生「我不贪」的结果。可是,在心里还是觉得它很可爱哩!因此,如用压抑的过程,而产生「不贪、不瞋」的心态,其实是不究竟的。
故在经典上有谓:贪者,用不净观;瞋者,用慈悲观。什么是不净观呢?广义的不净观,是指能看到它其他的缺点。因世间上本就不可能有完美的事相。像中国人所讲的「五行生克」,有生即有克;有好处,也就有缺点。
但一般人在执着处、在业障现行时,往往就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于是因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当然就爱得要死。然如从更广泛的角度或更客观的立场去评鉴,则既好处没有那么夸张,也坏处多少有些。于是既有好,也有坏;这样好坏参半,就趋近平衡也。最后我们即使还是喜欢,但这喜欢已没先前那么夸张了。所以,不净观是以多看它的缺点,而来平衡我们的贪心!
同理,慈悲观也不是因觉得那个人很可怜,所以我要慈悲他。而是看到那个人,其实也有他的优点、长处,而能平衡瞋心也。总之,不净观跟慈悲观,都是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观察「人、事、物」的本末因缘。以如实观察、如实知见,最后终能得到中道的平衡,即不贪也不瞋也。
计者是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计者是病,计者是痈,计者是刺。如来以不计住故,离病、离痈、离刺。是故比丘欲求不计住,离病、离痈、离刺者,莫计眼我、我所,莫计眼相属;莫计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莫计是我,我所,相在。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比丘!如是不计者,则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272
「莫计是我,我所,相在。」云何不痴呢?于见闻觉知间,不起「我能见、彼所见」的对立分别。
「非我、非我所、不相在」这在〈五阴相应诵〉中已再三说到。其次,一般人在六根对六尘的当下,起贪心或瞋心,这是比较粗重的妄念。然还有更细微的妄念,乃「我跟我所」也。比如当眼根看到色尘时,我们就会起「我看到它了」的念头。内始终有个能看的我,外则是被看的境界。因此在六根接触六尘当下,我们的我见始终固执不变。既认定是我在看、是我在听,也是我在想,都不离我也。那是被我看的,那是被我听的;时时刻刻存在着「我跟我所」的界限。
故佛法所谓的我,有两种定义:第一是能主宰,第二是存界限。能主宰者,认为我眼睛一张开,就能看;脚一伸,就能走。岂非皆由我主宰也。其实若仔细分析,乃都是因缘所生法尔!
第二存界限者,我是能见、能闻者,彼则被看、被听尔!这在佛法上称为「能、所」,能看所看,能听所听,能想所想。这能所像鸿沟区分、不可越界。因此,在六根接触六尘当下,若能所还是对立的;则细微的我见乃依然存在。故不要以为:听了因缘所生法后,就能全然放下我执。可能风一吹,身体冷了,那「我」顿时又现行矣!
所谓「我慢」,即是能所对立,心物不泯。
故要断我慢,才能证阿罗汉果。这我慢,不是觉得我很了不起的傲慢心。而是如能所还在,即我慢未亡也。其次是界限,若心物有界限,能所未泯灭,亦表示我慢还在也。故《楞严经》里有廿五圆通。其云何证得圆通呢?就是要打破能所的界限,以能所的界限已勘破了,才能称为「一亡」也。
因此,从了解「因缘所生法」的无常、无我,而能确立正知见,故证初果。其次,渐调伏贪瞋,从淡薄以至于尽除,便能从二果到证三果。最后才完全消除能所,降伏我慢,而能证四果也。
所以「能所的区隔」,其实是很微细的。一般人对观念的我,还比较容易省思。至于能所,和作意、不作意等,除非经禅修的训练,一般人是无法作这么深细的内省和鉴别的。
云何不律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不律仪、律仪。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不律仪?眼根不律仪所摄护,眼识着色,缘着故以生苦受,苦受故不一其心,不一心故不得如实知见,不得如实知见故不离疑惑,不离疑惑故由他所误而常苦住。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不律仪。
很多人讲到戒律时,常把戒律当作外来的轨范:以佛制定我们要守什么戒,…
《佛法原典 六入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