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涯,很快樂嗎?」我說:「卻是一點都不快樂!」他說:「像你這樣逍遙自在,要上山就上山,要出國就出國,如還說不快樂,那我們這些人便都該去撞牆了!」
事實上,我說的不快樂,並不是指:我活得很無奈、很壓抑,甚至悲哀、郁卒之類。而是說我自認爲:日子過得很平淡,每天只是隨緣混日子,既沒有高潮,也沒有低潮。故我說的「不快樂」,乃是遮诠,而非表诠。而一般人習用表诠的思考方式,故認爲不快樂者,就是壓抑、緊張、悲哀、郁卒之類。
這即是「遮诠跟表诠」的差異處。故原始佛典常謂的無常,是遮诠而非表诠。因爲衆生有「常」的執著,故以「無常」破之。而破後當歸入中道才是。相反地,如將無常釋爲表诠,便會有前所謂恐怖、無畏或苟安懈怠的病態心理出現。這樣就從常的這邊,而變成斷的那邊。
以在原始佛典中多用「遮诠」,而在後期的佛法中,多用「表诠」。
然是用「遮诠」究竟?還是用「表诠」方便呢?
就我所理解的,在原始佛典中大部分是用遮诠,而非表诠。用遮诠,只是爲否定、破除他的執著,而非爲建立起另一套學說。譬如四念處中的觀身不淨,如只是觀一個人死後,皮肉腫爛、筋斷骨散…,似此觀了老半天,如果身見還在,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若只把死後身體的變化,觀察得很仔細,那倒變成世間法了。故不淨觀,主要爲破身見。因此若能不起身見,則觀不觀都無所謂。故我前乃謂:勝義的四念處,實不念也。
以衆生都習用表诠的思考方式,故用此來讀原始佛典,便很容易錯解而摸不著頭緒。就像很多人讀《中論》,乃從頭破到尾,真不知道破後到那裏去了?
以衆生還是習慣用肯定而明確的次第去修學,所以在後期的佛教中,乃改用表诠的說法方式:有福善可行,有衆生可度,有佛道可成,有淨土可歸宿,有菩薩可依怙,要講得這麼明白肯定,才能激起衆生的信心、道心、願心和毅力。可是就中道而言,用表诠乃只是方便道;而用遮诠,才是正直道。
故原典的佛法乃是「正直道」,而後期的佛法反多用「方便道」;這卻與《法華經》的說法不同。
叁乘教法:在《法華經》中有謂「世尊成道後,觀衆生根器之不同,而開示叁乘法門。」
聲聞乘:以四聖谛而修行。
緣覺乘:以十二因緣法而修行
菩薩乘:以六度、四攝而修行。
既原典佛法多用遮诠,故是正直道。後來爲了適應衆生的習性,乃改用表遮,反是方便道。這卻與《法華經》的說法不同。
在《法華經》中乃謂:世尊成佛之後,觀衆生根器之不同,而開示叁乘法門。所謂叁乘,即是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聲聞乘:以四聖谛而修行。緣覺乘:以十二因緣法而修行。菩薩乘:以六度、四攝而修行。
是以依《法華經》的說法,乃謂最初的叁乘教法是方便道,而最後彙叁歸一,全顯示菩薩道才是正直道。我認爲「叁乘教法」,純是後期大乘「無中生有」的方便說。爲什麼呢?首先就乘名而論。何謂聲聞乘?聽佛音聲說法而入道者,便是聲聞乘。于是,一切佛弟子乃都是聲聞乘矣!難道緣覺乘、菩薩乘,即非因聽佛音聲才入道的嗎?若非佛所教化,雲何又說:佛以叁乘教法開示衆生?
至于緣覺乘,緣覺乘有兩種定義:一是以修習十二因緣而入道者,稱爲緣覺乘。然會有佛弟子而不修習十二因緣法的嗎?其次,緣覺乘又稱爲獨覺乘。乃謂于無佛之世,無師自覺,故稱爲獨覺乘。然既屬無師自覺,雲何又歸世尊所化呢?故就名字的安立而言,實在是信口雌黃、漏洞百出。
最後,說到菩薩乘。菩薩爲覺悟衆生之意,是以既聲聞乘得覺悟,也緣覺乘、菩薩乘得覺悟。會有那個乘不須要覺悟呢?于是再從自覺而覺他,故一切乘何非菩薩乘呢?所以就名而論,聲聞、緣覺跟菩薩,實不能有很明顯的界限。
其次,就修習法門而言,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以及六度、四攝,不只都是共修的功課;且更相輔相成而彼此成就。
其次,就修習法門而言,有人說聲聞乘唯修習四聖谛,緣覺乘乃修習十二因緣,而菩薩乘才修六度四攝。其實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只是在共通的佛法上,作不同的演繹而已!故于內容中,實相涉相入,根本不可能切割的呀!至于六度四攝,各位知道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其中持戒、禅定、智慧,乃是佛教最根本的教法,不可能只有菩薩乘才修戒、定、慧。甚至四攝法,在《阿含經》裏也有,只是說法有點不太一樣。這以後我們會引用《阿含經》的經文,再詳細說明。
所以修習法門而言,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六度四攝等,其實都是脈絡相連,豈可分割。因此,我認爲叁乘的教法,反而是方便說,目的爲凸顯菩薩道的殊勝、究竟。
故《法華經》最後「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這無上道是佛道、菩薩道,還是解脫道呢?
至于《法華經》最後說「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這無上道是什麼道呢?如就原始佛教的觀點來看,當是解脫道;但大乘佛教,乃說是佛道跟菩薩道。
于是如將「佛道」,解釋爲:修行的終點。然既時間是無始無終的,雲何會有修行的終點呢?就像緣起觀,任何事都可以追溯到無窮的過去,也可以延伸到無窮的未來,那會有始終呢?而無明的衆生,就習于去界定什麼時候開始?習于去想象什麼時候結束?這說來想去,卻只增加無明而已!因此「叁大阿僧祇劫成佛」還只是方便說而已!
若將「佛道」,解釋爲:福慧的圓滿。
而在無常變幻的事相中,如何能圓滿呢?
也有人將「佛道」解釋爲:福慧的圓滿。于是,我們再追問:什麼是圓滿?在無常的事相裏,有可能圓滿嗎?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可是衆生卻還沒有度盡哩!我們都還在受苦受難哩!這算圓滿了嗎?所以,從事相來論,是永遠都不可能圓滿的。
無功用心:其實不管是阿羅漢,還是八地菩薩,都是從「無功用心」去成就的。
故「無功用心」,可勉強說是修行的終點,或福慧的圓滿。
既非刻意修行,也非不修行。
既非圓滿,也非不圓滿。
然而,就禅的觀點來說,倒是可圓滿的,因能證入「無功用心」,便已圓滿了。以如用分別取舍的作意心,則必墮入兩邊,而不可能圓滿。反之若不分別、不取舍,反無所謂圓滿或不圓滿,故這可勉強說是修行的終點。然既是無功用心,其實也沒有是終點或非終點的差別了。
因此,不管是阿羅漢道,還是大乘所謂的八地菩薩,都是從無功用心去證入的。而證入「無功用心」後,乃非斷滅;其必依原先修習的軌道,繼續向前邁進。這便能不離解脫道,而修習菩薩道也。
總結:佛道,即是覺道;而覺道,即是中道。
不落兩邊,不離兩邊。頓然放下與全然涵容是一體的兩面。
必證得中道,才能解脫。
從自覺而覺他,即是菩薩道。
我們都知道,佛者即覺悟也。故學佛就是要從「覺悟」裏去學,覺悟之道即是佛道,而佛道者即是中道也。而中道,又是不離兩邊與不落兩邊,就如一切放下跟全體包容乃是一體的兩面。于是若能一切放下或全體包容,則那會還有煩惱呢?
是以必證入中道才能解脫,也必證入中道才完成佛道。初從自己證入中道,再幫助其他衆生證入中道,這就是菩薩道了。
所以我比較傾向另一種說法,謂:先成佛,再行菩薩道。而非先修行菩薩道,到最後才圓滿成佛。爲什麼呢?如剛才所講時間是沒有終點的,故不要誤以爲修行能有終點,而稱之爲成佛。
故從覺悟、證得中道而能解脫─解脫自我與解脫衆生。而能福慧圓滿─既非圓滿,也非不圓滿。
反而,是要先成佛,即先覺悟之意。從覺悟中道的道理,而成就佛道,而成就解脫道。于是再從自覺而覺他,這就成爲菩薩道。
是以菩薩道,既無始亦無終,我們只是不斷地去努力,到最後即使已證入「無功用心」。但在事相上,還將繼續行菩薩道,只是心中已經沒有我在行或我不行的分別心了。于是循此而將使福德與智慧,更「趨近于」圓滿。
總之,我今天主要在澄清一個觀念:中道才是佛法,中道才能解脫,也中道才是菩薩道。過去以來,北傳佛教的傳統,都把聲聞乘當作小乘,把原始佛教當作方便道;但事實卻非如此。下面有一些問答,主要是針對後期大乘對原始佛教的批評,乃就我所認知地做一些澄清與說明:
問曰:有謂「聲聞乘偏空」?
答雲:既「著有」不能解脫,也「偏空」不能解脫。故所謂「偏空」者,乃是將「遮诠」錯解爲「表诠」而已!
我想各位聽到目前爲止,應可以明了:其實後期的大乘,「著有」才著得厲害哩!自己「著有」不檢討,卻含沙射影地誣賴別人「偏空」。真是惡人先告狀!
然雲何謂「聲聞乘偏空」呢?一是將遮诠錯解爲表诠。一是把矯枉過正的過程,當究竟。然如我們真了解,這些都是「證入中道」的前方便,就不會再說:聲聞乘偏空,原始佛教偏空。
問曰:有謂「聲聞乘只證人我空,而未證法我空」?
答雲:我與我所,乃相倚相成。故不可能只證人我空,而未證法我空。
能所,事實上是相待的。內有能見的我,外有所見的法。既有能才有所,也有所才有能。故不可能只證得人空,而未證得法空。如人已空,法也必空﹔如法不空,人也一定不空。所以「只證人我空,未證法我空」,在理論上是說不過去的。
問曰:聲聞乘卻不發願度衆生?
答雲:于「無功用心」中,即無「發願與不發願」的差別。
是不發願度衆生,而非發願「不度衆生…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