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P6

  ..續本文上一頁有我是順狹隘、封閉、雜染的緣而作抉擇,而無我是順廣大、開闊、清淨的緣而作抉擇。

  

  以無我而能成就智慧、慈悲、福德與解脫果。

  

  下面就有一個問題:既有情在抉擇,也無情在抉擇。既凡夫在抉擇,也聖賢在抉擇。其間有什麼不同呢?主要是從「能攝受的緣」來探究:

  

  如磁鐵等無情物的抉擇,便很單純,只能分辨「南極跟北極」的不同。至于草木等,它能抉擇的範圍,就稍遼闊一些。但比起動物來說,又顯得微不足道。故凡夫雖也抉擇,但他能統攝的緣就有限多了;不只有限,更且雜染。既以自我爲中心,雲何能不狹隘、封閉而雜染呢?

  

  故智者,乃是順著廣大、開闊,且清淨的緣去作抉擇。是從全體的福利、安樂,去考量、去抉擇;而非爲保護自己、成就自己而已!因此,既有我在抉擇,也無我在抉擇;但因爲知見與心態的差異,所攝受的緣就有廣狹、染淨之別。于是順此抉擇後,亦成智慧與無明、慈悲與瞋恨、煩惱與解脫之差異也。

  

  Ⅵ無功用行

  

  雖于無功用行中,其實還是有抉擇的作用;只是不從末那意識去抉擇而已!

  

  譬如世尊何以要阿難作侍者?

  

  因此,大乘佛法雖說:修行到最後,乃稱爲「無功用行」也。然無功用行,卻非不抉擇,而是不從「末那識」去抉擇爾!且抉擇的過程,也不像凡夫衆生,即使用心想了很久,還常遲疑不決。于無功用行中,雖已攝受衆多的因緣,卻也能迅速地作出「明智而圓滿」的抉擇。

  

  比如釋迦牟尼佛需要侍者時,雖舍利弗、目犍連等都意願當祂的侍者,但佛皆未接受。最後何以選定阿難做侍者呢?我想各位都知道,因爲阿難耳根最利,他能像錄音機一般,把聽過的佛法,一字不漏地錄進去。而這種特質在將來,欲結集佛經時,就非常重要。故這種選擇,乃牽涉到佛教幾千年來的繼承與流傳。所以我們不要人雲亦雲地說:什麼都不分別、不抉擇。即使成佛了,都不能不分別、抉擇哩!

  

  我覺得有些人在教授禅法時,常矯枉過正,而說「什麼都不分別、不抉擇」。所以教出來的信衆,也都是庸庸碌碌、以盲導盲。其實剛好相反,既無情物還都有抉擇作用,雲何智者能不善于抉擇呢?故我們乃是要透過更開放的心胸,以攝受更廣泛的因緣,而能作出更明智、更清淨、更圓滿的抉擇。

  

  最後總結:從狹隘、封閉、雜染的緣而作抉擇,就是「隨使使」。反之,能從廣大、開闊、清淨的緣而作抉擇,就是「不隨使使」。而一個修行者,當努力從隨使使,而回向成不隨使使,這也才是世尊講這部經的心要。好,這部經就講到這裏;下面再看節錄的經文。

  

  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若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4

  

  何謂「增諸數」?增加數目!增加什麼數目呢?第一是增加個人輪回的次數。我們從無始劫來,已輪回了百千次。故如再被業力主宰,便只能繼續輪回,而增其次數也!第二是增加衆生數,本來就有很多衆生在輪回,現在我又不能苟免。總而言之,既增次數,亦增生數也。

  

  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5

  

  何謂「非汝所應之法」?五蘊之法,都是非汝所應之法。如已體證無我,則還有什麼能跟我相應的呢?一切都不相應!既不相應,雲何不速斷除之?其實「斷除」,不是必將之消滅殆盡,而是心理上不執著它而已!

  

  若非汝所應,亦非余人所應,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6

  

  這意思,也差不多。

  

  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7

  

  「結」,乃有兩種:一是理上的結,一是情上的結。即所謂「所知障」與「煩惱障」也。所知障,乃因于理不覺悟而産生的障礙。煩惱障,即貪、瞋、慢、疑等是。故不管是于理迷惑而産生的理結,還是因煩惱而産生的情結,都要努力去斷除,才使我們證得解脫道。

  

  情結跟理結,其實是互相牽引,一體兩面。然對某些善根較具足者,能從覺悟理的當下,順便也斷除了情結。至于根器不足者,乃先要慢慢把情結減輕了,才能覺悟到理。待斷除理結後,回頭再斷除剩下的情結。這是講到─結所系法。

  

  動搖時則爲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28

  

  很多人都說禅坐修行時,會有魔障。然魔從那裏來呢?我們不要以爲:既謂之爲魔,必是天魔、鬼神魔或一些非人之類。因爲魔,最原始的定義就是折磨也。雲何被折磨呢?心動才會被折磨。這也就說:如能八風吹不動,則不管內魔或外魔,乃皆無魔可磨矣!

  

  于是我們再追問:心爲什麼會動?因爲有欲,心才會動。譬如我正等候某個人。于是在人群裏,我就會注意:既這個人不是,也那個人不是,有個人比較像些,但又不是。故因爲心有這樣的期待,才會産生「順跟逆」的差別待遇。

  

  或者現在缺錢了,于是妄想紛飛:一下子想,這個人有錢,且跟我關系還不錯,故可望跟他周轉一些。一下子想,那個人比我還窮,就不用指望了。故因對錢有期待,所以才會把人分成有錢人、沒錢人,可借錢者、不可借錢者。同樣,如我已吃飽,且不再吃了;于是所有食品,皆動不了我的心矣!

  

  所以,有欲望才有順逆,有順逆才起動搖。諸位是否注意到:在佛教裏的天魔,名爲波旬,乃住在欲界之最高天─即「他化自在天」也。爲什麼會位在欲界最高天呢?這有另種的解碼方式,此即寓謂:如你心中還有欲望,即逃不出天魔的掌控中。故爲先有內魔,才牽引外魔也!

  

  當我們慢慢降伏粗重的欲望,而進入初禅,天魔對我們就無可奈何了。更何況四禅以上,心根本不動,當然一切魔都沒辦法讓他起動搖。然而有心不動,何如「無心可動」來得究竟呢?因終究而言,人最根本的魔,乃是我見。有我見,才有欲望;有欲望,才起動搖也。

  

  所以,雖很多人都怕著魔;其實你何曾不著魔呢?因爲,我們從來就是帶著我見出生,帶著我見過活;甚至帶著我見,去修善止惡。所以,何曾不在魔掌中呢?故除非我們能覺悟到這是魔,且努力掙脫魔掌之外,才能不著魔也。因此,從無我的知見,而去降伏貪瞋慢疑,便是降魔的不二法門。

  

  心善解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名劫波,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比丘心得善解脫。世尊!雲何比丘心得善解脫?」

  

  爾時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心善解脫。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劫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者亦然)。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所以者何?愛欲斷故。」

  

  時劫波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0

  

  「心善解脫」這經跟前面所說的差不多。雲何心能解脫呢?就是從觀「色受想行識」一切無常,而能斷除色愛,斷除受、想、行、識的愛。故「愛欲除已,心善解脫。」下面經文也類同。

  

  遠離諸相,寂靜解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侯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佛告羅侯羅:「善哉!善哉!能問如來: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耶?」羅侯羅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羅侯羅:「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羅侯羅!當觀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如是受、想、行、識者亦如是。

  

  如是羅侯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者,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羅侯羅!比丘若如是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時羅侯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1

  

  既經文乃差不多,就不必多解釋;故這裏只解釋一名相「正無間等」。正確而無間斷者爲何呢?在後面的經文中,我們可以意會,其實「正無間等」就是證初果的意思。爲什麼證初果,又稱爲正無間等呢?我們都知道,一切現象都是無常變化的;但在無常變化中,乃有一種是始終不變的。這就是「緣起無我」的理則。故能體證此理者,即謂之證初果也。

  

  在禅宗常曰「見性」,見性跟著相,完全不同。著相,就是在很多現象中,去分辨大小、遠近、好醜,並以之爲實,著而不舍。至于見性,乃是從覺悟諸法不出「無常、苦、空、無我」的本質,而能放下一切執著。見者,非只是知道而已,並且能體證也。

  

  若能于法有體證,就能成就「不退轉位」。對于證「不退轉位」,很多人都覺得難如登天。其實未必這麼難,因有正見者,就可不退轉。但很多人卻都「著相」而修,在諸多覺受間打混─今天禅坐,覺得身心輕安、喜樂無比,真進步不少!明…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