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家、修道,一直到菩提樹下,才把這問題完全勘破、放下,而能成佛也。這也就說:乃是以能內銷無明、疑情、業障,而能成佛也。
而後期大乘,乃以行菩薩道至福慧圓滿而能成佛。
甚至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實地獄空不空,與成不成佛,卻沒有必然的關系。
而後來的大乘佛教,卻以外延法來定義成佛,故曰:行者須經叁大阿僧祇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最後終能修得福慧雙全而成佛。而這福慧雙全,就一般人的了解,乃都是用外延的思考方式去增得圓滿的。
甚至以「度衆生」爲要,度到圓滿時才成佛。然而我等未度時,釋迦牟尼還是成佛了。所以用外延的思考方式,跟內銷的定義,其實已差蠻遠的。甚至,後來說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實地獄空不空,與成不成佛,根本沒關系。地獄還未空,釋迦牟尼不是也成佛了嗎?
雖內銷與外延,乃相輔相成;但以內銷爲因,則自成就于外延的果。
于是就內銷法來定義成佛,和從外延法來定義成佛,究竟何者爲勝義呢?其實就理論來講,內銷與外延本就是相輔相成的,要內銷無余,才能外延圓滿。這在理論上是很容易明白的。但如以下手方便,則內銷是因,外延爲果。心中的結解決了,外在的事相也就跟著圓滿了。
因此,從內銷去定義成佛,是比較直接了當的,且跟調心修行更相應。否則今天修這法門,明天修那儀軌,修來修去,心中既不期待消除無明業障,也未有看破放下的體驗,則這是以什麼心來修行呢?以攀緣心來修行。而用攀緣心來修行,其實都是旁門走道,不著魔發狂就算僥幸了,還能指望成佛嗎?
如進一步說,其實「想成佛」本身就是妄想。因真正的修行人,只是順法而爲,法應怎麼作,我就怎麼作;既沒有「想成佛」的貪心,也沒有「不成佛」的顧慮。因此從這角度來看,大乘佛教一剛開始就以「成佛」爲發心,這反才是方便道。這是講到《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雲何爲多聞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爲佛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多聞,雲何爲多聞?」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問我多聞義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比丘!當知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5
雲何名爲法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法師,雲何名爲法師?」
佛告比丘:「谛聽,善思,當爲汝說。若于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于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5 ~ p.36
雲何法次法向?──《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6
雲何比丘得見法涅槃?──《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6
雲何名爲說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7
這幾部經,意思乃差不多!首先看,何謂多聞?經曰:只要聽得五受陰是苦、是空、是離欲、滅盡,即是多聞也。這是什麼意思呢?因于原始佛教中,重點乃不在多聞,而在多銷。能消盡無明業障,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聞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下面也是,所謂法師,有兩種定義:第一是以法爲師,第二是以法師人。以法師人,就是以法教人。至于如何能以法爲師?當然就是要知道法是什麼?而法者,也不過是:五受陰是苦、是空、是離欲、滅盡也。
于大乘佛法中常謂:法門無量誓願學。
其實,若從「著相」中去學,不只一輩子學不完,也叁大阿僧祇劫學不盡。
但若從「見性」中去覺,則一了百了矣!
因此,在原始佛教裏,並不強調要多聞,也不強調要學無量法門。而後來的大乘佛教卻說:當法門無量誓願學。其實法門無量誓願學,本身就是個陷阱,因爲可能只學到枝末,而非學到根本。尤其若從「法相」去學的話,以法相是千變萬化的,不只這輩子學不完,就算叁大阿僧祇劫也學不完。但如從「見性」中去學的話,見性就一了百了矣!
要學根本,根本是不是很深奧呢?在原始佛教中,倒沒什麼特別深奧的,就僅知道諸法緣起、無常、苦、空、無我,即能證得寂靜涅槃。不只聽聞,這就夠了;也修行,這就夠了。所以我從學佛、出家以來,從未發心要「閱藏」。大藏經六千卷,內容很豐富嗎?佛法如真懂的話,其實看來看去都差不多;如看來浩瀚無窮,那反是走偏了。因問題不在于看多少,而在于能不能掌握重點?
故如能掌握重點,其實一部《心經》也就夠了。甚至一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夠了。你看,我們〈五陰相應誦〉講到目前爲止,重點也不過是這句話而已!
記得過去:因舉辦禅修活動,須借用道場,信徒就跟那位當家師介紹,我是某某法師的弟子…等等。那位老人家聽了半天,才說:「對不起!我一向住在山上,對這些事都不清楚!」因爲他是學淨土的,所以我就跟他說:「其他人不認識,都沒關系;阿彌陀佛,你認識清楚就夠了。」同樣,叁藏十二部經,看不看,都沒關系,把這句話「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想通了,作好了,你就是法師,就是羅漢矣!
雲何是無明?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羅,在耆阇崛山。時尊者拘絺羅,晡時從禅起,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種種相娛悅已,卻坐一面。時尊者摩诃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甯有閑暇爲我說不?」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說。」
摩诃拘絺羅問舍利弗言:「所謂無明,雲何是無明?誰有此無明?」舍利弗答言:「無明者謂不知,不知者是無明?」「何所不如?」「謂色無常不如實知,色磨滅法不如實知,色生滅法不如實知。受、想、行、識(亦)不如實知。摩诃拘絺羅!于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見,無無間等,愚,暗,不明,是名無明。」
又問舍利弗:「所謂明者,雲何爲明?誰有此明?」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羅!所謂明者是知,知者是名爲明。」又問:「何所知?」「謂色無常如實知,色磨滅法如實知,色生滅法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實知。拘絺羅!于此五受陰如實知,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爲明。」是二正士,各聞所說,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44 ~ p.45
因爲「不如實知」故,所以稱之爲「無明」。
這部經把無明定義得很明確:不知五蘊皆空,就是無明。因爲「不如實知」故,所以爲「無明」。故對事相不了解,尤其對道理不覺悟,都是無明也。
而後來的大乘佛法,乃將無明抽象化。變成先有無明,所以不知道;先有無明,所以不覺悟。故如再追問:「爲何會先有無明?」這就沒完沒了矣!
就如「不知道」,乃爲未見.未聞故,所以不知道。
而非爲心中有個「不知道」在作祟,所以不明了。
這就像人間最簡單地說:「不知道!」爲何不知道?乃爲見聞等因緣,還未具足故,所以不知道。而非心中有個「不知道」在作祟,所以不明了;而非因「不知道」把「知道的本性」蓋住了,所以不知道。
因此,有些大乘佛法乃謂:衆生本來清淨,因被一念無明蓋住了,所以變成雜染。于是問題就愈扯愈大:1.爲什麼本來清淨,還會被一念無明蓋住了?2.成佛之後,是否那天又會被無明蓋住了呢?
後期大乘乃把「無明」抽象化,而似爲第一因。甚至說有「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等諸多差異。
真是愈說愈無明了!
所以,這些問題其實是把無明抽象化後,而把它當作「外來者」或「第一因」,才有的問題。衆生爲何生死輪回?因有「無始無明」故。而既無始者,即不能再論「從那裏來?」于是「無始無明」乃變成「第一因」了;但在緣起法中,是不認爲有第一因的。甚至有些地方還講到「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的差異,真是名相越搞越多、越說越無明。
何以會把無明當作第一因?我認爲是從逆推「十二因緣」開始的:衆生爲何生死輪回?因爲有生,所以有老死。爲何有生?因爲有「有」。爲何有「有」?因爲愛取。于是逆推到最後,乃因爲有「無明」,才有「行、識」。于是無明便似爲第一因了。
其實即使逆推到:因爲有「無明」,才有「行、識」。也不可能開悟,因爲還存在無明嘛!所以,十二因緣再怎麼逆推,都不可能開悟的。反而是因開悟了,才確認「什麼是無明?」
所以我一向認爲:十二因緣是把佛學架構化後,才有的模式。因此,雖經典上有謂:世尊因逆觀十二因緣,而能頓悟成佛。其實,非如此也;世尊乃爲悟得「緣起無我」,所以才頓悟成佛的,也才確認雲何是無明?以五蘊爲我,這就是無明了。否則一直逆推到最後,說是無始無明。但無始無明是什麼?乃還是個問題也。
總之,須回歸到原始佛教最初對無明的定義:乃爲不如實知、不覺悟故,所以稱爲無明也。不如實知什麼呢?不如實知五蘊是緣起的、是無常、無我的;即是無明也。反之,則明矣!
如來、羅漢差別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