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P3

  ..續本文上一頁態複萌了。于是下次再回山修行,修後又故態複萌。如此進出、進出,豈有了期?

  

  總之,安住法門表面上是安住于方法與對象上,實際上乃是仍安住于「無明與業障」中。

  

  總之,安住法門就像以石壓草,既根未斷,便免不了「春風吹又生」。稍不注意,一下子又是葛藤一片,不只看不清,也斷不了。

  

  到目前爲止,一般人常謂的修行法門,不管是外延,還是安住,已確定都是不究竟的。至于「內銷法門」,請看下回分解。

  

  內銷:成就于觀慧的法門。

  

  衆生皆爲有「迷惑」和「煩惱」故,而來學佛修行。

  

  故學佛修行,終究以能消除「迷惑」和「煩惱」爲依歸。

  

  首先來探討,內銷到底要銷什麼?我們都知道:衆生乃都爲有迷惑、煩惱才來學佛、修行的,所以學佛、修行最後乃以能內銷迷惑、煩惱爲究竟。這我們首先以釋迦牟尼佛的出家成道做說明。

  

  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最初是因于四城門中,看到生老病死的現象後,就積極探究「生老病死從那裏來?生老病死雲何了斷?」于是帶著這樣的問題,出家、修行,千山萬水、尋師訪道,乃只爲要找尋這答案爾。

  

  世尊何以謂「無想定」不究竟?

  

  成佛不成佛?行不行菩薩道?其實都只是「畫蛇添足」後的葛藤而已!

  

  後來,雖修學外道的「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且外道師徒也都公認: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已成就了、已得道了。但佛陀卻不這麼認爲,爲什麼呢?

  

  因爲「無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乃不能消除祂原來對生老病死的疑惑,且還不確認:雲何才能了斷生老病死。于是,在明白無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非究竟之道後;才更激發祂在菩提樹下發大誓願─如不成正覺,誓不起座。最後,終能頓悟成佛。

  

  我認爲一個人真開悟時,並不需要別人爲他證明。爲什麼呢?因爲開悟只是把本來的迷惑,完全澄清、完全撤消而已!從曆史的觀點而言,釋迦牟尼佛頓悟後,誰來爲祂授記、證明呢?誰有能力來跟祂授記、證明呢?但祂何以確認自己已得道了?甚至其他人又何以確認祂已得道了?從內銷的觀點即能確認也。

  

  因此,對修行人而言,如只在意─我已入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甚至已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只是用「外延」的思想模式,來看待修行爾!因爲這些名相,乃都是「標簽」而已!關鍵是:這標簽要貼在什麼地方。如正知見已建立了,且煩惱正逐漸在遠離中。則即使別人不爲我印證,對我又有什麼遺憾呢?反之,如迷惑和煩惱還是瓜葛綿延,則別人再叁說你開悟了,又于事何補呢?

  

  因此,在後代的「佛學」中,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篇幅,來討論于「藏通別圓」中,何時能轉轍?何時得行菩薩道和成佛?乃都是後代子孫「畫蛇添足」的結果,對真正的疑情和覺悟,會有什麼幫助嗎?就內銷法門而言,世尊于菩提樹下,既對原有的疑惑,能內銷無余,即是頓悟成佛也。

  

  其次,如舍利弗等,于聞思當下即能內銷迷惑,而證得初果也。

  

  其次,再以內銷的觀點來看舍利弗的公案。舍利弗跟目犍連最初都是外道門徒,後來在某次乞食時,見到佛陀的弟子─馬勝比丘,六根娴靜、威儀不凡。于是舍利弗,好奇地問馬勝比丘:「你是那個門派的?你是修什麼法?你是自覺的?還是跟那位大師修學的?」

  

  馬勝比丘回答曰:「我是跟釋迦牟尼修學的!」

  

  舍利弗再問:「那再請教,尊師雲何教?汝等雲何修?」

  

  馬勝比丘再回答曰:「佛陀的教法很深,我是初學者,沒辦法作完整地說明,且舉個偈頌─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說。以作說明。」不意,舍利弗于聽聞到這偈頌的當下,即已覺悟而證得初果也。

  

  舍利弗能頓證初果,從一般的信願法門來說,乃爲他已生生世世跟隨佛陀修學了,所以這輩子善根淳熟,當然很容易證果。但如以禅宗的觀點,乃爲舍利弗的疑情一向非常濃烈,所以當馬勝比丘一講,他就茅塞頓開已。在公案中,雖未詳細說明:舍利弗原有什麼迷情與疑惑。但能言下頓悟者,乃爲言下即能內銷一切迷情與疑惑也。

  

  如中國禅宗初期的行者,于棒喝當下即能內銷疑情,而見性開悟也。

  

  這于聞思當下、于棒喝當下,即能內銷疑情迷惑;既可說是利根具足者,也可說是疑情濃烈者。

  

  在中國早期的禅宗也是如此,不管是慧可所問「我心不安,乞師與安?」的問題,還是道信所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的問題。都是因爲這些問題在心中已纏繞很久了,所以善知識才能在一言之下擊中要害。故能言下頓悟者,乃表示不只這問題在心中已纏繞很久了,而要有一個非常強烈的企圖:要去澈底地揭穿它、解決它。

  

  這也就說:當我們對自己的問題越清楚,則開示對治,也才越有效。以禅宗的說法: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必疑情越大,才越有開悟的可能。疑情愈大,就像一個汽球已吹得飽飽的;故只要針一紮,就爆破了。

  

  反之,若沒有疑情呢?就像汽球無氣一般,不要說用針紮不破,就是用鐵槌捶,也是沒用哩!所以不用羨慕別人,爲什麼他們都能言下頓悟;倒要深切地反問自己:我有什麼疑情呢?

  

  後來的學佛者,即使也爲「迷惑」和「煩惱」而來修行。

  

  卻對自己的「迷惑」和「煩惱」不甚清楚。或者雖有點明白,卻無強烈的動機要去突破它。

  

  而我們這些後代的子孫,雖也來學佛,也依樣畫葫蘆地跟著修行;可是對自己有什麼迷惑、煩惱卻不太清楚。所以即使見到法師,也不知要問些什麼問題。其實,問題才多哩!或者有時候,問題像老鼠一般突然竄出來了;可是未及逮住它,過一下子它又無影無蹤了。

  

  于是因爲學佛已無重心,便只好在一些表相的儀軌和形式中東拉西扯。有人說:朝山好!就跟著去朝山。然朝山到底好在那裏呢?也說不上口。或著亂答曰:可以順作運動呀!如有心作運動,那又何必朝山呢?或者說:八式動禅很好!好在那裏呢?可以放松身心呀!然如欲放松身心,就非作八式動禅不可嗎?其實說穿了,他也不知道「好或不好」當以何爲標准?

  

  其實就學佛修行而言,所謂「好」,乃爲能對治煩惱跟迷惑,才叫好。否則去抽鴉片煙,身心也很快覺得飄飄欲仙,不是也很好嗎?所以雲何學佛與修行,常在葛藤與雜碎間浪費時間心力呢?乃爲我們已迷失了學佛修行的原點。

  

  或者,有些人雖還意識到:自己有些煩惱跟迷惑。卻沒有很強烈的動機要去消除它。就是這麼混,也已四五十歲啦,再繼續混它十年、廾年又何妨!既沒有強烈的動機要去勘破它,則別人再怎麼熱心弘化,對我們都是使不上力的。

  

  于是雖背得繁多的藥方,卻無從下藥;故修行多年,也只是依然故我。

  

  于是因爲不知病在那裏?雖背得繁多的藥方,卻無從下藥。到今天爲止,佛法的理論架構,乃越來越龐雜。于叁藏十二部經中,號稱有六千卷。都是跟據不同的病症,而有不同的對治藥方。藥方雖多,卻治不了自己的病;所以修行多年,也只是依然故我。甚至自己有沒有進步?都無法確認!

  

  事實上,如從煩惱跟迷惑的原點,來鑒定自己修行有沒有進步?是很明白的。如很多本來不清楚的觀念,現在清楚了;很多本來放不下的事相,現在放得下了。這樣既理通了,也心平了,即是進步矣!而用不著去攪繞著:我昨晚夢見佛、夢見菩薩、夢見經卷。這代表我修行有進步嗎?這乃代表:你不只晚上會作夢,且現在還在作夢哩!故不需用這些外在的事相,來檢定我們修行有沒有進步?直從內在裏的煩惱與迷惑去勘驗,不是更直接了當嗎?

  

  甚至有些人,乃是爲家庭、朋友故而學佛,爲趕流行、充時髦而學佛。既對內在的「迷惑」與「煩惱」,根本不關切,更庸言去銷融它。于是雖學佛的人越來越多,可是上道的人卻越來越少。

  

  記得有位居士曾問:「我現在就送兒女們,去參加佛學夏令營,法師覺得妥不妥當?」我說:「我不建議!」「一般人都覺得很好!法師爲什麼不推薦呢?」我說:「在他們還不需要的時候,你就勉強他去學習,他反而不會珍惜。因爲學佛,乃是爲爸爸學的,爲媽媽學的,而不是爲自己學的。如那一天,他真需要佛法時,他也未必會來學佛。因爲他對佛法,已有先入爲主的壞印象了。」

  

  背得繁多的藥方,只爲治他人的病,而不自覺有病。

  

  于是既每個人都不肯服藥,則背得繁多的藥方,終究只是「徒增戲論」而已─美其名爲「學術研究」!所以謂爲:末法時代。

  

  在當今社會中,雖學佛的人越來越多。然很多人乃爲趕流行、追時髦而學佛。這種人,更不會關切自己有什麼迷惑、煩惱。于是,藥方雖背得多,卻都只想治他人的病,而不自覺得有病。這種心態,就是極端的菩薩道:每個人都發心去度別人,而不求自度。故到最後,是誰被度了呢?沒有啊!只是「買空賣空」而已!

  

  所以如不切中學佛的原點,大夥兒便只能在文字上瞎費功夫,且美其名曰「學術研究」。所以欲參禅,也只能參「假話頭」,而不能起「真疑情」。所以這個時代,乃被稱爲末法時代。何以故?都在枝末上作功夫也。

  

  欲修「內銷法門」,首先得從正視自己的「迷惑」與「煩惱」著手。

  

  雲何而能正視?從動心起念中去返照覺知。

  

  既佛法修學的關鍵乃在于內銷。而欲內銷者,首先就得對自己的迷惑與煩惱,能先覺知明了,才能下手。可是,很多人卻不甚明了。不甚明了該怎麼辦?要自己去檢查。從何檢查?從動心起念中去覺知返照。

  

  事實上,我們活著都有迷惑與煩惱,只是我們很容易輕忽它、漠視它,甚至去壓抑它。現在很多人鼓吹:要練習動中禅。然…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