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家、修道,一直到菩提树下,才把这问题完全勘破、放下,而能成佛也。这也就说:乃是以能内销无明、疑情、业障,而能成佛也。
而后期大乘,乃以行菩萨道至福慧圆满而能成佛。
甚至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实地狱空不空,与成不成佛,却没有必然的关系。
而后来的大乘佛教,却以外延法来定义成佛,故曰:行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最后终能修得福慧双全而成佛。而这福慧双全,就一般人的了解,乃都是用外延的思考方式去增得圆满的。
甚至以「度众生」为要,度到圆满时才成佛。然而我等未度时,释迦牟尼还是成佛了。所以用外延的思考方式,跟内销的定义,其实已差蛮远的。甚至,后来说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实地狱空不空,与成不成佛,根本没关系。地狱还未空,释迦牟尼不是也成佛了吗?
虽内销与外延,乃相辅相成;但以内销为因,则自成就于外延的果。
于是就内销法来定义成佛,和从外延法来定义成佛,究竟何者为胜义呢?其实就理论来讲,内销与外延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要内销无余,才能外延圆满。这在理论上是很容易明白的。但如以下手方便,则内销是因,外延为果。心中的结解决了,外在的事相也就跟着圆满了。
因此,从内销去定义成佛,是比较直接了当的,且跟调心修行更相应。否则今天修这法门,明天修那仪轨,修来修去,心中既不期待消除无明业障,也未有看破放下的体验,则这是以什么心来修行呢?以攀缘心来修行。而用攀缘心来修行,其实都是旁门走道,不着魔发狂就算侥幸了,还能指望成佛吗?
如进一步说,其实「想成佛」本身就是妄想。因真正的修行人,只是顺法而为,法应怎么作,我就怎么作;既没有「想成佛」的贪心,也没有「不成佛」的顾虑。因此从这角度来看,大乘佛教一刚开始就以「成佛」为发心,这反才是方便道。这是讲到《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为多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多闻,云何为多闻?」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问我多闻义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5
云何名为法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法师,云何名为法师?」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5 ~ p.36
云何法次法向?──《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6
云何比丘得见法涅槃?──《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6
云何名为说法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7
这几部经,意思乃差不多!首先看,何谓多闻?经曰:只要听得五受阴是苦、是空、是离欲、灭尽,即是多闻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于原始佛教中,重点乃不在多闻,而在多销。能消尽无明业障,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闻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下面也是,所谓法师,有两种定义:第一是以法为师,第二是以法师人。以法师人,就是以法教人。至于如何能以法为师?当然就是要知道法是什么?而法者,也不过是:五受阴是苦、是空、是离欲、灭尽也。
于大乘佛法中常谓:法门无量誓愿学。
其实,若从「着相」中去学,不只一辈子学不完,也三大阿僧祇劫学不尽。
但若从「见性」中去觉,则一了百了矣!
因此,在原始佛教里,并不强调要多闻,也不强调要学无量法门。而后来的大乘佛教却说:当法门无量誓愿学。其实法门无量誓愿学,本身就是个陷阱,因为可能只学到枝末,而非学到根本。尤其若从「法相」去学的话,以法相是千变万化的,不只这辈子学不完,就算三大阿僧祇劫也学不完。但如从「见性」中去学的话,见性就一了百了矣!
要学根本,根本是不是很深奥呢?在原始佛教中,倒没什么特别深奥的,就仅知道诸法缘起、无常、苦、空、无我,即能证得寂静涅槃。不只听闻,这就够了;也修行,这就够了。所以我从学佛、出家以来,从未发心要「阅藏」。大藏经六千卷,内容很丰富吗?佛法如真懂的话,其实看来看去都差不多;如看来浩瀚无穷,那反是走偏了。因问题不在于看多少,而在于能不能掌握重点?
故如能掌握重点,其实一部《心经》也就够了。甚至一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够了。你看,我们〈五阴相应诵〉讲到目前为止,重点也不过是这句话而已!
记得过去:因举办禅修活动,须借用道场,信徒就跟那位当家师介绍,我是某某法师的弟子…等等。那位老人家听了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一向住在山上,对这些事都不清楚!」因为他是学净土的,所以我就跟他说:「其他人不认识,都没关系;阿弥陀佛,你认识清楚就够了。」同样,三藏十二部经,看不看,都没关系,把这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想通了,作好了,你就是法师,就是罗汉矣!
云何是无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时尊者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种种相娱悦已,却坐一面。时尊者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我说不?」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说。」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如?」「谓色无常不如实知,色磨灭法不如实知,色生灭法不如实知。受、想、行、识(亦)不如实知。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不见,无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
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又问:「何所知?」「谓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亦)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44 ~ p.45
因为「不如实知」故,所以称之为「无明」。
这部经把无明定义得很明确:不知五蕴皆空,就是无明。因为「不如实知」故,所以为「无明」。故对事相不了解,尤其对道理不觉悟,都是无明也。
而后来的大乘佛法,乃将无明抽象化。变成先有无明,所以不知道;先有无明,所以不觉悟。故如再追问:「为何会先有无明?」这就没完没了矣!
就如「不知道」,乃为未见.未闻故,所以不知道。
而非为心中有个「不知道」在作祟,所以不明了。
这就像人间最简单地说:「不知道!」为何不知道?乃为见闻等因缘,还未具足故,所以不知道。而非心中有个「不知道」在作祟,所以不明了;而非因「不知道」把「知道的本性」盖住了,所以不知道。
因此,有些大乘佛法乃谓:众生本来清净,因被一念无明盖住了,所以变成杂染。于是问题就愈扯愈大:1.为什么本来清净,还会被一念无明盖住了?2.成佛之后,是否那天又会被无明盖住了呢?
后期大乘乃把「无明」抽象化,而似为第一因。甚至说有「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等诸多差异。
真是愈说愈无明了!
所以,这些问题其实是把无明抽象化后,而把它当作「外来者」或「第一因」,才有的问题。众生为何生死轮回?因有「无始无明」故。而既无始者,即不能再论「从那里来?」于是「无始无明」乃变成「第一因」了;但在缘起法中,是不认为有第一因的。甚至有些地方还讲到「根本无明」与「一念无明」的差异,真是名相越搞越多、越说越无明。
何以会把无明当作第一因?我认为是从逆推「十二因缘」开始的:众生为何生死轮回?因为有生,所以有老死。为何有生?因为有「有」。为何有「有」?因为爱取。于是逆推到最后,乃因为有「无明」,才有「行、识」。于是无明便似为第一因了。
其实即使逆推到:因为有「无明」,才有「行、识」。也不可能开悟,因为还存在无明嘛!所以,十二因缘再怎么逆推,都不可能开悟的。反而是因开悟了,才确认「什么是无明?」
所以我一向认为:十二因缘是把佛学架构化后,才有的模式。因此,虽经典上有谓:世尊因逆观十二因缘,而能顿悟成佛。其实,非如此也;世尊乃为悟得「缘起无我」,所以才顿悟成佛的,也才确认云何是无明?以五蕴为我,这就是无明了。否则一直逆推到最后,说是无始无明。但无始无明是什么?乃还是个问题也。
总之,须回归到原始佛教最初对无明的定义:乃为不如实知、不觉悟故,所以称为无明也。不如实知什么呢?不如实知五蕴是缘起的、是无常、无我的;即是无明也。反之,则明矣!
如来、罗汉差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