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

  

  今天于〈绪言之二〉中,所讲者乃偏重于禅观部分。

  

  教法三乘:大乘经典所说。

  

  声闻乘:以四圣谛而修行。

  

  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而修行。

  

  菩萨乘:以六度、四摄而修行。

  

  经常说有三乘的说法,有声闻乘、缘觉乘跟菩萨乘,声闻乘主要修行的是四圣谛,缘觉乘修行的主要是十二因缘,而菩萨乘主要修行的是六度、四摄。

  

  对大乘佛法常用的三乘分法,我上次已经说过了:不管从名字的安立或修行法门来看,其实并不存严格的界限。所以对三乘的分类,我认为并未有更深刻的参考价值。

  

  学佛三要:印顺法师所说。

  

  Ⅰ信愿

  

  Ⅱ慈悲

  

  Ⅲ智慧

  

  近代有位公认的佛学泰斗─印顺法师,于《学佛三要》的书中,乃谓:学佛或修行主要有三种入门方便,第一是信愿,第二是慈悲,第三则为智慧也。详细内容,可参考原书。

  

  简单讲,智慧乃包括闻思修,初从听闻、思考所得到的是解慧,再从修行体验而得到的是证慧。慈悲则包含一切利他的法门,譬如布施.持戒、安忍等都是。

  

  至于信愿,其实既已学佛,当因为有信愿才来学。然而就信愿的表征而言,有的乃只是深藏内心里,以作为驱策的动力。有的则会具体地表现于外在的事相中。像一个佛教徒,何以要作早晚课?早晚课中常诵的经典,不是早就耳熟能详了吗?甚至,既已参加皈依典礼了,何以还要每天唱三皈依呢?这即为不断地重申信愿而已!

  

  甚至吃饭时,如就禅法而言,吃饭就只是吃饭尔!何必瓜葛绵延,唱个不停?但于世法中,还得先供养三宝,才能就食。这是什么禁忌呢?说穿了,也不过是表达信愿而已!就像座右铭一般,虽是自己订的;但为怕忘了,所以还得在任何场合,不断耳提面命地提醒自己。于是从信愿的动机,而演绎出特定的事相或仪轨者,即都称为信愿法门。

  

  然而若必牵就于特定的事相或仪轨者,却只能算是较狭隘的信愿法门。至于从对佛法的信愿而精进于闻思修者,即是较广义的信愿法门。故净土法门中,以相信阿弥陀佛而意愿往生西方者,便只能算是较狭隘的信愿法门尔。

  

  印顺法师于《学佛三要》中,所谓的信愿法门,当是就广义的信愿法门而言。

  

  修行三要:外延、安住、内销。

  

  以上「教法三乘」及「学佛三要」的分类,虽很普遍。但我今天却要从另个角度来论修行三要,而有「外延、安住跟内销」的差别。这三者,如从字面来看,就是有:内、外和中间之异。于是乎,从内、外、中间的对照,便更能凸显出每种修行法门的特质,及对机的效果。

  

  外延:以身心外之对象,作为修行的凭借。

  

  信愿:诵经、拜忏、念佛。

  

  普贤十大愿,乃易行道也。

  

  易行而难成也。

  

  慈悲:布施、爱语、利他、福善。

  

  持戒:三皈、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首先讲,外延法门。以身心外的对象,而作为修行之凭借者,即称为外延法门。所以外延法门最典型的代表,即前所谓的信愿法门,乃包含诵经、拜忏、念佛,甚至每天定时的课诵等。用这些事相和仪轨,来不断地提醒我们学佛、修行的信愿。甚至《华严经》中的「普贤十大愿」: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直到普皆回向等,也都属于信愿法门。

  

  虽信愿法门者,乃被认定为易行道;因为它比较容易入门也。但易行者,却较不容易成就哩!故表面说是易行道,实际上却是难成道也。就像爬山一样,如果走的路坡度很小,虽能轻松地爬,一点都不会喘;可是路途遥远,已过了九拐十八弯,却还不到山顶。反之,如是另一条陡直的山路,虽爬的当下很辛苦;但如你的体力好,能坚持下去,便可很快登顶也。所以,易行道是对善根浅,信心不足的人而说的。这是第一类的外延法门。

  

  第二种外延的方式是慈悲。因为慈悲的对象,乃是外延的众生也。至于六度、四摄,则为慈悲的行为。因此若以外延的思想方式,来发慈悲心。则慈悲行,便不免成为人间的福善事业。

  

  第三种外延的型式为持戒。就持戒而言,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首先受的就是「三皈依」戒。然后在家众再受五戒、菩萨戒。出家众再受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为何将持戒称为外延法门呢?因很多人乃把持戒当作外来的制约:因为我是个佛教徒,所以我必须守什么戒、什么戒。因把戒当作外来的规矩而持守,故称为外延法门。然持戒,却非只是外延而已!如用内销的观念去持守,便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下面会讲得更详细。

  

  于是既把持戒,当作外延的法门来修行,便很容易以持戒而自我标榜。我是守戒的,尤其是守那几条戒。这样的心态,对真正的解脱道,其实唯南辕北辙而已!但何以很多人还习以为常而浑然不觉?为外延的思想方式,乃最顺乎众生的习性尔!

  

  这也就说,在印顺法师所谓的「学佛三要」中,信愿跟慈悲,我都将它归纳在外延法门里。

  

  在原始佛法中,已有信愿法门。

  

  四不坏净:信佛、信法、信僧、信戒。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事实上,在《阿含经》中,即已有信愿法门。如四不坏净,和所谓的六念法门。我相信:这些都是在佛陀说过「正直道」后,为了适应更多众生的需要,才慢慢开展出来的。下面我们引述一部经典以说明之:

  

  念佛:念如来之时,恐怖即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住于空闲、树下、空舍,有时恐怖,心惊毛竖者,当念如来事及法事、僧事;念如来事,法事,僧事之时,恐怖即除。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与阿修罗共战。尔时帝释语诸三十三天言:诸仁者!与阿修罗共斗战时,若生恐怖,心惊毛竖者,汝当念我伏敌之幢;念彼幢时,恐怖即除。

  

  彼天帝释怀贪、恚、痴,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得解脱,有恐怖、畏惧、逃窜、避难,而犹告诸三十三天,令念我摧伏敌幢,恐怖即除;况复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离贪、恚、痴,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无诸恐怖、畏惧、逃避,而不能令其念如来者除诸恐怖?」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里的念佛,跟净土法门所讲的念佛乃不一样。若净土法门所讲的念佛,唯偏指「持名」而已!而这里的念佛,主要是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慈悲、念佛的解脱也。

  

  事实上,我们不只于空舍、幽暗、恐怖,心惊毛竖时,当念佛。在生命的旅途中,在多苦多难的世界里,我们也得常念佛。念佛是真正的大智慧者,是真正的大解脱者,相信我们只要跟随佛陀的步履行持下去,一样可以得到智慧与解脱。所以,念佛乃可消除茫茫生死苦海中,一切的疑惑和恐怖。

  

  故念佛,其实就是念法。因为佛,乃为证悟了法才成佛的。故如不懂得法的话,光以持名念佛,还跟真正的佛不相应。于是为念佛、念法,便得念僧。因为僧者,才能够帮助我们解法、修法和证法。至于为什么需念戒呢?因为既要修学佛法,就得从三皈、五戒入门。

  

  其实,不管「四不坏净或六念」,皆只是「人天福德」而已;虽死后得升天,却非解脱道。

  

  然在《阿含经》里,不管是四不坏净或六念,乃只是信愿法门而已!尤其六念中,最后的念天、念施,更明确指明是「人天福德」而已。为什么只是人天福德呢?因为但以信愿,是不能成就解脱道的;必透过行证,才能解脱。

  

  故在《阿含经》中,虽须达多长者曾说:只要住过我家宅的人,死后都能升天。为什么呢?因为住过我家宅的人,我都教他修习四不坏净。但升天者,却不等于解脱。

  

  广义言之,一切「外延」的修法,皆只是「远方便」而不与解脱道相应。

  

  为骨子里,不出从「着有增上」的愿习而激发出修行的动力。

  

  所以这些都只是「顺习」的法门尔!

  

  所谓远方便,乃为离正直道,还隔得很远。为什么隔得很远?因为这些外延的修法,都是顺着「着有增上」的习气而造作的。譬如欲修信愿法门,就得从相信「有佛菩萨可依恃,有净土可归宿」等,去激发修行的动力。于是既属顺习法门,当然就容易入门,而属于易行道。至于为什么难成呢?因为顺习,其实还在增染业障也,云何能成就呢?

  

  很多都以为「修行便是作功课」,功课作得愈好,修行便愈得力。

  

  如《法华经》云:「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所以很多人对于修行,便难免有一种很错误的观念:修行就是做功课,且功课做得越多,修行便越得力。比如诵《金刚经》,我诵百部,便绝对比你诵十部、三十部、五十部有功德。或者念佛,每天念廿万声,绝对比念十万声,更能莲品高升。这就好象世间人一样,工做得越多,工资就领得越高。功课做得越勤快,佛陀也就赏识你越多─从初地、二地,以至于十地。好象一切修行,都是为佛陀而修的,都是为赏赐而修的。

  

  其实,若以「有所求,有所得」的心而来修行;在知见上,却也不过是外道而已!

  

  为什么是外道呢?因为,首先问:求的是谁?得的又是谁?当然是我呀!那你这么认真做,却是为什么?乃为希望将来能活得更快活、更富足…反正就是更多、更好、更棒。于是这从「有我的知见」,而求「更多、更好的心态」,云何非共外道的人天法而已!

  

  比如就以台湾的佛教社会来论,我们都知道慈济功德会,是台湾最大的佛教团体。因为既众生都是贪生怕死、着有增上的,故从慈济入门,当然跟大部分人最直接相应。因为自…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