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P5

  ..续本文上一页一场法会,而顿开法眼者,于《阿含经》中更是不计其数。

  

  我这样解释「参话头」的法门,有人或许会觉得不以为然;因为这与中国禅宗一向的说法稍有出入。然而我说的「话头」,是广义的话头,就是去参究问题的源头,而非后期禅宗所谓已狭隘、已僵化的话头。

  

  故释迦牟尼佛最初也是参话头而顿悟的,祂参什么话头呢?参「生老病死从何而来?生老病死云何能了?」话头未必只是一句问话,而是以一个问题为焦点而相关的疑情。释迦牟尼佛不是因这个问题而出家、而修道、而顿悟成佛的吗?至于前所谓:舍利弗能因听到一个偈颂,即证初果。那也是因为他参这问题已久,才能言下顿悟也。至于,在《阿含经》中经常提到因为世尊一场的开示,就顿开法眼者。我相信,也都跟参话头的法门有关。

  

  所以,我对后期禅宗的参话头,便不太以为然。为什么呢?譬如要行者去参「拖死尸者是谁」,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反正参来参去,都是去参别人的问题,而不是参自己的问题。更可笑的是,有些法师还教人参「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连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还有办法参吗?

  

  很多人也想参禅,却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你怎么可能没问题呢?也有的人,问题太多,这个也参,那个也参,于是贪多嚼不烂,都使不上力。至少刚开始参时,要选定一个轴心的问题专心去参。这是讲到参话头。

  

  或谓:于原始佛典中,却无「内销」的名相?

  

  答云:内销者,乃相对于「外延」而立之假名。若于原始佛典中,却多用「出离、断灭」或「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来形容之。

  

  事实上「内销」的名相,是我特别标示出来的。为什么呢?主要是为跟「外延」对照,以更显示出它的特质。但是,在原始佛典里,乃都用「出离」或「断灭」来形容它。因为销掉了,所以就断了、灭了。因为销掉了,所以能出离。出离,乃谓能出离无明跟业障。

  

  所以,我们不要问:出三界后,到那里去了呢?出三界,身相还是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只是心,没有系缚和枷锁而已。乃为界限已销除故,称为「出界」也。

  

  在原始佛典中,我们也常看到「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云何能所作已办呢?我们要作什么?都是因为心中有执着,心中有牵挂,才得作东作西;或东西南北奔波,或春夏秋冬流转。如用世间法的思惟方式,既那么多事情要办,何时能所作已办呢?但若执着消了,牵挂解了,那就一切不用办了。故以一切不用办了,而称为「所作已办」。

  

  同样「不受后有」亦然。「有」,有两种解释:一是现象的有,一是心理的有。现象的有,不等于心理的有。若于现象中生执着,才会从现象的有,变成心理的有。有时候现象虽没有,心理还执着其有呢!故「不受后有」者,乃为心里不执着.不牵挂故,才能「不受后有」。

  

  因此,在原始佛典里虽未标示着「内销」的名相,但是从「出离、断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字义去寻思;乃必从「内销」的修证中,才能成就这些果位也。

  

  如更用修行法门来审视,则原始佛典中最重视者,为四圣谛与四念处。

  

  云何为四圣谛的灭谛?即是从内销烦恼与迷惑,而能证灭。

  

  云何当修四念处?为内销「常、乐、我、净」之四颠倒也!

  

  如再从原始佛典中,最常见的修行法门─四圣谛、四念处来看,也很明显。「四圣谛」大家都知道,乃苦集灭道。苦是说众生有生老病死的苦果,集是生老病死的起因。至于如何修行呢?乃称为道。而修行后,又证得什么呢?证得「灭」谛也。为何用「灭」来形容它?因为既能把集因销了,就能把苦果也灭了。因此「灭」谛,乃必从「内销」中,而能证得也。

  

  其次,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其实,观的重点并不在观「不净相」尔。在南传的修法中,有人把尸体抬到自己禅房里,每天对着它看。或臭得要命,或怕得很,然而这就能得道吗?不一定!因为重点乃在于「能从不净中而出离」。否则,世间最容易观不净相的是那些族群呢?在太平间抬死尸的,还有外科医生。既一天到晚都在解剖病人,这肠子烂掉了,那个肺长癌。他们不是该更上道吗?未必!或许他们比我们还贪生、还爱钱。所以如不能从「观不净相」而生「出离心」,那观不净便只是盲修瞎练而已!

  

  所以四念处的重点,乃在于出离。出离什么?出离「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故一个善根深厚者,只要稍观不净相,就能生出离心。相反地,市侩之人,即使在不净中打转,还不觉得它不净,更何况能出离呢?因此,四念处的心要,也在于能内销「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而已!

  

  因此,从四圣谛和四念处来看原始佛教,其最重视者乃内销法门。信愿法门、甚至禅定法门,都是对后来较劣根众生,而说的方便法。因他们不能径修「正直道」,所以只好用「近方便」和「远方便」来打基础尔!下面我们再举一部经典,以说明内销法门:

  

  有身集灭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灭道。

  

  云何有身集趣道?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色,叹色,着色,住色;乐色,叹色,着色,住色故爱乐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识亦如是。是名有身集趣道。比丘!有身集趣道,当知即是苦集趣道。

  

  云何有身集灭道?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于色不乐,不叹,不着,不住;不乐,不叹,不着,不住故,彼色爱乐灭,爱乐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纯大苦聚灭。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是名有身集灭道。」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112 ~ p.113

  

  不如实知:为不能正观而生迷惑;花无百日好,人无常时寿,财为五家所共。因缘集者,相生;因缘离者,相灭。

  

  味:贪着其相。

  

  患:贪取而不得,或得而复失。

  

  因为不如实知,所以才会执着。像花无百日好,很多人于看到花很漂亮的当下,就觉得花本当如此;而不期许这花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雕谢。故不如实知,并不是未把花的相貌,完全看清楚;而是看不到花会雕谢的另一面。如以为要把花的相貌,完全看清楚,才称为如实知,那一定会更生迷惑。

  

  同样,人也是一样。在青春年少时,趾高气昂,得意忘形,以为人生便当永远如此。没想到十年、廿年后,也病了、老了。又「财为五家所共」亦然,今天经营得利,日进千金;谁敢担保能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呢?

  

  进一步论,何谓不如实知?以诸法从因缘所生。故因缘集者,相生;因缘离者,相灭。而一切因缘,那时候会集?那时候会离?却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所以如不能觉悟:诸法乃不出「无常、苦、空、无我」的本质,即不如实知也。

  

  于是为不如实知,所以会有贪着─「味」就是贪着其相。云何最后会产生患?或喜欢的,得不到,就有「爱不得」苦。或虽得到一时的满足,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失却了。甚至还未失却,但已索然无味矣!也有些人,于「求得」的过程中,还造了不少恶业。于是将来,乃不得不受种种恶报。以上都是因为不如实知,才产生的过患。

  

  凡夫众生因外延而苦集;多闻圣弟子因内销而还灭。

  

  由以上故知,能否内销?才是证慧与解脱的关键。

  

  以上是说凡夫众生为不如实知,故攀缘、外延而苦集。至于多闻圣弟子,因能随佛法起正观而如实知,故能内销贪味而还灭生死。所以「集道」和「灭道」的主要差别,乃在于外延跟内销而已!

  

  所以能如实知者,才能看破。而既看破已,自然能放下而内销于迷惑与烦恼,这就能证得智慧和解脱。因此,在《阿含经》里,似不刻意去修什么法门;而只是不断地内销、还灭,就能证得阿罗汉果也。

  

  以内销无心故,自现成于「无所住」的境界中。

  

  以内销无心故,自现成于「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中。

  

  以内销无心故,虽不刻意持戒,亦不犯戒也。

  

  由内销、安住、外延,以至证得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及千百亿化身。

  

  如对照大乘佛法,则可谓:以内销无心故,自现成于「无所住」的境界中。因为心既不再执着任何境界,则一切境界对彼而言,皆若有若无。故心何所住呢?

  

  过去我常用一种比喻:像一条街里,有卖吃的,有卖穿的,有卖玩的…如果我很清楚,其实我都不欠缺。则它卖什么,都跟我没关系。不需要闭着眼睛,假装没看见;不需要塞着耳朵,假装没听到。既一切都跟我无关,则看等于不看,听仿佛未听,这便是「心无所住」也。

  

  以内销无心故,自现成于「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因为,既我家没事,他家有事;则何妨随缘助他一臂之力。反之,若自己的问题就已纠缠不清了,怎有能力、有余隙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呢?所以真正的慈悲,乃必从「无我」去切入。这跟自己贪生怕死,故推己及人认定别人也贪生怕死的慈悲,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内销无心故,虽不刻意持戒,也不犯戒也。因为犯戒,乃因于无明跟贪瞋。既已内销无明跟贪瞋,即不会犯戒矣!

  

  前谓的「无所住」,和「安住一切境界」中,其实是一体的两面。既心不执着,即能一切涵容。于是以一切能涵容故,即能证得清净法身、圆满报身,甚至千百亿化身。

  

  故表面上,原始佛法关切的是「云何解脱?」而大乘佛法注重的是「云何证得法身?」其实,既解脱必从内销着手,也证得…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