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是却臣事于生活中官能的享受。于是在执迷享乐的心态中,每个人其实都是恋世的。
这恋世的情结,表现于佛教的修行法门,就会高调曰「安于当下」,现在就已经很好了,你何必再去修什么行?何必住山、闭关?真是想不开哩!这「安于当下」本是很高的禅法,因唯有无明业障都已消除者,才能真安于当下!但是对恋世者来说,就成为他们苟安懈怠的借口。也有些人声称「行住坐卧皆是禅」、「十字街头好参禅」,然真有人因此而开悟吗?没有!这些人根本不知天高地厚,为什么也爱这么鬼叫呢?因太执迷于此生当下,故舍不得离开它;于是便将高超的禅法,屈辱为「恋世情结者」合理化的借口。
甚至很多大德在提倡「人间佛教」的当下,是否有「恋世情结」的成份?恐怕自己也不见得真能心知肚明哩!至于其他跟着摇旗吶喊者,就不必说了。其唱言「人成即佛成」!然「人如何成」呢?不早就陷在人事的葛藤里而动弹不得吗?
这也就说,从世尊出家的动机,和当时跟随祂的弟子来论,祂说法必直说「正直道」。而后期的佛教,为了度化更多善根不具足的众生,不得不用方便道。而方便道的特质就是相应于「贪生恋世、着有增上」的情结。因此,若说后期佛教能有什么伟大的发展,也不过是从「方便道」的前提,而衍化出千奇百怪的招式来。
契机的佛法:顺习的契机与逆习的契机。
顺习的契机: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道。
逆习的契机:应病予药,药到病除。
故在《大智度论》中有:对治悉坛与各各为人悉坛之不同。
下面再论另一个问题「何谓契机的佛法?」如依我修行的体验,契机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顺习的契机,一是逆习的契机。像《维摩结经》唱言的「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道」便是顺习的契机。但如应病予药,药到病除者,便是逆习的契机。
于是就修行者而言,这便有一个很大的陷阱: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甜食,因吃太多了而生病;于是他去找药,恐怕在众多药方里,他还将选择带甜头的药。同理,如因酸吃太多而生病,他去找的药也难免还是带酸的药。所以为何修行要依靠善知识呢?因为唯有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去分辨,这病该用什么药?否则只顺着习气去找药,便让自己唯病得更严重而已!
故在《大智度论》中有「对治悉坛与各各为人悉坛」之不同。何谓对治悉坛?乃是从逆习中,才得以对治。比如说瞋心太重者,用慈悲观;心很散乱者,用数息观而能对治。至于各各为人悉坛,大致是从顺习而能契入者。
何以密法中,多祈待于「加持」?
而在禅法中,却着重于「棒喝」。
所以为何于密法中,偏爱「加持」呢?我想要的,你都给我,且给得越多越好,这便是「加持」也。故「加持」者,即是顺习法门也。而在禅宗中,却偏尚「棒喝」,不只你要的,我都不给你,且还得把「要的念头」全打散了,才叫做「棒喝」。因此,「棒喝」者,即是逆习法门。
记得有一次,有些信徒忙着求:法师!请您帮我们多加持吧!我说:我是学禅的,却只会给人家漏气,而不会帮别人加持哩!于是他们便回头是岸去也。然而漏气,有那么恐怖吗?不!如能将贪瞋痴的气,全漏光了,还会不得道吗?
可是,世间的众生还是宁可上师多加持,而非禅师常棒喝。这也难怪密法会兴,而禅法会衰哩!
事实上就修行而言,顺习的契机乃迂回缭绕,歧路亡羊。
但就善根不具足的众生而言,逆习的契机却难免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然一般众生,在选择明师或法门时,多是以「自我的习性」为判定的标准。
然而,就修行的效益来说,逆习的契机因直接对治,所以事半功倍。而顺习的契机乃迂回缭绕,甚至很多时候,还难免于歧路亡羊。何谓歧路亡羊?就是根本忘掉修行真正的目标。比如初以修福为方便,而当福德越来越具足时,也就不以生死为苦了,于是便忘掉修学佛法最根本的目的,乃是为求生死的解脱也。
因此,真欲修行其实当从逆机中去对治。但是对善根不足的众生而言,逆习的法门,却难免曲高和寡、忠言逆耳。为一般众生都习于以自我为标准,来判定他当亲近什么善知识,或当修什么法门。
故欲度善根不具足的众生,乃先以「顺习的契机」,培植其善根。
而待善根渐成熟后,才能施以「棒喝」法门。
故「正直道」的契机,直用逆习的「棒喝」法门。
而「方便道」的契机,多用顺习的「加持」法门。
因此,如单以契理的角度来论佛法,是最单纯不过了。但如从契机的角度来论度化众生,便千差万别矣!大致而言,逆习的契机,乃对善根具足的众生,才能直接授用。而对善根不具足的众生,多半得先从顺习的契机里去培养信愿,待因缘真成熟时,才能施以棒喝,而让他身心脱落,直契入无我和空性的体验。
这也就说所谓「方便法门」,如从顺习跟逆习去分辨:则顺习者,就是方便道;而逆习者,才是正直道。
从逆习到中道:所谓逆习,非谓「唱反调」而已!
以若只是「唱反调」,也不过是从「执这端」而变成「执那端」而已。
接着,我们当明辨一个更重要的观念:云何从逆习到中道?因所谓逆习,不当只是「唱反调」而已!比如众生执乐,我就说苦;众生谓常,我就唱无常。在《六祖坛经》中,六祖大师似乎最会跟人家唱反调,来者说有,他就说无﹔来者说无,他就说有。然而若只会唱反调,云何能成为一代禅师呢?
因如只是唱反调,则众生就会从执这端,而变成执那端。比如因观无常观不好,而变成「断见」,则会有什么效果呢?第一、他可能恐惧,因为生命的未来会如何?完全不知道!像断了线的风筝,全脱序了,故变得很恐惧。第二、也可能变成大无畏,既未来无法掌控,就一切事都无所谓。于是任性胡为、造恶多端。第三、也可能变成放逸无为,既未来无法掌控,则还瞎忙些什么呢?这从执这端而变成偏那端,都是恶见而已!
逆习:谓从破其执着而入中道也。
此譬如酸碱相制,而成中性的水;如病药相克,而成健康之体。
故真正的逆习,不是唱反调,而是要从破执着而入中道。这如以世间的化学来对照,便容易了解。一个人如因着酸而中毒,必用碱去中和;而酸碱中和后,乃变成清净的水,这才是中道。或如为生病而吃药,然吃过药后,当使身体变健康才是目的。故虽用逆习法门,必以「证入中道」为最后归宿。
虽必证入中道,才能解脱;然于对治的过程中,却不得不用「矫枉过正」的手段。
故「矫枉过正」是手段,而「证入中道」才是目的。
前虽曰「证入中道,才是最后的目的」。但在过程中,还必须有「矫枉过正」的手段。相信各位对矫枉过正的手段,一定很清楚:譬如弹簧,已偏一边;而你希望将它拉回中间。于是你不只要将之拉到中间而已,而是必将它拉过那端。于是当弹簧回弹时,才能刚好落在中间。
所以当知:「矫枉过正」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则很多人便会胡乱批评:原始佛教是消极厌世的,是灰身灭智的。
因此于原始佛典中,我们当明辨:是对治的方便?还是胜义的究竟?
所谓「贪者用不净观,瞋者用慈悲观」,甚至四念处;都只是对治的方便,而非胜义的究竟。
于是就逆习的修行法门而言,最后是矫枉过正而变成偏端,还是真证入中道,还得好自反省!不信以下来剖析「五停心观」:
所谓「贪者用不净观,瞋者用慈悲观」其实只是对治方便,而对治后当以不执着为究竟。但综观大乘佛法,何以再三强调慈悲呢?太强调慈悲,其实才是问题哩!因为他已忘掉:慈悲只是「瞋者」对治的方便,而非一切人对治的方便,更非胜义的究竟。
甚至刚才不是说道:很多人都是顺着自己的习性,去选择修行的法门。所以在目前的佛教社会中,我看到的却是「贪者用慈悲观,瞋者用不净观」。
譬如很多人,何以口口声声倡言慈悲呢?因这些人本就是贪生恋世的,于是从自己的贪生,推己及人地认为别人也贪生;自己恋世,推己及人地认为别人也恋世。于是既慈悲自己,也慈悲别人。故贪者用慈悲观的结果,一定得广结善缘、深修福德,既贪今生,也贪来生。至于当今佛教社会的山头主义,当然更鼓励信众修慈悲观。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广聚群众、扩大门庭。
至于何谓「瞋者修不净观」?瞋者乃道:世间是杂染的,众生是愚痴的,我还是不要跟你们共业吧!故干脆住茅蓬,不管事了。以上若顺着我们的习气去选择法门,一定会越修越执着,越修越烦恼。
甚至说,四念处也只是对治方便。为众生有「常、乐、我、净」四种执着,所以用观不净,来对治净的执着;用观苦,来对治乐的执着。故都不是胜义的究竟。如就我个人的了解,四念处修到究竟,当是什么都不念:既不念净,也不念不净;既不念乐,也不念苦等。以一切不念、不取,才能证入中道也。
因此真欲修行者,当好自反省:自己的习气是什么?然后才能选择真正有效的对治法门。否则若贪者,还用慈悲观,并且将之合理化,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是在行菩萨道;则何怪乎菩萨道,竟成为山头主义的护身符。
遮诠与表诠:表诠为肯定句,确认有这回事;而遮诠为否定句,只是为破其执着而已!
「你修行得很快乐吗?」
「却一点也不快乐?」─然不快乐,并非压抑、紧张、悲哀、郁卒之类。
我们继续研讨「遮诠与表诠」的问题。表诠为肯定句,表示确有其事;而遮诠为否定句,只是为破其执着而已!
比如有人问曰:「法师!你觉得出家的…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