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理精義
上兩次的緒言,乃是對原始佛教作個統觀的說明。以下把經文節錄出來,以便作討論和研究。今天先看〈五陰相應〉的部分。
首先說明這些節錄的經文,各位可以看到都是引用《雜阿含經論會編》。這本書我想各位都知道,是由印順法師所編著。論是指《瑜珈師地論》,他把《雜阿含經》的經文,跟《瑜珈師地論》的論文對照後,寫出這本《雜阿含經論會編》,書分上、中、下叁冊。各位如有興趣,可去參考。其實,這本書也發行有光碟版。故我所節錄的講義,便都是從光碟版裏拷貝出來的。在這個科技時代,能善用這些工具,確實方便不少。
我希望在經文部分,不只我可作節錄,各位也可作節錄。節錄出來後,才方便作共同的研習。其次,這課程既稱爲「研習」,則非由我單獨講述,而是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都有意願來發表意見、分享心得,或只提出問題以供大衆研討,亦無不可。總之,我希望有更多的互動,有更多各位的參與。
下面即開始研討〈五陰相應〉。我覺得在《雜阿含經》共八誦中,〈五陰相應〉乃是最重要的部分。
從無我,證解脫
因爲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覺悟了什麼?以及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說法的重點爲何?從〈五陰相應〉中,乃不難意會。當然,我們不必狹指是那一部經;但這乃佛法精要,必無可疑。這情況就像《大般若經》共六百卷,其精義唯《心經》爾!而《心經》的精義又是什麼呢?乃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對這句話,如能徹底了悟,《大般若經》也就不用看了。同樣,能把〈五陰相應〉的心要,完全理會的話;我相信整個佛法的教理,以及修行的精要,皆可完全掌握矣!
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乃回顧:釋迦牟尼佛最初爲何出家?我們都知道因祂在四城門中,看到生老病死的現象後;就發願要去覺悟「了生死、斷煩惱」的理路。經過六年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覺悟了。祂覺悟什麼了?以一般人都是從有我的思考模式,去作惡、行善,甚至修行、以求解脫。然這種以自我爲中心的行持方式,不管你如何精進,終究是無法解脫的。因爲有我,即是解脫最大的障礙。
佛陀經幾年苦修後,傳說在菩提樹下,因「夜睹明星」而覺悟。其實,夜睹明星的故事,在《阿含經》裏乃見不到。但從覺悟「衆生本來無我」而證得解脫道,則是無可懷疑的。因爲既無我,即無生死和煩惱。而衆生都是從執著有我,執著五蘊:色、受、想、行、識爲我,而産生貪、瞋、癡、慢、疑等煩惱。
于是,既能覺悟到衆生本來無我,即破根本無明矣!而根本無明一破,隨之而有的貪、瞋、慢、疑等煩惱,也就慢慢雕萎矣!所以,只要能覺悟無我,就能漸證得解脫道。
修道的精要,在《阿含經》乃講得較簡單,重點曰「斷除愛欲」爾!這愛欲與「貪、瞋、慢、疑」。事實上,只是廣狹不同爾。這怎麼說?因爲有愛欲,才會有因「愛不得」而産生的瞋恨。所以,瞋、愛乃一體兩面,沒有愛就不會有瞋;故斷愛,也就斷瞋了。同樣,慢也是一種愛欲,因覺得自己有價值、自己了不起,而更愛我了。所以,能斷無明、我見,也就能斷我愛和我慢也。
至于疑,衆生的疑,殆非指理上的疑。而是疑:什麼對我有利?什麼對我有害?這我當取?這我當舍?這疑,還是以我見、我愛爲軸心。因此,斷愛亦能斷疑也。故愛欲一斷,瞋、慢、疑就跟著斷除了。所以修行的要務,只在于從覺悟五蘊本來皆空,而降伏貪、瞋、慢、疑等煩惱,這就能證得解脫道。
所以,前兩次課程的重點,乃在厘清正直道與方便道。若能從逆習中,而內銷無明跟愛欲,即是正直道也。相反地,若從順習而外延貪、瞋、慢、疑,便是方便道爾!這兩個重點能掌握住的話,解脫道便在其中矣!
解脫道和菩薩道
故衆生在正知見未建立前,乃是以人爲中心的思考方式。且這人,主要還是我;再從自我中心去推己及人,所以又有其他衆生。這順著有我、有衆生的見解,去作惡就墮叁惡道,去行善就是人天道,但都不是解脫道。反之,一旦能覺悟到「無我」的佛法,便會從以人爲中心的思考方式,變成以法爲中心的思考方式。于是,一切行爲舉止,自然能順著法的大原則,去立身處世、去待人接物。如果能一切順法而爲,即自成就解脫道和菩薩道。
所以,就法的觀點而言,解脫道跟菩薩道其實是不會有沖突的。因爲既覺悟到無我,還會急求解脫嗎?在某些大乘的經典,常貶小乘行者因急求解脫,而稱之爲自了漢。其實,若已覺悟諸法無我,反不求解脫。何以故?因爲有我,才有束縛;有束縛,才需求解脫。既無我,則無束縛;何更求解脫乎?
其實既理會得無我,即使煩惱未能完全斷除,也會淡薄很多。故先前強烈求解脫的動機也就跟著淡薄了。于是因不求解脫,反更趨向于解脫也。這乃「法爾如是」也。所以,在《阿含經》裏常用「入法流」的比喻:一個已見法的人,就像一根木頭被丟入河流中,便只會順著水流,而歸向大海。同理,既知法、見法,便終歸解脫道爾。不只終歸解脫道,而且是不會退轉的。
然而所謂無我,並不是要把「色、受、想、行、識」的現象和作用,完全撤除了,才叫無我。因無我,主要是從「無常」去切入的,尤其是從「因緣所生法」去切入的。
法既衆緣所生,即是無常、無我也。而衆生乃執著內有一個不變的我,有一個能「作意、主宰」的我。至于其它者,爲「非我」。故我與非我間,楚漢對峙,界限分明。既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則我跟非我間,其實是沒有界限的。既我是其他法的因緣,也其他法是我的因緣。
從因緣所生法中,內破有個不變的我,有個能「作意、主宰」的我。外泯法法間的分隔、界限。于是封閉既除,心量自然廣大,而自相應于菩薩道。既一切法、一切衆生和我都是一體相關、輾轉互動的;則自相應于同體大慈與無緣大悲。
這時,他還會刻意發心去度衆生嗎?不會!既內已破有個能「作意、主宰」的我,外也證得諸法如幻;爲何還會刻意發心去度衆生呢?但不發心,也非不爲也。所以,一個真正覺悟法的人,既不急求解脫,也不刻意去度衆生。于一切順法而行中,自成就于解脫道與菩薩道。
隨緣跟化緣
下面,我們再厘清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隨緣跟化緣。既說不刻意,那就是隨緣啰!但其實最重要的,乃是化緣,要把緣轉化。如以隨緣而言,則碰到好吃的,就隨緣去吃;碰到不高興的事,就隨緣發脾氣。其實衆生造業生死,也都是隨緣哩!但這便不是化緣了。
故所謂化緣,乃是從過去以自我爲中心的造業方式,轉化成以法爲中心的修行模式。人活著,乃無時無刻不在緣裏,既有善緣,也有惡緣。所以若皆隨緣,便無所揀擇,而將被緣所牽而去造業、生死。
而一個有知見、有智慧者,才能從正知見中去化緣。雲何化?把惡的緣,化成善的緣;把染的緣,化成淨的緣。自私自利便是惡,成就衆生便是善。有我就是染,無我才是淨。當隨時隨地去化緣,才能內在清淨身心,外在莊嚴世界。所以,沒有正知見的人,是不可能化緣的。
在中國佛教的傳統裏,其實是倡「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的就是知見和道心。能從不變的知見和道心,去轉化升華當下的緣,就能讓自己和衆生慢慢契入解脫道,也慢慢成就菩薩道。
所以佛法非那麼神秘,修行亦非那麼玄遠。只這一念相應,世尊便在菩提樹下成道;只這一句心要,佛法便在印度發揚光大。只這一旦契心,衆生便能邁向解脫之大道。故佛教最重要的心法,何非〈五陰相應〉這部分呢?
講義說明
下面我們就開始研習經文。經文各位可以看到,都有一個標題;這標題是我從經文中節錄出來,而立爲標題的,比如說「真實正觀」。以有了標題後,如要檢索,則會比較方便。
第二、關于經文,有的是全錄,有的只節錄部分。若從「如是我聞」開始,直到「歡喜奉行」者,便是全錄的。也有某些經文較長,但我要論述的卻沒那麼多,所以就把我所欲論述的部分節錄出來而已!
第叁、有的部分還將它簡化。比如像《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其實,在印度的原文,乃「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以中國人好簡,便都將之簡化,而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同樣,在《阿含經》裏也有很多類似的重複,所以如你看到有一個小括號(者亦然),就是我把它簡化的。這樣雖經文意思不變,卻簡潔多了。
所以這些講義,不代表原來的經文,但意思是一樣的。如各位對原文有興趣,便可從講義所標示的《阿含經論彙編》第幾頁,去找到原文。
好!我們現在開始看第一篇經文─〈真實正觀〉。既講義已事先發給各位,所以我不從頭念到尾,也不每句話都加以解釋。相信以各位的程度,也不需如此。
【五陰相應】
真實正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我們首先看─無常即苦。很多人以爲苦,乃狹指「痛苦」而已!但無常未必痛苦。雖身體本是好的,現變壞了是無常。但身體本不好的,現變好了,也是無常。故不當只看到花謝時,才感受到無常。其實花能開,也是無常呀!如果不無常的話,花就不會開;不無常的話,人也不會生下來。因爲無常既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所以是沒有方向性的。
故「無常即苦」,非謂無常就必痛苦。但在無常的世界裏,我們會覺得不安定。因爲我們都希望它往對…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