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涯,很快乐吗?」我说:「却是一点都不快乐!」他说:「像你这样逍遥自在,要上山就上山,要出国就出国,如还说不快乐,那我们这些人便都该去撞墙了!」
事实上,我说的不快乐,并不是指:我活得很无奈、很压抑,甚至悲哀、郁卒之类。而是说我自认为:日子过得很平淡,每天只是随缘混日子,既没有高潮,也没有低潮。故我说的「不快乐」,乃是遮诠,而非表诠。而一般人习用表诠的思考方式,故认为不快乐者,就是压抑、紧张、悲哀、郁卒之类。
这即是「遮诠跟表诠」的差异处。故原始佛典常谓的无常,是遮诠而非表诠。因为众生有「常」的执着,故以「无常」破之。而破后当归入中道才是。相反地,如将无常释为表诠,便会有前所谓恐怖、无畏或苟安懈怠的病态心理出现。这样就从常的这边,而变成断的那边。
以在原始佛典中多用「遮诠」,而在后期的佛法中,多用「表诠」。
然是用「遮诠」究竟?还是用「表诠」方便呢?
就我所理解的,在原始佛典中大部分是用遮诠,而非表诠。用遮诠,只是为否定、破除他的执着,而非为建立起另一套学说。譬如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如只是观一个人死后,皮肉肿烂、筋断骨散…,似此观了老半天,如果身见还在,其实一点帮助也没有。若只把死后身体的变化,观察得很仔细,那倒变成世间法了。故不净观,主要为破身见。因此若能不起身见,则观不观都无所谓。故我前乃谓:胜义的四念处,实不念也。
以众生都习用表诠的思考方式,故用此来读原始佛典,便很容易错解而摸不着头绪。就像很多人读《中论》,乃从头破到尾,真不知道破后到那里去了?
以众生还是习惯用肯定而明确的次第去修学,所以在后期的佛教中,乃改用表诠的说法方式:有福善可行,有众生可度,有佛道可成,有净土可归宿,有菩萨可依怙,要讲得这么明白肯定,才能激起众生的信心、道心、愿心和毅力。可是就中道而言,用表诠乃只是方便道;而用遮诠,才是正直道。
故原典的佛法乃是「正直道」,而后期的佛法反多用「方便道」;这却与《法华经》的说法不同。
三乘教法:在《法华经》中有谓「世尊成道后,观众生根器之不同,而开示三乘法门。」
声闻乘:以四圣谛而修行。
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而修行
菩萨乘:以六度、四摄而修行。
既原典佛法多用遮诠,故是正直道。后来为了适应众生的习性,乃改用表遮,反是方便道。这却与《法华经》的说法不同。
在《法华经》中乃谓:世尊成佛之后,观众生根器之不同,而开示三乘法门。所谓三乘,即是声闻乘、缘觉乘与菩萨乘。声闻乘:以四圣谛而修行。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而修行。菩萨乘:以六度、四摄而修行。
是以依《法华经》的说法,乃谓最初的三乘教法是方便道,而最后汇三归一,全显示菩萨道才是正直道。我认为「三乘教法」,纯是后期大乘「无中生有」的方便说。为什么呢?首先就乘名而论。何谓声闻乘?听佛音声说法而入道者,便是声闻乘。于是,一切佛弟子乃都是声闻乘矣!难道缘觉乘、菩萨乘,即非因听佛音声才入道的吗?若非佛所教化,云何又说:佛以三乘教法开示众生?
至于缘觉乘,缘觉乘有两种定义:一是以修习十二因缘而入道者,称为缘觉乘。然会有佛弟子而不修习十二因缘法的吗?其次,缘觉乘又称为独觉乘。乃谓于无佛之世,无师自觉,故称为独觉乘。然既属无师自觉,云何又归世尊所化呢?故就名字的安立而言,实在是信口雌黄、漏洞百出。
最后,说到菩萨乘。菩萨为觉悟众生之意,是以既声闻乘得觉悟,也缘觉乘、菩萨乘得觉悟。会有那个乘不须要觉悟呢?于是再从自觉而觉他,故一切乘何非菩萨乘呢?所以就名而论,声闻、缘觉跟菩萨,实不能有很明显的界限。
其次,就修习法门而言,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以及六度、四摄,不只都是共修的功课;且更相辅相成而彼此成就。
其次,就修习法门而言,有人说声闻乘唯修习四圣谛,缘觉乘乃修习十二因缘,而菩萨乘才修六度四摄。其实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只是在共通的佛法上,作不同的演绎而已!故于内容中,实相涉相入,根本不可能切割的呀!至于六度四摄,各位知道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中持戒、禅定、智慧,乃是佛教最根本的教法,不可能只有菩萨乘才修戒、定、慧。甚至四摄法,在《阿含经》里也有,只是说法有点不太一样。这以后我们会引用《阿含经》的经文,再详细说明。
所以修习法门而言,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其实都是脉络相连,岂可分割。因此,我认为三乘的教法,反而是方便说,目的为凸显菩萨道的殊胜、究竟。
故《法华经》最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这无上道是佛道、菩萨道,还是解脱道呢?
至于《法华经》最后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无上道是什么道呢?如就原始佛教的观点来看,当是解脱道;但大乘佛教,乃说是佛道跟菩萨道。
于是如将「佛道」,解释为:修行的终点。然既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云何会有修行的终点呢?就像缘起观,任何事都可以追溯到无穷的过去,也可以延伸到无穷的未来,那会有始终呢?而无明的众生,就习于去界定什么时候开始?习于去想象什么时候结束?这说来想去,却只增加无明而已!因此「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还只是方便说而已!
若将「佛道」,解释为:福慧的圆满。
而在无常变幻的事相中,如何能圆满呢?
也有人将「佛道」解释为:福慧的圆满。于是,我们再追问:什么是圆满?在无常的事相里,有可能圆满吗?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可是众生却还没有度尽哩!我们都还在受苦受难哩!这算圆满了吗?所以,从事相来论,是永远都不可能圆满的。
无功用心:其实不管是阿罗汉,还是八地菩萨,都是从「无功用心」去成就的。
故「无功用心」,可勉强说是修行的终点,或福慧的圆满。
既非刻意修行,也非不修行。
既非圆满,也非不圆满。
然而,就禅的观点来说,倒是可圆满的,因能证入「无功用心」,便已圆满了。以如用分别取舍的作意心,则必堕入两边,而不可能圆满。反之若不分别、不取舍,反无所谓圆满或不圆满,故这可勉强说是修行的终点。然既是无功用心,其实也没有是终点或非终点的差别了。
因此,不管是阿罗汉道,还是大乘所谓的八地菩萨,都是从无功用心去证入的。而证入「无功用心」后,乃非断灭;其必依原先修习的轨道,继续向前迈进。这便能不离解脱道,而修习菩萨道也。
总结:佛道,即是觉道;而觉道,即是中道。
不落两边,不离两边。顿然放下与全然涵容是一体的两面。
必证得中道,才能解脱。
从自觉而觉他,即是菩萨道。
我们都知道,佛者即觉悟也。故学佛就是要从「觉悟」里去学,觉悟之道即是佛道,而佛道者即是中道也。而中道,又是不离两边与不落两边,就如一切放下跟全体包容乃是一体的两面。于是若能一切放下或全体包容,则那会还有烦恼呢?
是以必证入中道才能解脱,也必证入中道才完成佛道。初从自己证入中道,再帮助其他众生证入中道,这就是菩萨道了。
所以我比较倾向另一种说法,谓:先成佛,再行菩萨道。而非先修行菩萨道,到最后才圆满成佛。为什么呢?如刚才所讲时间是没有终点的,故不要误以为修行能有终点,而称之为成佛。
故从觉悟、证得中道而能解脱─解脱自我与解脱众生。而能福慧圆满─既非圆满,也非不圆满。
反而,是要先成佛,即先觉悟之意。从觉悟中道的道理,而成就佛道,而成就解脱道。于是再从自觉而觉他,这就成为菩萨道。
是以菩萨道,既无始亦无终,我们只是不断地去努力,到最后即使已证入「无功用心」。但在事相上,还将继续行菩萨道,只是心中已经没有我在行或我不行的分别心了。于是循此而将使福德与智慧,更「趋近于」圆满。
总之,我今天主要在澄清一个观念:中道才是佛法,中道才能解脱,也中道才是菩萨道。过去以来,北传佛教的传统,都把声闻乘当作小乘,把原始佛教当作方便道;但事实却非如此。下面有一些问答,主要是针对后期大乘对原始佛教的批评,乃就我所认知地做一些澄清与说明:
问曰:有谓「声闻乘偏空」?
答云:既「着有」不能解脱,也「偏空」不能解脱。故所谓「偏空」者,乃是将「遮诠」错解为「表诠」而已!
我想各位听到目前为止,应可以明了:其实后期的大乘,「着有」才着得厉害哩!自己「着有」不检讨,却含沙射影地诬赖别人「偏空」。真是恶人先告状!
然云何谓「声闻乘偏空」呢?一是将遮诠错解为表诠。一是把矫枉过正的过程,当究竟。然如我们真了解,这些都是「证入中道」的前方便,就不会再说:声闻乘偏空,原始佛教偏空。
问曰:有谓「声闻乘只证人我空,而未证法我空」?
答云:我与我所,乃相倚相成。故不可能只证人我空,而未证法我空。
能所,事实上是相待的。内有能见的我,外有所见的法。既有能才有所,也有所才有能。故不可能只证得人空,而未证得法空。如人已空,法也必空﹔如法不空,人也一定不空。所以「只证人我空,未证法我空」,在理论上是说不过去的。
问曰:声闻乘却不发愿度众生?
答云:于「无功用心」中,即无「发愿与不发愿」的差别。
是不发愿度众生,而非发愿「不度众生…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