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一▪P3

  ..续本文上一页人不只肯定「生死轮回」的现象,更且以「世世轮回」为第一大苦;故修行的目标乃确认为「了生死」而已!其实当时的宗教,也多以此为唯一的目标。只是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未必高明与实效而已!

  

  而其它民族:或根本不信有「生死轮回」的现象,或不以「生死轮回」为苦而求出离。

  

  其次,更从文化背景来探讨:印度这民族从《奥义书》的时代以来,就肯定有生死轮回的现象:生命不仅是这一生存活着,其还有过去生,还有未来世。且生生世世间不断地在六道轮回。

  

  而其他民族,或其他宗教,就无三世六道的说词。甚至即使接受佛教的影响而相信有三世轮回,但还不以之为苦。比如中国人不常谓「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世不能结合,下生再续情缘。」即使有三世轮回,那也不错呀!至少永远死不掉,这对贪生怕死的人,岂非一大福音!所以其他民族,或其他宗教而言,不相信生死轮回的人,就已占了大多数﹔而相信生死轮回的人,又不以之为苦。

  

  可是,印度的宗教,不只肯定有生死轮回,并且以生死轮回为最大的苦。于是乎,一切宗教都以解脱生死为修行最重要的目标。所以,当时的印度宗教都纷纷提出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用以解脱生死之苦。

  

  故当世尊成佛说法以来,求道者即肯定:唯有这法,才是能真正帮助他们解脱生死的究竟法门。这也就说,何以世尊的说法能于当时的印度,起那么大的回响?那是因为印度这民族早就寻寻觅觅,为求解脱生死的大法。

  

  于是世尊的说法,便如天降甘露,满足当世人的需要。

  

  于是世尊的说法,便如应病与药,善治当世人的讳疾。

  

  因此,不管是从宗教性来看,或从民族文化的背景来揣摩:释迦牟尼佛既已开口说法,所说的必是最直接了当的。因为既弟子都是生生世世相随,且善根成熟的,且印度的民族文化都已作好最佳的准备。如果他再用迂回缭绕的说词,岂非不识时务呢?

  

  从正直道到方便道:而当较具善根福德的弟子,已几近被度尽时;或欲广传佛法于其它民族时。这「了生脱死」的动机,就微乎其微;而「无常、苦、空、无我」的佛法,就全然骚不着痒处矣!

  

  当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跟随的弟子慢慢被度尽了,若佛法要继续流传,就得度更多其他的众生。而不管是晚期的弟子或不同民族的众生,他们对解脱生死的意愿,就没有那么高了。就像在座诸位,真发解脱生死的心才来学佛的,相信是微乎其微!有的人学佛,是为了满足哲理的探究;有的人学佛,是为了寻求心理的归宿;有的人学佛,是为了顺应亲友的接引。反正各有不同的因缘,但真从发生死心、发出离心而来学佛的,必如凤毛麟角般地稀奇,包括我也是一样。

  

  回想当初学佛的动机,倒不是为了有什么大烦恼,更不是为了解脱生死。我只是希望在诸子百家中,能找到一种更高明、更殊胜的架构,且能一以贯之。如中国儒者所谓「究人天之际」。是从思想的角度去切入的,而非从宗教的角度去切入的。这跟「解脱生死」的动机,实有蛮大的差距。

  

  如一般的宗教,乃以「增上心」为初衷,而以「永世升天」为依归。

  

  故欲渡这些人,乃不能不用「善巧方便」。

  

  如《维摩结经》所谓「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道」。

  

  如放眼于宗教界,除佛教之外,殆都以「升天」为主要诉求。如基督教、回教、一贯道…等都如此。于是若佛教,欲广度更多的众生,就不得不用方便道。

  

  是以佛教中期的《维摩结经》即明白宣说:「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道」。欲度众生,就要先顺着他们的习性,让他们先对你产生好感。然后才能渐次地去传授更精深、更纯粹的教法。这就像现代的推销员一般,在推销前,必先建立好人际关系,然后才方便去推销产品。

  

  因此原典的佛法乃是「正直道」,而后期的佛法反而多用「方便道」。

  

  因此,原始的佛法是直说的「正直道」,而后期的佛教反而是用迂回的「方便道」。这一种讲法跟后期大乘佛教的讲法却刚好相反。后期的大乘佛教乃谓:因早期的弟子都是善根不成熟的,故只能讲较浅显的教法,而称为「方便道」;而到后期,因众生的善根越来越成熟,才直说了义的大乘佛教。

  

  于是乎,是早期的为「正直道」?还是晚期的为「究竟道」?就待各位再去慢慢探究分辨吧!

  

  方便道的典型:若是顺着众生「贪生恋世」与「着有增上」的习气而说的法门,即是方便道。

  

  何谓「方便道」?从顺应众生的习性而方便接引入佛者,即是方便道。至于众生的习性又是什么呢?依我归纳:不出「贪生恋世」与「着有增上」而已!比如说目前的科技不都以「科技的享乐时代」为号召吗?科技是拿来享乐的,而贪图享乐者,能不贪生、恋世吗?再说医药的发达,岂不也是顺应贪生恋世的需求而进化的吗?

  

  既一切顺着众生「贪生恋世」及「着有增上」的习气而说的法门,都是方便道。故方便道者,乃有以下几种类型:

  

  着有:1.有福善可行

  

  2.有佛道可成

  

  3.有众生可度

  

  4.有菩萨可依怙

  

  5.有净土可归宿

  

  第一、有福善可行:于原始佛教中,并不刻意去修福。因为既以「当生证入涅槃而不受后有」为修行的首要目标,即不愿费心于「为来生积聚资粮」而修福了。可是愈到后来,却愈注重于修福。为什么呢?既解脱生死的意愿愈来愈淡薄,则从修福而升天的企求便相对地提高。于是乎,便将「行善的福德」混淆成「解脱的功德」。

  

  这现象在台湾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何以慈济功德会能有这么多人来护持呢?大致是从「宗教的作功德或回馈社会」去切入的。然而以「有福善可行」来摄受信徒,跟真正的解脱道实有蛮遥远的距离。

  

  第二、有佛道可成:在大乘佛法中再三唱言,当以生生世世的难行能行、难忍可忍,而求最后「成佛」。然而既三法印中,已声明「众生本来无我」;则又有谁能成佛呢?故我们还是习惯用「有我」的方式,去揣摩修行最后的结果,而称之为「成佛」。

  

  因此,在这「有佛可成」的招牌下,其实「我见」乃横梗如山,连解脱都不可得了,更何况成佛呢?可是这「有佛可成」的教法,对很多人而言才是最相应的方便道。

  

  第三、有众生可度:云何能成佛呢?就得从广度众生下手,因此有众生可度也就成为相辅相成的方便道了。

  

  第四、有菩萨可依怙:很多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自信心,不信靠自己就能坚持下去,不信靠自己就能修行成就。所以希望随时随地有大力者,来陪伴,来保护、劝勉。于是乎,在佛教中就有各式各样的菩萨,为应众生的需求而相续示现,如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等。

  

  但如再问:是谁在依靠佛菩萨呢?当是我在依靠。既「有我,才有依靠」的需求,则一切顺应「依靠」心态而有的教法,当非究竟之道。

  

  最后「有净土可归宿」也是一样。来世当投生何处最可靠?唯有往生净土最可靠。其云何不从「不受后有」中去努力呢?

  

  既一般众生都是从「有所为、有所得」的心态去立身处事的,那么「有福善可行、有众生可度、有净土可归宿」等,便跟一般众生的习性最相应。故这类教法,顶多能「顺着众生原有的执着而去提升它」而已,而没办法完全消除他的执着。于是既没办法完全消除他的执着,就不可能完成真正的解脱道。

  

  以上,如我们对「着有」的心态,已能观察得很澈底;则再返照当今的新兴宗教,必可一目了然而曰「万变不离其宗」尔!以上释「着有」,下面再说「增上」:

  

  增上:无而求有

  

  少而求多

  

  好而求更好

  

  「增上心」,就是求辗转增上之心。比如就钱而言,没有钱时先求有钱;有了求更多,多了求更好。求知识、作学问也是一样,先学简单的,再学进阶的,更求专精的。总之,这种增上心,在世间上是非常普遍的。

  

  在佛法的修行教授中,也都顺应着增上心而说。如菩萨道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直升到十地。似乎像爬楼梯一般,越爬越高。或净土法门中有所谓「九品莲花」,发愿尽力去努力!以致于最后能成就于「上品上生」。

  

  现代人何以较相应于「次第禅观」呢?也不出增上心的习性使然。如果你教他:不必那么啰嗦,一切放下就没事了!他倒要说:如果先给我一个更好的,我当愿意放下这个次好的;反之,未给我更好的,便叫我一切放下,那我怎么活下去呢?

  

  以「着有、增上」的习性是非常顽固的,故即使学佛很久,还不容易去察觉,更何况去断除呢?因此,再从着有跟增上的角度去看周边的法门,有几个能不入窠臼呢?下面再看「贪生」跟「恋世」的方便道。

  

  贪生:贪来生─有净土可往生、修福德为来生资粮

  

  贪今生─消灾、延寿、财神、双修法

  

  贪生,若仔细区分,其又可分为:贪来生跟贪今生。有些法门主要诉求者不在今生,而在来生。譬如净土法门,唯愿来世能往生净土。或有些人并不刻意于往生净土,但他之所以广修福德者,乃是为存积来世之资粮。这些都是贪来生的例子。

  

  就宗教层次而言,贪来生的好虽不究竟,但还是比较高。而贪今生者,便较低也。今生贪什么呢?殆不出名利色寿。譬如延寿法、财神法、双修法等,这些名目想必大家都已耳悉能详了。于是既用这样的法门来摄受众生,当然跟众生的习性更相应;可是就解脱道而言,却只更迂回缭绕而易歧路亡羊也。下面再看「恋世」:

  

  恋世:安于当下、行住坐卧皆是禅。

  

  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

  

  这时代,云何自称为「科技的享乐时代」?因科技表面上似非常理性,…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