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P2

  ..续本文上一页己既贪生怕死,也推己及人地认定别人也贪生怕死。然而即使能同舟共济地慈来慈去,救来救去,结果还是贪生怕死而已!

  

  以上所说,第一类外延法门,相信是大家最熟悉的,因为在目前的佛教社会中,不管你是左顾,还是右盼,所看到的乃多是外延法。一讲到学佛,就得有模有样,甚至装模作样。似乎,不修这些外延法,就不是佛教徒了!

  

  安住:乃近于修定的法门。

  

  专注守一:如数息、持名或持咒。

  

  守窍:着意于身体的某部位─眉心、鼻端、胸轮、丹田、涌泉、海底轮。

  

  修观:观落日、明月、佛像等。

  

  接着说明第二类法门─安住。所谓安住,就是将心安住在一个特别的对象上,亦即是专注守一也,如数息。相信诸位之中,很多人都是以数息法来修定的。其方法乃很简单,就是注意呼吸与数字。刚开始练习时,先注意于鼻端,且顺着呼吸的进出而数数字,数到最后心中乃只有数字。于是为只是顺着自然的呼吸而数数字,故我们的思绪就会越来越单纯,以至于因专一而入定。

  

  至于持名也类似,不管念的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或其他菩萨的名号。若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个名号上,这也能因专一而入定。同理持咒亦然,虽有的咒较长,有的咒较短。然只要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咒语上,而使我们的心不再放逸攀缘,便也能因专一而入定。用安住的法门可让我们的心,很快地离开对外跟对内的执着。

  

  其次,安住法中另有守窍法门,就是将心专注于身体的某一部位。譬如眉心、鼻端、胸轮、丹田,还有脚底的涌泉穴等。甚至还有会阴下的海底轮,高于头顶的梵轮等。然既把注意力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则这部位就会有一些不寻常的觉受。于是乎,有觉受也吧,无觉受也吧!还是单纯地把注意力守在这个部位,觉受让它自来自去,心仍安住在守窍上。

  

  至于修观者,乃用我们的意识,刻意去观想某一种景象,譬如净土法门中有落日观:先对实体的落日起观,以便将景像印入心中,以至于闭眼开眼,心皆不离落日的景象也。修观,次有明月观,观法类似落日观。修观,更有佛像观。最初似用扫描的,先从头看到胸腹、手足,顺次往下看。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以便将佛像整个映入心底,以至于到最后能在一念之间,映现出整个佛像来。于是这佛像,便能安住在我们的心中也。以上修观,多以色尘为例;但实际上,余五尘亦可修也。虽然这些法门,我们未必曾修。但修定的原则,乃大同小异尔!

  

  内观身行:着意觉照身体的动作。

  

  作意举动,而后观之─则自我暗示的成份居多。

  

  于日常生活中,随行起观。

  

  所谓「着意觉照身体的动作」,即把注意力专注在当下身体的动作。比如当扫地时,即注意扫地这个动作。手正抓着扫把,然后一下、一下次第扫着;在每一时刻中,都要清楚地知道:我现在,正在作什么?这好象很简单,其实还不容易。因大部份的人,手虽在扫地,头脑却没有跟着扫地;而是在那边胡涂乱抹地打妄想。饭后洗碗筷时,有的人也是手虽在洗,注意力却没跟着洗。所以,当以着意觉照身体当下的动作,来克制妄想。

  

  在南传的内观法门中,虽也有观照当下身体动作的法门。但我觉得还有些偏差,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先作意起动作,然后再加以观照。譬如在将手举起来的过程中,去观照每个细微的动作。于是既作意在前,则自我暗示的成分必难免矣!

  

  虽在《阿含经》中,已有类似内观身行的法门,如经文「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语默,住智正智。」然而云何为「住智正智」呢?不只要时时刻刻知道:我当下正在作什么动作?更且要检点:这个动作合不合法?如果不合法,得及时去改善。于是因为改善了,回向了(回不善向善,回不合法向合法),故得以贤圣戒律而成就。

  

  否则,如于经过路边摊时,因看到好吃的而食指大动,于是就去吃了。那还是未能制止贪欲哩!甚至,如知道我现在正瞋心想骂人,结果还是去骂了,也未能制止瞋心的现行!故光知道当下的动心起念,还是不够的。

  

  所以,只观照动作本身,是不够的;甚至进一步去返照当下的动心起念,也还是不够的。其必得更去检查:这个念头合不合法?若不合法,当即打消,或修正。这才能以贤圣戒律而成就,而住正智。

  

  目前南传佛教所教的「四念处」,其实只是「身念住」而已!

  

  且又作意举动,而后观之─欲证无我,唯南辕北辙尔!

  

  虽南传禅法,常标举四念处。但如只将动作加以分解,次第去体验动作的细腻变化。这顶多是「身念住」,而非「观身不净」,更非「四念处」也。

  

  尤其是作意作动作,然后再去观察它。这「作意」本身,即是「我执」所在,其云何能证得无我呢?这就像禅宗的参禅法门,很不可能用思惟的方式,而得证悟。所以,着意于观照当下的动作,这已多少有些造作了;更何况先着意作动作,然后再起观照,更是颠倒了。欲证无我,唯南辕北辙尔!

  

  从某根尘起观:观音菩萨修行法门。

  

  等观一切音声,而不起分别。

  

  以观察身体的动作而系心,其还比较粗。甚着,有从根尘的触受而起观,如眼色、耳声、鼻香、舌味等起观。像常谓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即从耳声入门。

  

  其修法,就是等观一切声音,而不起分别。所有的声音,不管远的、近的、大的、小的、男的、女的,甚至有声、无声,重点在根性常在,而非声尘起落。故不会听了这样,即漏那样。能把心全打开,让所有的声音一起进来,这称为观音菩萨修行法门。

  

  直观、默照、动中禅:等观一切尘相,而不起分别。

  

  接着再讲直观和默照。如不只是「等观一切音声,而不起分别」。而是所有一切尘相,都能等观而不起分别。既眼根所看到的,不去分别;也耳根所听到的,不去分别,甚至包括动心起念,都能等观而不起分别,即称为直观或默照。

  

  云何「直观与默照」,我也将之归纳在安住法门呢?因为我们对当下的境界,都只将心安于当下,而不分别取舍或造作回避。

  

  从安住于守一的方法,到默照于无住的境界。

  

  能入定与成就三昧,虽能引发神通,却未必能解脱。

  

  外道禅修者,亦能成就此证量。

  

  小结:以上所讲安住法门的特性,乃是安住当下而不分别。比较浅的,即专注守一,如数息或佛号,只是专注于一个很单纯的对象而不起分别。至于较高明者,乃对一切尘境,都能单纯地觉知、默照,而不分别。于是若心能修到安住而不妄动,即能入定,也能成就三昧。如耳根圆通、火光三昧等。

  

  然而入定跟成就三昧,不只是佛教才有。在印度很多的外道,也可以入定,可以入三昧。因此能入定,能成就三昧,甚至能引发神通,都非佛教的特质,因此也未必与解脱相应也。然对一般众生而言,便容易错以为有神通,就代表他修行证量高。其实,神通跟觉悟与解脱,却不具等比的关系。

  

  为「默照无住于一切境界」,乃是见性后,于无功用心中自然现起的证量。

  

  若未见性之人,甚至未具足正见之人,则只能用「模拟」或「压抑」的方式,去揣摩而已!

  

  因此禅法中的直观与默照,乃是见性后,于无功用心中自然现起的证量。是果而非因。如我们未有见性的体验,甚至在佛法上也不具有真正的知见。于是修直观或默照,那只能「模拟」罢了!然如何模拟呢?却也只能用压抑的方法,要分别现行时,压抑它使不分别。而不分别者,只是无记,云何成智慧呢?

  

  故表面虽似「无所住」,其实骨子里还是「有所住」的─住于众生「无始的无明与业障」也。这种情况就像外道修定一样,修得好,可以暂时不起烦恼。但为无明的根还没有断,所以不能究竟解脱。

  

  这是大乘佛法只重果德,而不老实修因的陷阱。

  

  故在禅堂里虽装得有模有样,一出禅堂便兵败如山倒。

  

  这样的修法,其早落入大乘佛法「只重果德,而不老实修因」的陷阱中。比如说很多人都认为:愈有修行,当愈慈悲。于是急着秀出「既温柔.又慈悲」的媚眼!然而只要谁惹了他的凄切处,便什么温柔、慈悲,都拋到九霄云外了!

  

  所以,我前几天还说过:我们学佛,当从那边学起呢?从释迦牟尼佛「如何发心出家,如何在菩提树下誓愿觉悟」学起。而非只是念个佛名,佛就把他的一切成就,全加持给我了。如修行,有这么便宜,那早就人人解脱了。

  

  所以如何相应于「无住大涅槃」呢?把心中有所住的境界,全消除了,自然就无所住了。而不是于肚子还满是「溺尿」时,还是穷装出一副「无所住」的模样来。

  

  生活与修禅,截然二分。

  

  在禅修时,一颗葡萄可细嚼个五分钟;于过马路时,能慢行它五分钟吗?

  

  为生活有烦恼,故来修禅;而修禅时,却也只能「装作没烦恼」而已!

  

  若烦恼现起时,才好再回山修行。

  

  所以这种修法,乃在刻意模拟或压抑时,还能装得有模有样;但只要稍放松而不作意时,就原形毕露了。于是乎,修行与生活便得完全脱节。听说有人教修行,乃是教人一颗葡萄要细嚼个五分钟,以细品出它的滋味。然而为何不教人于过马路时,也慢慢经行个五分钟,看能否悟出什么无生法忍呢?

  

  所以不要于禅修时,慢调斯理地摆出一副「无事人」的模样。而待出禅堂后,又被五花大绑而不能不奔波卖命去也。被谁绑呢?乃被自己的无明烦恼绑尔。既被五花大绑,还得装出「烂好人」的模样,修行也实在是太苦了!

  

  所以,既为生活中有烦恼,才来修禅。云何于修禅时,还得装出没烦恼的样子呢?于装时,似找到了归宿;待回到现实时,又故…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