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一▪P6

  ..续本文上一页」。

  

  然不发愿度众生,有什么不对呢?因为在无功用心中,岂有发愿跟不发愿的差别。「空、无愿、无作」三解脱门中,也谓无愿才能解脱,甚至八地菩萨已证无功用心,也是「无愿」度众生的。

  

  但是「不发愿度众生」,和「发愿不度众生」,却是天渊之别。我们知道在原始佛教中,不管是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还是目犍连尊者,他们经常还是「随缘」为众生说法,只是不刻意强调要度众生,而非刻意不度众生。

  

  问曰:声闻乘却不强调要「发菩提心」?

  

  答云:菩提,原意为「觉悟」。既佛法是从觉悟而完成解脱道,云何能不觉悟呢?声闻乘于证得初果时,即已觉悟矣!

  

  事实上,当需要我们强调时,常已了不可得矣!就像「复古」运动,因为古代已经过去了,所以才求复古。而搞了老半天,真复古了吗?

  

  于原始佛教中,既求解脱,则非得透过觉悟,否则不能解脱。是以释迦牟尼佛最初也是发菩提心,才出家的,而最后终在菩提树下完成觉悟。所以,觉悟本是求道者首要的课题。而既是首要的课题,则必念兹在兹,何必他人再来强调、提醒呢?是以刻意地强调、提醒,反而是在它快消失时,或已消失后,才来刻意强调、提醒。

  

  所以不管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得经过觉悟。而要觉悟,当然得先发菩提心才行。如声闻乘的证初果,谓已入法流;但若未觉悟,云何入法流呢?所以声闻乘即使不强调要发菩提心,但事实上于证初果时,即已完成觉悟也。

  

  问曰:有谓「大悲心」为大乘不共法,声闻乘者却无大悲心?

  

  答云:着相不为大,必见性才能大。既觉悟见性,云何不大呢?

  

  对这个问题,各位如较敏感,便当对我刚才所讲「当今很多行者,乃是贪习者修慈悲观」而有所警惕。所以,在大乘强调慈悲的当下,其实是有很大情结地。有什么情结呢?有贪生、恋世的情结。

  

  因此既着相而发心,即不可能为大。必见性,见到普遍性、包容性的理,且心与之相应,自然心量能够广大、涵容而成就于大慈心、大悲心。

  

  反之,如未见性,而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大悲心、模拟大悲心,却难免后继无力而歧路亡羊也!

  

  问曰:何以菩萨乘谓「知空而不证空」?

  

  答云:真空本不离妙有。故虽证空,却不必担心会偏空也。

  

  大乘经典常谓:菩萨当「知空而不证空」,为什么呢?怕因为证空,而变成灰身灭智、焦芽败种。

  

  那么我们要反问:释迦牟尼佛是已证空?还是未证空?如曰:释迦牟尼佛未证空。则他云何成就佛道?反之谓:释迦牟尼佛已证空,已变成灰身灭智、焦芽败种,则他又何能说法度众生呢?

  

  所以我们当知:真空本就不离妙有。故证空,不必担心因偏空,而变成灰身灭智、焦芽败种。所以如谓:当「知空而不证空」。也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暗示他对「空义」,未有真正的理解跟体证,才会说出这样不切实际的话来。

  

  问曰:何以谓「声闻乘人为焦芽败种」?

  

  答云:焦芽败种,乃是「不受后有」之意。而非如凡俗之人,瓜葛绵延,轮回不尽。

  

  被称为「焦芽败种」,种子都败掉了,不会再发芽;芽也焦黑了,不可能再成长。听起来似不爽快,而有贬谪之意。但焦芽败种,其实就是不受后有之意。以一般人不只不期许不受后有,且期许瓜葛绵延,多福多寿多儿孙;多多益善,轮回不断。故听起来就心有戚戚焉!

  

  这就像我以前所说:常谓的「一边凉快」,其实是赞美之词。为什么呢?若这边是无明烦恼的此岸,而那边是寂静涅槃的彼岸。则你何不到那边凉快呢?但是,一般人听起来就是觉得不相应。这也是为前所谓:我们还着顺着自己的习气去解释而已!

  

  问曰:何以菩萨乘谓当「留惑润生」?

  

  答云:难免有「贪生恋世」的嫌疑。既佛已入涅槃,云何佛弟子却发愿不入涅槃呢?

  

  所谓「留惑润生」,即是说且不急着把烦恼全断尽,以便能生生世世再来度众生。这「希望生生世世再来」的心态,即难免有贪生、恋世的嫌疑。故还是当从内省中,去确认自己有没有这种情结?而不是美其名为菩萨道,便能了事的。

  

  至少对我而言,如佛已入涅槃,我也发愿早入涅槃。其次,何以需生生世世来度众生呢?因为你未把度众生的工作做好,尤其未有高明的传法弟子可以顶替,才需生生世世再来。

  

  佛于入涅槃前,不是说过:当度者已经度尽,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所以他不需要生生世世再来。

  

  问曰:如声闻乘有四果之别,此是否也属增上心呢?

  

  答云:虽有四果的次第,但却是由「内销法」去证得的,故非增上心也。

  

  在原始佛教中虽有初果、二果、三果及阿罗汉果的位次,且证果也是从初果、二果、三果及阿罗汉果的位次,顺序去证得的。但这却不能说是发「增上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果位,都得从「内销法」去证得。而关于「内销法」,将于〈绪言之二〉中,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问曰:有谓富楼那别于五百结集的洞窟外,结集大乘法藏。

  

  答云:既阿难是多闻第一,且是「外现声闻身,内行菩萨道」的行者;则何待富楼那,才能集结大乘法藏呢?

  

  当佛涅槃之后,由迦叶尊者为首而号召五百罗汉,所结集的经律论三藏,后来被称为声闻藏。因此有人说:富楼那尊者乃于洞窟外,别集大乘法藏。我想,这主要是为大乘经典找一个源头吧!

  

  如果我们平心而论,迦叶尊者虽是公认苦行第一,也是最典型的阿兰若行者,故似为小乘的代表人物。但如我们对迦叶尊者的行仪,有比较深入了解之后,或许看法就不一样矣!

  

  在《杂阿含经》里有,佛问迦叶尊者:你为何坚持要行十二头陀呢?他说:此乃为给后世众生作榜样。这要为后世众生作榜样者,表示他乃是用另一种方式来度众生也。

  

  其次,于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为何是由迦叶尊者来号召而结集法藏呢?如果他是纯小乘的典型,则佛既入涅槃,他也入涅槃,不就一切没事了。为何还要结集法藏?因为他知道:结集法藏对来世的众生非常重要。因为如不结集法藏,则佛陀的教法很快就会失散的。以我的看法:佛陀说法,功德第一;迦叶尊者结集法藏,功德第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迦叶尊者乃是个大菩萨行者,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焦芽败种。所以由迦叶尊者来号召而结集的法藏,就不能说是纯小乘而已!

  

  又当时的阿难尊者,乃被后世认定为「外现声闻身,内行菩萨道」的行者。故如果当世就有大乘经典的话,则阿难尊者所听到的,绝对不可能比富楼那少。因此,如欲结集大乘经典,也未必待富楼那才能结集大乘经典。甚至,富楼那还可能比世尊早入涅槃哩!不信,且看下面所引述的经典:

  

  尔时尊者富楼那,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出,付嘱卧具,持衣钵,去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三月过已,具足三明。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

  

  这「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却未详细说明:是在世尊涅槃前,还是涅槃后?但至少有一点可肯定的是:他并没有再回到中土。所谓中土,即谓当初世尊说法之所在。于是既未再回到中土,也就不可能别于洞窟外,更结集大乘法藏了。

  

  总之,我再三要强调的,乃是:世尊初说的法,才是正直道。而后期为了接引更多善根不足的众生,反而都用方便道。

  

  故我们今天,既发心研习佛法的原典,既有意探索世尊的本怀,就必先有这样的肯定,再去研习这些经典,才能更相得益彰也。

  

  附:富楼那欲于西方人间游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富楼那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佛告富楼那:「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欣悦、赞叹、系着,欣悦、赞叹、系着已欢喜,欢喜已乐着,乐着已贪爱,贪爱已厄碍。故去涅槃远。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富楼那!若比丘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故不欢喜,不欢喜故不深乐,不深乐故不贪爱,不贪爱故不厄碍。不欢喜、不深乐、不贪爱、不厄碍故,渐近涅槃。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佛告富楼那:「我已略说法教,汝欲何所住?」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说教诫,我欲于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佛告富楼那:「西方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富楼那!汝若闻彼凶恶、轻躁、弊暴、好骂、毁辱者,当如之何?」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输卢那国人,面前凶恶、诃骂、毁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于我前,凶恶、弊暴、好骂、毁辱我,犹尚不以手石而见打掷。」佛告富楼那:「彼西方输卢那人,复当以手石打掷者,当如之何?」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西方输卢那人,脱以手石加于我者,我当念言: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佛告富楼那:「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汝者,复当云何?」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我者,当作是念:彼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刀杖而加于我,而不见杀。」佛告富楼那:「假使彼人脱杀汝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输卢那人脱杀我者,当作是念:有诸世尊弟子,当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以绳自系,或投深坑。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于我朽败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脱。」佛言:「善哉!富楼那!汝善学忍辱,汝今堪能于输卢那人间住止。汝今宜去,度于未度,安于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尔时富楼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富楼那,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出,付嘱卧具,持衣钵,去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三月过已,具足三明。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398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