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P3

  ..續本文上一頁故我們才去守這些戒。然如我們常說的「法律」,法跟律,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法是形上的道理,律是形下的軌則。故如只知律,而不明法,便會固執不通。只知法而不行律,便不能落實。

  

  因此,真欲奉行律儀,還是要回歸正見。在六根對六塵當下,若心能娴靜明了,才能如實知;而能如實知者,才能與法相應也。反之,心不娴靜。或心隨境轉,或被習氣業障牽著走;就不能如實知,不能與法相應也。

  

  故我曾說:修定,非只是專注一境的功夫而已!其更重要的是:能緩沖、減輕、扼阻習氣業障的力量。以習氣業障的力量,就像長江大河,前後貫穿波濤洶湧,力量非常的大。故一個人如果沒有功夫,一落入水中,根本站不住腳,只能暈頭轉向地隨波逐流下去。而有修定功夫的人,才能在亂流中,立定腳跟,看准自己的方向。而看准自己的方向後,也才有可能回向也。

  

  因此,奉行律儀乃有兩個條件:一是正知見的建立,二是修定的功夫。須兩者並用,才能將我們從隨波逐流的窘境中,而扳回到正法的尺度上。

  

  雲何律儀?眼根律儀所攝護,眼識識色,心不染著,心不染著已常樂更住,心樂住已常一其心,一其心已如實知見,如實知見已離諸疑惑,離諸疑惑已不由他誤,常安樂住。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是名律儀。」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67

  

  真正的威儀,是指「六根娴靜」,心不被境轉而已!

  

  故律儀乃非「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刻意去作些樣子來,如:立如松.坐如鍾.行如風等。記得在《阿含經》中,乃以「六根娴靜」,而稱爲威儀也。

  

  六根何以娴靜呢?六根因爲不攀緣、不貪著,所以娴靜。就像經典上所說舍利弗最初入佛的因緣,就是因爲看到馬勝比丘,非常有威儀。然他的威儀如何呢?是走路都踢正步?或拐彎都走直角呢?應非如此。因真正的威儀,反而是不帶任何造作。爲什麼呢?爲無我故!

  

  而很多人卻誤以爲造作,就是威儀。其實在造作當下,乃是有我,而非無我也。甚至若威儀是爲了秀給別人看的,這時就不只有我,且有人、有衆生了。所以真正的威儀,說到最後就是心不被境轉也。以心不被境轉,所以能六根娴靜。

  

  總之,雲何成律儀?首先得有正見,然後從正見調心;故能于境界中,不攀緣、不造作,不起貪瞋癡,這即是威儀,這即成律儀。反之,以造作、攀緣,或自我標榜,其實唯相應于貪瞋癡,怎會是威儀?怎會有正見呢?

  

  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樂師庵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入處,雲何爲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若沙門、婆羅門,于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爲佛作禮,合掌白佛言:「我具足如實知,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佛告比丘:「我今問汝,汝隨問答我。比丘!汝見眼觸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此眼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初觸入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法永不複起。汝見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耳、鼻、舌、身、意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是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比丘六觸入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永不複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54 ~ p.255

  

  「于六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是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永不複生。」這與《楞嚴經》中的「六解一亡」,不是正前後對應嗎?

  

  故真正的守法、持律,就是能在一切境界中,不起人我、不起能所。這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才能心不染著,證得解脫。因此,到最後還是要消盡我慢,才能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永不複生。這與《楞嚴經》中「六解一亡」的修證方式,其實是完全相通的。

  

  從前面講到這裏,再簡單歸納:真正的修行,要從六根去修。最初只是察覺我們的心,在動何種念頭?或貪念,或瞋念,這是初步功夫。進一步再省思:這些貪瞋從何而來?貪瞋大致都是從「不正知」而來。雲何不正知呢?若只看到它的優點,而未看到它的缺點,就會起貪念;反之,則起瞋心。或只執著于常,而不悟無常;只執著于有我,而未悟無我。

  

  進一步說,雲何會不正知呢?乃爲未如實觀察諸法的本末因緣也。若能如實觀察,便能如實知。既如實知無常、無我,也如實知好非純好,惡非絕惡。以如實知故,我見、我愛和貪瞋等煩惱,就能慢慢淡薄,以至于消盡。

  

  更進一步的修行,則當觀察:我們觸對境界時,是否起能所?是否還執著:內有一個作主的我,外則爲所覺的塵相。我們常講「主動和被動」,事實上,在講主動時,能所區隔的思考模式,還是存在著─這時即我慢猶耿耿于懷也。故得一次又一次地調伏,最後終能不起我慢,證得解脫;而能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永不複生。

  

  聖所說海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小水耳。雲何聖所說海?謂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是名爲海。一切世間阿修羅衆,乃至天、人,悉于其中貪樂沈沒,如狗肚藏,如亂草蘊,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複如是。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複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65

  

  一般人所謂的大海,乃爲其既廣又深也。而在這裏所說的大海,不單是深廣而已,而是永沈淪不起哩!世間的海,雖既廣又深;然我們還不會「沈淪不起」,因爲我們根本不去跳海啊!然而有另一種海,我們就「沈淪不起」了。

  

  是什麼海呢?是六識所成的海,也就是無明、五蘊、六入所成的海。對這種海,我們就「沈淪不起」了。因爲我們不是本在岸邊,故能不去跳海;而是從無始來,就在海中折騰、翻滾哩!

  

  度眼大海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海者,世間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海,大小水耳。眼是人大海,彼色爲濤波,若能堪忍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于濤波、洄澓諸水惡蟲,羅剎、女鬼。

  

  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聲、香、味、觸、法爲濤波。若堪忍彼濤波者,得度于耳、鼻、舌、身、意海,竟于濤波、洄澓,惡蟲,羅剎、女鬼。」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大海巨濤波,惡蟲、羅剎怖,難度而能度,集離永無余。

  

  能斷一切苦,不複受余有,永之般涅槃,不複還放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65 ~ p.266

  

  于是,雲何能出此大海呢?出此無明、五蘊、六入所成的大海呢。簡單講,心不被境轉,就能出大海也!反之,于境界中分別、取舍,或求不得,或怨憎會,就永在海中折騰、翻滾,而了無出期也。

  

  雲何名世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叁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雲何名世間?」佛告叁彌離提:「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者亦然),是名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叁彌離提!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75

  

  〈雲何名世間〉主旨也類同。前面已說過:在〈六入相應誦〉的經文裏,有很多類似唯識的思想。故大海,不是波濤洶湧的大海,是六識所成的大海。世間,不是萬象森羅的世間,而是六識所成的世間。這些都似唯識思想之淵源。

  

  危脆敗壞,是名世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叁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雲何名世間?」佛告叁彌離提:「危脆敗壞,是名世間。雲何危脆敗壞?眼是危脆敗壞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是說危脆敗壞法,名爲世間。」佛說此經已,叁彌離提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76

  

  雲何名世間?中國人謂:叁十年爲一世;故曰:世代更替。

  

  故變異.敗壞.輪轉,名世間。新陳代謝名世間。

  

  一切境,雲何變異.敗壞.輪轉?因六入觸受,而變異.敗壞.輪轉!

  

  中國人說到世間時,乃不以空間爲世間,而是以時間爲世間;故曰「卅年爲一世」。爲什麼卅年爲一世呢?因爲父親跟兒子,兩代間平均是差卅年。所以世間,即有世代更替之意。兒子變父親,孫子變祖父,這樣一代一代地更替,即寓有「輪回」之意也。

  

  所以「…

《佛法原典 六入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