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动中禅云何练呢?且在动心起念间,去观照反省我的烦恼、迷惑是什么?
动心起念中,有些只是对境的觉知而已!
有些乃是对境的取舍!
于动心起念中,如经过检点分析,有些只是对境的觉知而已!比如说,外面车子经过,我也知道车子经过;天气冷了,心知道天气变冷了;知道这花是玫瑰,那花是波斯菊。这些觉知分别,基本上还没有烦恼。故不需要刻意去压抑分别意识,而装做不知道、不分别。
但如于觉知后,再加以取舍,那就有烦恼了。比如:看到花已枯萎后,忙着追问:是谁没浇水,才把它折磨成这个样子?或者,唉呀!这花可是我花三百元买的,竟这么快就枯萎了!或者,是否得另买其它的花来代替呢?这些于觉知后,再加以的思惟、鉴别,就会有烦恼。当然,烦恼有些较微细,有些较粗重。
有些烦恼,虽当下起了,可是物过境迁后,心即放下。比如当我们吃到爽口的食物时,当下也起了贪吃的念头。但吃过不久后,也就忘掉了。这还不是什么大烦恼。有些事过境迁了,心还执着得很。比如说:有人骂我几句,既当时觉得不爽快,且事后还耿耿于怀。此仇不报非君子,你等着瞧好了。如果这么一想,烦恼可大了。
记得于禅堂时,有人问:「法师!我们都在参“我是谁?”这话头。你能否直接告诉我们,我到底是谁?」我说:「且回去照照镜子,就得了!」当下不少人都笑得前翻后仰。
但我所谓的「照镜子」,却不是照铜镜或玻璃镜。而是以「人事时地物」为镜,而返照出自己的动心起念。也就是在生活中、在境界中,都会返照出我们的样子来。什么样子呢?无明的样子,贪瞋痴的样子。于是返照得愈多,就愈知道「我是谁?」「我有什么执着烦恼?」
或者,有些事相看了就像在雾里看花一般,朦朦胧胧。关系既错综复杂,情感上更「解不断、理还乱」。茫然、迷惘、疑惑,真不知该如何去形容它?
所以从动心起念间,就会确认自己心中带有那些结?情结或理结。情结是贪瞋卑慢,理结是无明颠倒。如爱吃的人,一天到晚想的就是吃。爱玩的,动心起念都是玩。好名的,苦苦寻思者,乃是名也。好钱的,奔波劳碌就是为了钱。不断地去察觉心中现起的念头,是那一类频率最高?那一类情绪最重?
在中国有一句话曰「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对我们觉察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如我们于面对不顺的境界时,都把矛头归咎于外在的环境不好,归咎于别人不好,这便很难觉察到自己问题的所在。相反地,从「反求诸己」中便能很快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因为,即使别人不好,而我全无问题的话,也不会产生问题。一定是自己也有问题,才会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把没有的问题变成有问题。
于是对带有深沉的「迷惑」性与强烈的「烦恼」性者,便须刻意留取而去参究它。
各位是否注意到:何谓「刻意留取」?有些人虽于贪瞋痴念起的当下,也能觉知而有自知之明。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别的事情一忙,他就忘了。人其实都有迷惑与烦恼,可是很多人对自己有什么迷惑与烦恼,却不清楚。这乃为被太多杂乱的事相所搅和而迷失也。
所以,当心中有烦恼或迷惑现起时,我们非但不要去逃避它,并且要清楚地去觉知─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就是有这种的问题。不只当时能觉知,且事后还要常常去返顾,这便是「刻意留取」也。
为何要「刻意留取」呢?乃为「参究」的方便。所谓参究,不只已知道我有什么问题,并且要有心去突破它、去解决它。而能否解决的关键,乃在于我们能否追溯到问题的源头?
因观念的矛盾,才有烦恼。
因不能深入缘起,才有迷惑。
须以正知见,才能消除烦恼与迷惑。
如「追溯到问题的源头」,则往往会发觉:乃为观念先有矛盾,才会于事相中起冲突。一个人于内心中,本就同时具存很多观念;如这些观念都是互相和谐的,他就没有烦恼。反之,当矛盾的观念皆显现,而互相冲突时,便会有烦恼。
比如有的人既想赚钱,又想修行,这就互相矛盾了。或者虽不喜欢工作,可是又不得不去上班,这又是矛盾矣!懒得煮饭的人,三餐时间一到,照样肚子饿,照样起烦恼。不管是小的矛盾,或大的矛盾,我们乃时时在很多矛盾的观念间打转哩!所以如现起烦恼了,赶快来检查:到底是那些观念冲突了、卡住了?
如于烦恼现起时,只意识到烦恼的存在,而不能勘出矛盾观念之所在,则未追溯到问题的源头也。故能把两个矛盾的观念全揪出来了,这才是「参究」的启点。
进一步,如何化解矛盾呢?如能深入佛法,即能化解这些矛盾的观念。深入何等佛法?深入「缘起法」也。因为在缘起法中,既一切法都是一体相关.都是相辅相成的,云何会有矛盾冲突呢?而众生以无始来的迷惑颠倒,故都用「边见」和「自性见」去看待这个世界,才会处处有矛盾,才会时时起冲突。
消除与压抑:从看破而放下者为消除。
只是漠视而不理会,则为逃避、压抑。
因此,消除跟压抑其实是不同的,消除是已把问题的真相全看清楚了,才能心无罣碍地放下它。比如大家都听过「杯弓蛇影」的故事:因误以为杯子里的蛇形,是真蛇,所以他就病了。直到最后,终认清那杯子里的蛇形,其实只是弓影的映现,他才完全放下疑虑,因此病也就霍然消除了。故要完全认清执着的虚妄,才能全然地放下、消除。
所以有许多人,开口看破、闭口放下。好象看破、放下很容易,其实才不容易哩!既要把一切事相看清楚,也要于看清楚后确认它本质的虚妄,这才叫做「看破」。于是因于「看破」,便自然放下了。反之,如只是漠视它、逃避它,假装问题不存在。甚至为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便皆只是压抑而非消除也。
当今很多人都在学禅求开悟,且觉得开悟很难。事实上,开悟未必那么难,至少小悟并不难。因为只要把我们的执着,看清它的虚妄而放下它,便是一种小悟也!
渐销与顿销:
若刻意提起正知见而对治者,则为渐销。
接着,我们再审视「销」,有渐销和顿销。若刻意提起正知见而对治者,则为渐销。比如说钱被倒了,觉得很烦恼。于是乃提「无常」,以为对治:因无常嘛!所以钱被倒了。在提无常的当下,烦恼会减轻一点,但不会太多。为什么?因为是刻意提起的。或者生病了很苦恼,就提「五蕴本来皆空」以为对治。这提起「空」的当下,身体的难过可能还存在!但至少心理上的矛盾会减轻一些。
以「无常、苦、无我、不净」而对治「常、乐、我、净」之颠倒。
以不净观,对治贪习;以慈悲观,对治瞋习。其如古镜,愈磨愈亮。
所以,在原始佛教中乃以「无常、苦、无我、不净」来对治「常、乐、我、净」之四颠倒者,即是典型的渐销法门。或者,以不净观对治贪习,以慈悲观对治瞋习等,都属于渐销法门。简言之,如作意提起某些观念,以对治我们本有的执着与业障,便是渐销法门。
因此,南传或密教的禅法,大致上都偏向渐销法门。因为已把方法和答案都告诉你了,故只要照着方法去练,练得愈久,愈得愈纯熟,就能把烦恼、迷惑慢慢磨掉。所以,其乃如古镜,虽沾有很多尘垢;但只要我们耐心去磨,它终究会越来越亮丽的。
若只将问题悬着,而不取现成的答案,以为对治。待一念相应,电光见道,则为顿销。
如世尊的顿悟成佛,如禅宗的言下见性。其如桶底脱落,顿合太虚。
反之,若只将问题悬着,而不取现成的答案,以为对治;于是问题便一直悬着。直到有一天,因缘成熟,电光见道,则为顿销也。云何因缘成熟呢?这有两种:
第一种偏外在,比如因于善知识的一句话,就顿悟了。甚至不是一句话,而是受到某境界的启发,像看到桃花开,听到公鸡叫等,也能顿悟。
第二种是自己现形,为什么会自己现形呢?因为我们在参禅前,早已听闻了佛法;故正知见的种子,已熏习于八识田中。于是假借参禅的因缘,而把这些正知见的种子,在八识田中慢慢组合结晶。直到有一天,组合圆满了,它就现形而电光见道也。
所以既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是顿悟成佛的;也很多禅宗的行者曾于言下见性。这顿悟像桶底脱落,顿合太虚。也像刚才所说的汽球,虽愈吹愈大;却突然爆破了。于是汽球顿时消失,只剩下晴空无限。
顿销的条件:疑情深厚、参的时间愈长、参的是「话头」而非「话尾」。
所谓「话头」,即是众法之源头;而「话尾」者,则是妄想的枝末而已!
从上归纳,能顿销的条件有:首先是疑情要深厚。既对自己的问题清楚肯切,且要有强烈的动机去勘破它。
第二,要有正知见作基础。外道非无疑情,非不参禅;但为无正知见的基础,所以不能顿悟也。
第三,要参「话头」而非扯「话尾」。什么是话头呢?话头就是众法之源头。像中国禅宗所谓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要去参究万法的源头,才是参话头。反之,尽在枝末间思惟打转的,便是「扯话尾」而已。
第四,参的时间愈久,悟境更深也。如果一参便很快见性了,虽也可喜可贺。然因为酝酿的时间不够长,悟境不可能太深。反之,参的时间越久,表面上好象吃亏了,其实不然。因为酝酿的时间越长,大悟、彻悟的可能性才会越大。
简单讲,要顿悟,才能顿销也。既销疑情,也销业障和习气也。
或谓:参「话头」的法门,乃是中国禅宗所独创的;却非原始佛教中既有?
答云:如世尊的顿悟成佛,即是从参「话头」而顿悟的。如舍利弗的偈下顿悟,亦为疑情浓烈、久参不已故。至于因…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