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P5

  ..續本文上一頁一場法會,而頓開法眼者,于《阿含經》中更是不計其數。

  

  我這樣解釋「參話頭」的法門,有人或許會覺得不以爲然;因爲這與中國禅宗一向的說法稍有出入。然而我說的「話頭」,是廣義的話頭,就是去參究問題的源頭,而非後期禅宗所謂已狹隘、已僵化的話頭。

  

  故釋迦牟尼佛最初也是參話頭而頓悟的,祂參什麼話頭呢?參「生老病死從何而來?生老病死雲何能了?」話頭未必只是一句問話,而是以一個問題爲焦點而相關的疑情。釋迦牟尼佛不是因這個問題而出家、而修道、而頓悟成佛的嗎?至于前所謂:舍利弗能因聽到一個偈頌,即證初果。那也是因爲他參這問題已久,才能言下頓悟也。至于,在《阿含經》中經常提到因爲世尊一場的開示,就頓開法眼者。我相信,也都跟參話頭的法門有關。

  

  所以,我對後期禅宗的參話頭,便不太以爲然。爲什麼呢?譬如要行者去參「拖死屍者是誰」,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反正參來參去,都是去參別人的問題,而不是參自己的問題。更可笑的是,有些法師還教人參「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連這個問題是什麼意思,都搞不清楚,還有辦法參嗎?

  

  很多人也想參禅,卻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你怎麼可能沒問題呢?也有的人,問題太多,這個也參,那個也參,于是貪多嚼不爛,都使不上力。至少剛開始參時,要選定一個軸心的問題專心去參。這是講到參話頭。

  

  或謂:于原始佛典中,卻無「內銷」的名相?

  

  答雲:內銷者,乃相對于「外延」而立之假名。若于原始佛典中,卻多用「出離、斷滅」或「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來形容之。

  

  事實上「內銷」的名相,是我特別標示出來的。爲什麼呢?主要是爲跟「外延」對照,以更顯示出它的特質。但是,在原始佛典裏,乃都用「出離」或「斷滅」來形容它。因爲銷掉了,所以就斷了、滅了。因爲銷掉了,所以能出離。出離,乃謂能出離無明跟業障。

  

  所以,我們不要問:出叁界後,到那裏去了呢?出叁界,身相還是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裏。只是心,沒有系縛和枷鎖而已。乃爲界限已銷除故,稱爲「出界」也。

  

  在原始佛典中,我們也常看到「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雲何能所作已辦呢?我們要作什麼?都是因爲心中有執著,心中有牽挂,才得作東作西;或東西南北奔波,或春夏秋冬流轉。如用世間法的思惟方式,既那麼多事情要辦,何時能所作已辦呢?但若執著消了,牽挂解了,那就一切不用辦了。故以一切不用辦了,而稱爲「所作已辦」。

  

  同樣「不受後有」亦然。「有」,有兩種解釋:一是現象的有,一是心理的有。現象的有,不等于心理的有。若于現象中生執著,才會從現象的有,變成心理的有。有時候現象雖沒有,心理還執著其有呢!故「不受後有」者,乃爲心裏不執著.不牽挂故,才能「不受後有」。

  

  因此,在原始佛典裏雖未標示著「內銷」的名相,但是從「出離、斷滅、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字義去尋思;乃必從「內銷」的修證中,才能成就這些果位也。

  

  如更用修行法門來審視,則原始佛典中最重視者,爲四聖谛與四念處。

  

  雲何爲四聖谛的滅谛?即是從內銷煩惱與迷惑,而能證滅。

  

  雲何當修四念處?爲內銷「常、樂、我、淨」之四顛倒也!

  

  如再從原始佛典中,最常見的修行法門─四聖谛、四念處來看,也很明顯。「四聖谛」大家都知道,乃苦集滅道。苦是說衆生有生老病死的苦果,集是生老病死的起因。至于如何修行呢?乃稱爲道。而修行後,又證得什麼呢?證得「滅」谛也。爲何用「滅」來形容它?因爲既能把集因銷了,就能把苦果也滅了。因此「滅」谛,乃必從「內銷」中,而能證得也。

  

  其次,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其實,觀的重點並不在觀「不淨相」爾。在南傳的修法中,有人把屍體擡到自己禅房裏,每天對著它看。或臭得要命,或怕得很,然而這就能得道嗎?不一定!因爲重點乃在于「能從不淨中而出離」。否則,世間最容易觀不淨相的是那些族群呢?在太平間擡死屍的,還有外科醫生。既一天到晚都在解剖病人,這腸子爛掉了,那個肺長癌。他們不是該更上道嗎?未必!或許他們比我們還貪生、還愛錢。所以如不能從「觀不淨相」而生「出離心」,那觀不淨便只是盲修瞎練而已!

  

  所以四念處的重點,乃在于出離。出離什麼?出離「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故一個善根深厚者,只要稍觀不淨相,就能生出離心。相反地,市儈之人,即使在不淨中打轉,還不覺得它不淨,更何況能出離呢?因此,四念處的心要,也在于能內銷「常、樂、我、淨」四種顛倒而已!

  

  因此,從四聖谛和四念處來看原始佛教,其最重視者乃內銷法門。信願法門、甚至禅定法門,都是對後來較劣根衆生,而說的方便法。因他們不能徑修「正直道」,所以只好用「近方便」和「遠方便」來打基礎爾!下面我們再舉一部經典,以說明內銷法門:

  

  有身集滅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滅道。

  

  雲何有身集趣道?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故愛樂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集趣道。比丘!有身集趣道,當知即是苦集趣道。

  

  雲何有身集滅道?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于色不樂,不歎,不著,不住;不樂,不歎,不著,不住故,彼色愛樂滅,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滅。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集滅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12 ~ p.113

  

  不如實知:爲不能正觀而生迷惑;花無百日好,人無常時壽,財爲五家所共。因緣集者,相生;因緣離者,相滅。

  

  味:貪著其相。

  

  患:貪取而不得,或得而複失。

  

  因爲不如實知,所以才會執著。像花無百日好,很多人于看到花很漂亮的當下,就覺得花本當如此;而不期許這花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會雕謝。故不如實知,並不是未把花的相貌,完全看清楚;而是看不到花會雕謝的另一面。如以爲要把花的相貌,完全看清楚,才稱爲如實知,那一定會更生迷惑。

  

  同樣,人也是一樣。在青春年少時,趾高氣昂,得意忘形,以爲人生便當永遠如此。沒想到十年、廿年後,也病了、老了。又「財爲五家所共」亦然,今天經營得利,日進千金;誰敢擔保能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呢?

  

  進一步論,何謂不如實知?以諸法從因緣所生。故因緣集者,相生;因緣離者,相滅。而一切因緣,那時候會集?那時候會離?卻非人力所能完全控製。所以如不能覺悟:諸法乃不出「無常、苦、空、無我」的本質,即不如實知也。

  

  于是爲不如實知,所以會有貪著─「味」就是貪著其相。雲何最後會産生患?或喜歡的,得不到,就有「愛不得」苦。或雖得到一時的滿足,但過一段時間後,又失卻了。甚至還未失卻,但已索然無味矣!也有些人,于「求得」的過程中,還造了不少惡業。于是將來,乃不得不受種種惡報。以上都是因爲不如實知,才産生的過患。

  

  凡夫衆生因外延而苦集;多聞聖弟子因內銷而還滅。

  

  由以上故知,能否內銷?才是證慧與解脫的關鍵。

  

  以上是說凡夫衆生爲不如實知,故攀緣、外延而苦集。至于多聞聖弟子,因能隨佛法起正觀而如實知,故能內銷貪味而還滅生死。所以「集道」和「滅道」的主要差別,乃在于外延跟內銷而已!

  

  所以能如實知者,才能看破。而既看破已,自然能放下而內銷于迷惑與煩惱,這就能證得智慧和解脫。因此,在《阿含經》裏,似不刻意去修什麼法門;而只是不斷地內銷、還滅,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也。

  

  以內銷無心故,自現成于「無所住」的境界中。

  

  以內銷無心故,自現成于「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中。

  

  以內銷無心故,雖不刻意持戒,亦不犯戒也。

  

  由內銷、安住、外延,以至證得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及千百億化身。

  

  如對照大乘佛法,則可謂:以內銷無心故,自現成于「無所住」的境界中。因爲心既不再執著任何境界,則一切境界對彼而言,皆若有若無。故心何所住呢?

  

  過去我常用一種比喻:像一條街裏,有賣吃的,有賣穿的,有賣玩的…如果我很清楚,其實我都不欠缺。則它賣什麼,都跟我沒關系。不需要閉著眼睛,假裝沒看見;不需要塞著耳朵,假裝沒聽到。既一切都跟我無關,則看等于不看,聽仿佛未聽,這便是「心無所住」也。

  

  以內銷無心故,自現成于「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因爲,既我家沒事,他家有事;則何妨隨緣助他一臂之力。反之,若自己的問題就已糾纏不清了,怎有能力、有余隙去解決別人的問題呢?所以真正的慈悲,乃必從「無我」去切入。這跟自己貪生怕死,故推己及人認定別人也貪生怕死的慈悲,是完全不一樣的。

  

  以內銷無心故,雖不刻意持戒,也不犯戒也。因爲犯戒,乃因于無明跟貪瞋。既已內銷無明跟貪瞋,即不會犯戒矣!

  

  前謂的「無所住」,和「安住一切境界」中,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既心不執著,即能一切涵容。于是以一切能涵容故,即能證得清淨法身、圓滿報身,甚至千百億化身。

  

  故表面上,原始佛法關切的是「雲何解脫?」而大乘佛法注重的是「雲何證得法身?」其實,既解脫必從內銷著手,也證得…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