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P4

  ..續本文上一頁動中禅雲何練呢?且在動心起念間,去觀照反省我的煩惱、迷惑是什麼?

  

  動心起念中,有些只是對境的覺知而已!

  

  有些乃是對境的取舍!

  

  于動心起念中,如經過檢點分析,有些只是對境的覺知而已!比如說,外面車子經過,我也知道車子經過;天氣冷了,心知道天氣變冷了;知道這花是玫瑰,那花是波斯菊。這些覺知分別,基本上還沒有煩惱。故不需要刻意去壓抑分別意識,而裝做不知道、不分別。

  

  但如于覺知後,再加以取舍,那就有煩惱了。比如:看到花已枯萎後,忙著追問:是誰沒澆水,才把它折磨成這個樣子?或者,唉呀!這花可是我花叁百元買的,竟這麼快就枯萎了!或者,是否得另買其它的花來代替呢?這些于覺知後,再加以的思惟、鑒別,就會有煩惱。當然,煩惱有些較微細,有些較粗重。

  

  有些煩惱,雖當下起了,可是物過境遷後,心即放下。比如當我們吃到爽口的食物時,當下也起了貪吃的念頭。但吃過不久後,也就忘掉了。這還不是什麼大煩惱。有些事過境遷了,心還執著得很。比如說:有人罵我幾句,既當時覺得不爽快,且事後還耿耿于懷。此仇不報非君子,你等著瞧好了。如果這麼一想,煩惱可大了。

  

  記得于禅堂時,有人問:「法師!我們都在參“我是誰?”這話頭。你能否直接告訴我們,我到底是誰?」我說:「且回去照照鏡子,就得了!」當下不少人都笑得前翻後仰。

  

  但我所謂的「照鏡子」,卻不是照銅鏡或玻璃鏡。而是以「人事時地物」爲鏡,而返照出自己的動心起念。也就是在生活中、在境界中,都會返照出我們的樣子來。什麼樣子呢?無明的樣子,貪瞋癡的樣子。于是返照得愈多,就愈知道「我是誰?」「我有什麼執著煩惱?」

  

  或者,有些事相看了就像在霧裏看花一般,朦朦胧胧。關系既錯綜複雜,情感上更「解不斷、理還亂」。茫然、迷惘、疑惑,真不知該如何去形容它?

  

  所以從動心起念間,就會確認自己心中帶有那些結?情結或理結。情結是貪瞋卑慢,理結是無明顛倒。如愛吃的人,一天到晚想的就是吃。愛玩的,動心起念都是玩。好名的,苦苦尋思者,乃是名也。好錢的,奔波勞碌就是爲了錢。不斷地去察覺心中現起的念頭,是那一類頻率最高?那一類情緒最重?

  

  在中國有一句話曰「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對我們覺察問題是很有幫助的。如我們于面對不順的境界時,都把矛頭歸咎于外在的環境不好,歸咎于別人不好,這便很難覺察到自己問題的所在。相反地,從「反求諸己」中便能很快覺察到自己的問題。因爲,即使別人不好,而我全無問題的話,也不會産生問題。一定是自己也有問題,才會把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把沒有的問題變成有問題。

  

  于是對帶有深沈的「迷惑」性與強烈的「煩惱」性者,便須刻意留取而去參究它。

  

  各位是否注意到:何謂「刻意留取」?有些人雖于貪瞋癡念起的當下,也能覺知而有自知之明。可是過一段時間後,別的事情一忙,他就忘了。人其實都有迷惑與煩惱,可是很多人對自己有什麼迷惑與煩惱,卻不清楚。這乃爲被太多雜亂的事相所攪和而迷失也。

  

  所以,當心中有煩惱或迷惑現起時,我們非但不要去逃避它,並且要清楚地去覺知─我就是這樣的人,我就是有這種的問題。不只當時能覺知,且事後還要常常去返顧,這便是「刻意留取」也。

  

  爲何要「刻意留取」呢?乃爲「參究」的方便。所謂參究,不只已知道我有什麼問題,並且要有心去突破它、去解決它。而能否解決的關鍵,乃在于我們能否追溯到問題的源頭?

  

  因觀念的矛盾,才有煩惱。

  

  因不能深入緣起,才有迷惑。

  

  須以正知見,才能消除煩惱與迷惑。

  

  如「追溯到問題的源頭」,則往往會發覺:乃爲觀念先有矛盾,才會于事相中起沖突。一個人于內心中,本就同時具存很多觀念;如這些觀念都是互相和諧的,他就沒有煩惱。反之,當矛盾的觀念皆顯現,而互相沖突時,便會有煩惱。

  

  比如有的人既想賺錢,又想修行,這就互相矛盾了。或者雖不喜歡工作,可是又不得不去上班,這又是矛盾矣!懶得煮飯的人,叁餐時間一到,照樣肚子餓,照樣起煩惱。不管是小的矛盾,或大的矛盾,我們乃時時在很多矛盾的觀念間打轉哩!所以如現起煩惱了,趕快來檢查:到底是那些觀念沖突了、卡住了?

  

  如于煩惱現起時,只意識到煩惱的存在,而不能勘出矛盾觀念之所在,則未追溯到問題的源頭也。故能把兩個矛盾的觀念全揪出來了,這才是「參究」的啓點。

  

  進一步,如何化解矛盾呢?如能深入佛法,即能化解這些矛盾的觀念。深入何等佛法?深入「緣起法」也。因爲在緣起法中,既一切法都是一體相關.都是相輔相成的,雲何會有矛盾沖突呢?而衆生以無始來的迷惑顛倒,故都用「邊見」和「自性見」去看待這個世界,才會處處有矛盾,才會時時起沖突。

  

  消除與壓抑:從看破而放下者爲消除。

  

  只是漠視而不理會,則爲逃避、壓抑。

  

  因此,消除跟壓抑其實是不同的,消除是已把問題的真相全看清楚了,才能心無罣礙地放下它。比如大家都聽過「杯弓蛇影」的故事:因誤以爲杯子裏的蛇形,是真蛇,所以他就病了。直到最後,終認清那杯子裏的蛇形,其實只是弓影的映現,他才完全放下疑慮,因此病也就霍然消除了。故要完全認清執著的虛妄,才能全然地放下、消除。

  

  所以有許多人,開口看破、閉口放下。好象看破、放下很容易,其實才不容易哩!既要把一切事相看清楚,也要于看清楚後確認它本質的虛妄,這才叫做「看破」。于是因于「看破」,便自然放下了。反之,如只是漠視它、逃避它,假裝問題不存在。甚至爲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便皆只是壓抑而非消除也。

  

  當今很多人都在學禅求開悟,且覺得開悟很難。事實上,開悟未必那麼難,至少小悟並不難。因爲只要把我們的執著,看清它的虛妄而放下它,便是一種小悟也!

  

  漸銷與頓銷:

  

  若刻意提起正知見而對治者,則爲漸銷。

  

  接著,我們再審視「銷」,有漸銷和頓銷。若刻意提起正知見而對治者,則爲漸銷。比如說錢被倒了,覺得很煩惱。于是乃提「無常」,以爲對治:因無常嘛!所以錢被倒了。在提無常的當下,煩惱會減輕一點,但不會太多。爲什麼?因爲是刻意提起的。或者生病了很苦惱,就提「五蘊本來皆空」以爲對治。這提起「空」的當下,身體的難過可能還存在!但至少心理上的矛盾會減輕一些。

  

  以「無常、苦、無我、不淨」而對治「常、樂、我、淨」之顛倒。

  

  以不淨觀,對治貪習;以慈悲觀,對治瞋習。其如古鏡,愈磨愈亮。

  

  所以,在原始佛教中乃以「無常、苦、無我、不淨」來對治「常、樂、我、淨」之四顛倒者,即是典型的漸銷法門。或者,以不淨觀對治貪習,以慈悲觀對治瞋習等,都屬于漸銷法門。簡言之,如作意提起某些觀念,以對治我們本有的執著與業障,便是漸銷法門。

  

  因此,南傳或密教的禅法,大致上都偏向漸銷法門。因爲已把方法和答案都告訴你了,故只要照著方法去練,練得愈久,愈得愈純熟,就能把煩惱、迷惑慢慢磨掉。所以,其乃如古鏡,雖沾有很多塵垢;但只要我們耐心去磨,它終究會越來越亮麗的。

  

  若只將問題懸著,而不取現成的答案,以爲對治。待一念相應,電光見道,則爲頓銷。

  

  如世尊的頓悟成佛,如禅宗的言下見性。其如桶底脫落,頓合太虛。

  

  反之,若只將問題懸著,而不取現成的答案,以爲對治;于是問題便一直懸著。直到有一天,因緣成熟,電光見道,則爲頓銷也。雲何因緣成熟呢?這有兩種:

  

  第一種偏外在,比如因于善知識的一句話,就頓悟了。甚至不是一句話,而是受到某境界的啓發,像看到桃花開,聽到公雞叫等,也能頓悟。

  

  第二種是自己現形,爲什麼會自己現形呢?因爲我們在參禅前,早已聽聞了佛法;故正知見的種子,已熏習于八識田中。于是假借參禅的因緣,而把這些正知見的種子,在八識田中慢慢組合結晶。直到有一天,組合圓滿了,它就現形而電光見道也。

  

  所以既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是頓悟成佛的;也很多禅宗的行者曾于言下見性。這頓悟像桶底脫落,頓合太虛。也像剛才所說的汽球,雖愈吹愈大;卻突然爆破了。于是汽球頓時消失,只剩下晴空無限。

  

  頓銷的條件:疑情深厚、參的時間愈長、參的是「話頭」而非「話尾」。

  

  所謂「話頭」,即是衆法之源頭;而「話尾」者,則是妄想的枝末而已!

  

  從上歸納,能頓銷的條件有:首先是疑情要深厚。既對自己的問題清楚肯切,且要有強烈的動機去勘破它。

  

  第二,要有正知見作基礎。外道非無疑情,非不參禅;但爲無正知見的基礎,所以不能頓悟也。

  

  第叁,要參「話頭」而非扯「話尾」。什麼是話頭呢?話頭就是衆法之源頭。像中國禅宗所謂的「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要去參究萬法的源頭,才是參話頭。反之,盡在枝末間思惟打轉的,便是「扯話尾」而已。

  

  第四,參的時間愈久,悟境更深也。如果一參便很快見性了,雖也可喜可賀。然因爲醞釀的時間不夠長,悟境不可能太深。反之,參的時間越久,表面上好象吃虧了,其實不然。因爲醞釀的時間越長,大悟、徹悟的可能性才會越大。

  

  簡單講,要頓悟,才能頓銷也。既銷疑情,也銷業障和習氣也。

  

  或謂:參「話頭」的法門,乃是中國禅宗所獨創的;卻非原始佛教中既有?

  

  答雲:如世尊的頓悟成佛,即是從參「話頭」而頓悟的。如舍利弗的偈下頓悟,亦爲疑情濃烈、久參不已故。至于因…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