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态复萌了。于是下次再回山修行,修后又故态复萌。如此进出、进出,岂有了期?
总之,安住法门表面上是安住于方法与对象上,实际上乃是仍安住于「无明与业障」中。
总之,安住法门就像以石压草,既根未断,便免不了「春风吹又生」。稍不注意,一下子又是葛藤一片,不只看不清,也断不了。
到目前为止,一般人常谓的修行法门,不管是外延,还是安住,已确定都是不究竟的。至于「内销法门」,请看下回分解。
内销:成就于观慧的法门。
众生皆为有「迷惑」和「烦恼」故,而来学佛修行。
故学佛修行,终究以能消除「迷惑」和「烦恼」为依归。
首先来探讨,内销到底要销什么?我们都知道:众生乃都为有迷惑、烦恼才来学佛、修行的,所以学佛、修行最后乃以能内销迷惑、烦恼为究竟。这我们首先以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成道做说明。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因于四城门中,看到生老病死的现象后,就积极探究「生老病死从那里来?生老病死云何了断?」于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出家、修行,千山万水、寻师访道,乃只为要找寻这答案尔。
世尊何以谓「无想定」不究竟?
成佛不成佛?行不行菩萨道?其实都只是「画蛇添足」后的葛藤而已!
后来,虽修学外道的「无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且外道师徒也都公认: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已成就了、已得道了。但佛陀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
因为「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乃不能消除祂原来对生老病死的疑惑,且还不确认:云何才能了断生老病死。于是,在明白无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非究竟之道后;才更激发祂在菩提树下发大誓愿─如不成正觉,誓不起座。最后,终能顿悟成佛。
我认为一个人真开悟时,并不需要别人为他证明。为什么呢?因为开悟只是把本来的迷惑,完全澄清、完全撤消而已!从历史的观点而言,释迦牟尼佛顿悟后,谁来为祂授记、证明呢?谁有能力来跟祂授记、证明呢?但祂何以确认自己已得道了?甚至其他人又何以确认祂已得道了?从内销的观点即能确认也。
因此,对修行人而言,如只在意─我已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甚至已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只是用「外延」的思想模式,来看待修行尔!因为这些名相,乃都是「标签」而已!关键是:这标签要贴在什么地方。如正知见已建立了,且烦恼正逐渐在远离中。则即使别人不为我印证,对我又有什么遗憾呢?反之,如迷惑和烦恼还是瓜葛绵延,则别人再三说你开悟了,又于事何补呢?
因此,在后代的「佛学」中,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篇幅,来讨论于「藏通别圆」中,何时能转辙?何时得行菩萨道和成佛?乃都是后代子孙「画蛇添足」的结果,对真正的疑情和觉悟,会有什么帮助吗?就内销法门而言,世尊于菩提树下,既对原有的疑惑,能内销无余,即是顿悟成佛也。
其次,如舍利弗等,于闻思当下即能内销迷惑,而证得初果也。
其次,再以内销的观点来看舍利弗的公案。舍利弗跟目犍连最初都是外道门徒,后来在某次乞食时,见到佛陀的弟子─马胜比丘,六根娴静、威仪不凡。于是舍利弗,好奇地问马胜比丘:「你是那个门派的?你是修什么法?你是自觉的?还是跟那位大师修学的?」
马胜比丘回答曰:「我是跟释迦牟尼修学的!」
舍利弗再问:「那再请教,尊师云何教?汝等云何修?」
马胜比丘再回答曰:「佛陀的教法很深,我是初学者,没办法作完整地说明,且举个偈颂─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以作说明。」不意,舍利弗于听闻到这偈颂的当下,即已觉悟而证得初果也。
舍利弗能顿证初果,从一般的信愿法门来说,乃为他已生生世世跟随佛陀修学了,所以这辈子善根淳熟,当然很容易证果。但如以禅宗的观点,乃为舍利弗的疑情一向非常浓烈,所以当马胜比丘一讲,他就茅塞顿开已。在公案中,虽未详细说明:舍利弗原有什么迷情与疑惑。但能言下顿悟者,乃为言下即能内销一切迷情与疑惑也。
如中国禅宗初期的行者,于棒喝当下即能内销疑情,而见性开悟也。
这于闻思当下、于棒喝当下,即能内销疑情迷惑;既可说是利根具足者,也可说是疑情浓烈者。
在中国早期的禅宗也是如此,不管是慧可所问「我心不安,乞师与安?」的问题,还是道信所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的问题。都是因为这些问题在心中已缠绕很久了,所以善知识才能在一言之下击中要害。故能言下顿悟者,乃表示不只这问题在心中已缠绕很久了,而要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企图:要去澈底地揭穿它、解决它。
这也就说:当我们对自己的问题越清楚,则开示对治,也才越有效。以禅宗的说法: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必疑情越大,才越有开悟的可能。疑情愈大,就像一个汽球已吹得饱饱的;故只要针一扎,就爆破了。
反之,若没有疑情呢?就像汽球无气一般,不要说用针扎不破,就是用铁槌捶,也是没用哩!所以不用羡慕别人,为什么他们都能言下顿悟;倒要深切地反问自己:我有什么疑情呢?
后来的学佛者,即使也为「迷惑」和「烦恼」而来修行。
却对自己的「迷惑」和「烦恼」不甚清楚。或者虽有点明白,却无强烈的动机要去突破它。
而我们这些后代的子孙,虽也来学佛,也依样画葫芦地跟着修行;可是对自己有什么迷惑、烦恼却不太清楚。所以即使见到法师,也不知要问些什么问题。其实,问题才多哩!或者有时候,问题像老鼠一般突然窜出来了;可是未及逮住它,过一下子它又无影无踪了。
于是因为学佛已无重心,便只好在一些表相的仪轨和形式中东拉西扯。有人说:朝山好!就跟着去朝山。然朝山到底好在那里呢?也说不上口。或着乱答曰:可以顺作运动呀!如有心作运动,那又何必朝山呢?或者说:八式动禅很好!好在那里呢?可以放松身心呀!然如欲放松身心,就非作八式动禅不可吗?其实说穿了,他也不知道「好或不好」当以何为标准?
其实就学佛修行而言,所谓「好」,乃为能对治烦恼跟迷惑,才叫好。否则去抽鸦片烟,身心也很快觉得飘飘欲仙,不是也很好吗?所以云何学佛与修行,常在葛藤与杂碎间浪费时间心力呢?乃为我们已迷失了学佛修行的原点。
或者,有些人虽还意识到:自己有些烦恼跟迷惑。却没有很强烈的动机要去消除它。就是这么混,也已四五十岁啦,再继续混它十年、廾年又何妨!既没有强烈的动机要去勘破它,则别人再怎么热心弘化,对我们都是使不上力的。
于是虽背得繁多的药方,却无从下药;故修行多年,也只是依然故我。
于是因为不知病在那里?虽背得繁多的药方,却无从下药。到今天为止,佛法的理论架构,乃越来越庞杂。于三藏十二部经中,号称有六千卷。都是跟据不同的病症,而有不同的对治药方。药方虽多,却治不了自己的病;所以修行多年,也只是依然故我。甚至自己有没有进步?都无法确认!
事实上,如从烦恼跟迷惑的原点,来鉴定自己修行有没有进步?是很明白的。如很多本来不清楚的观念,现在清楚了;很多本来放不下的事相,现在放得下了。这样既理通了,也心平了,即是进步矣!而用不着去搅绕着:我昨晚梦见佛、梦见菩萨、梦见经卷。这代表我修行有进步吗?这乃代表:你不只晚上会作梦,且现在还在作梦哩!故不需用这些外在的事相,来检定我们修行有没有进步?直从内在里的烦恼与迷惑去勘验,不是更直接了当吗?
甚至有些人,乃是为家庭、朋友故而学佛,为赶流行、充时髦而学佛。既对内在的「迷惑」与「烦恼」,根本不关切,更庸言去销融它。于是虽学佛的人越来越多,可是上道的人却越来越少。
记得有位居士曾问:「我现在就送儿女们,去参加佛学夏令营,法师觉得妥不妥当?」我说:「我不建议!」「一般人都觉得很好!法师为什么不推荐呢?」我说:「在他们还不需要的时候,你就勉强他去学习,他反而不会珍惜。因为学佛,乃是为爸爸学的,为妈妈学的,而不是为自己学的。如那一天,他真需要佛法时,他也未必会来学佛。因为他对佛法,已有先入为主的坏印象了。」
背得繁多的药方,只为治他人的病,而不自觉有病。
于是既每个人都不肯服药,则背得繁多的药方,终究只是「徒增戏论」而已─美其名为「学术研究」!所以谓为:末法时代。
在当今社会中,虽学佛的人越来越多。然很多人乃为赶流行、追时髦而学佛。这种人,更不会关切自己有什么迷惑、烦恼。于是,药方虽背得多,却都只想治他人的病,而不自觉得有病。这种心态,就是极端的菩萨道:每个人都发心去度别人,而不求自度。故到最后,是谁被度了呢?没有啊!只是「买空卖空」而已!
所以如不切中学佛的原点,大伙儿便只能在文字上瞎费功夫,且美其名曰「学术研究」。所以欲参禅,也只能参「假话头」,而不能起「真疑情」。所以这个时代,乃被称为末法时代。何以故?都在枝末上作功夫也。
欲修「内销法门」,首先得从正视自己的「迷惑」与「烦恼」着手。
云何而能正视?从动心起念中去返照觉知。
既佛法修学的关键乃在于内销。而欲内销者,首先就得对自己的迷惑与烦恼,能先觉知明了,才能下手。可是,很多人却不甚明了。不甚明了该怎么办?要自己去检查。从何检查?从动心起念中去觉知返照。
事实上,我们活着都有迷惑与烦恼,只是我们很容易轻忽它、漠视它,甚至去压抑它。现在很多人鼓吹:要练习动中禅。然…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