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P7

  ..續本文上一頁天再坐,怎麼都不見了?你又覺得:我退轉了。既現象是無常的,雲何不起起落落呢?但若能心不隨境轉,故在任何境界中,都能處之泰然。這才是「不退轉」之道。

  

  所以,從建立正見而能不退轉,而能遠離諸相,以至于得解脫。故謂建立正見者,爲「正無間等」也。

  

  何因何緣衆生有垢

  

  何因何緣衆生有垢?何因何緣衆生清淨?摩诃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衆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是苦,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衆生于色染著,染著故系,系故有惱。受、想、行、識(者亦然)。摩诃男!是名有因有緣衆生有垢。

  

  摩诃男!何因何緣衆生清淨?摩诃男!若色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衆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摩诃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衆生厭離于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受、想、行、識(者亦然)。是名有因有緣衆生清淨。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31

  

  這經文是節錄的。主要是說:既衆生的煩惱,是因緣所生法;也衆生能解脫,是因緣所生法。衆生的煩惱,乃爲無明、愛欲,故有煩惱。因此,要解脫、要清淨,就得降伏無明、愛欲,才能證得解脫和清淨。

  

  這也就說:既業,是自己造的;還得靠自己去消。如俗諺所說:「解鈴還歸系鈴人」。雲何靠自己呢?靠自己去內銷無明、業障和貪瞋慢疑等。

  

  故很多人對修行,乃有一些錯誤的觀念:以爲修行就是要去作某些功課,如誦經、拜佛、持咒、禅坐等。但很少想到這些功課,乃爲有助于我們去內銷無明、業障爾!

  

  故如我們能清楚地知道:煩惱的根源在那?而直接去消除的話。便不需要去修這些迂回缭繞的方便法。是以證初果者,能斷叁結:一是斷我見,二是能棄絕種種無益的修行法門。比如說修不倒單的苦行。不倒單能對治什麼呢?自己也不知道。或錯以爲:此生受苦,來生就能享樂。其實受苦跟享樂,那有因果的對應關系呢!或認爲到恒河洗澡,便能消除業障。然業既是自己造的,跟是否在恒河洗澡,會有什麼關系嗎?或說拜什麼神,便能轉運;然如不修善,怎能有善報呢?

  

  叁是斷疑:一個具有正見者,便既不迷信,也不會去算命、蔔卦。如還在擔心未來者,其實也沒有正信。因爲未來者,不就決定于現在的一切言行嗎?

  

  所以:要有正見,好象很簡單;就是「五蘊無我」嘛!可是,能真不擔心未來者,還是鳳毛麟角哩!有人問你:死後怎麼辦?死後到那裏去?皆不知道!如一問就垮了,你還有什麼正見呢?但如確認:修行的要務,乃在于內銷無明、業障和貪瞋慢疑等。則未來,還有什麼可疑的呢?

  

  爾時聚落主大姓婆羅門,即便嚴駕,多將翼從,執持金瓶、金杖、傘蓋,往詣佛所,恭敬奉事。到于林口,下車步進,至世尊所,問訊安不?卻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門瞿昙!何論?何說?」佛告婆羅門:「我論因、說因。」又白佛言:「雲何論因?雲何說因?」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論會編》p.165 ~ p.166

  

  此五受陰,欲爲根,欲集、欲生、欲轉。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于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雜阿含經論會編》p.175

  

  這也是一樣,如果順著我見、愛欲而造業,就是集。反之,能覺悟無我而消除愛欲和瞋慢疑等,即能滅世間─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

  

  有身集滅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滅道。

  

  雲何有身集趣道?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故愛樂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集趣道。比丘!有身集趣道,當知即是苦集趣道。

  

  雲何有身集滅道?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于色不樂,不歎,不著,不住;不樂,不歎,不著,不住故,彼色愛樂滅,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滅。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集滅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12 ~ p.113

  

  「如實知色」並不是光知道:色是什麼樣子?而是知道色,從那裏來─從「色集」而來;往那裏去─往「色滅」而去。故能覺悟色集跟色滅,這才稱爲「如實知色」。

  

  其次「色集」,從何而集呢?從「色味」而集。味,就是貪著。因爲貪著,所以才能凝聚衆緣。故在佛法中,常將愛欲比喻爲水。如水泥、沙、還有石頭,本是分散的;若加上水,便能凝結成混凝土般地堅固。我們五蘊的身心,也是一樣,因爲有愛欲,所以才會凝成此固執的生命體。

  

  因爲愛欲,才産生的生命體,本質上就是有煩惱的,這稱爲「色患」。于是因爲有煩惱,所以更應斷愛欲,這稱爲「色離」。愛欲既斷,凝結不成;于是便不受後有矣!此稱爲「色滅」也。

  

  故從覺悟到色集,以至色味、色患、色離、色滅,這就等于「苦、集、滅、道」之四聖谛也。

  

  有身滅道迹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迹。谛聽,善思,當爲汝說。

  

  雲何有身?謂五受陰。雲何爲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

  

  雲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

  

  雲何有身滅?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余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

  

  雲何有身滅道迹?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迹。」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14)

  

  這經文和前所說者,乃差不多。故我們只研討最後─「雲何有身滅道迹?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迹。」

  

  在八正道中,我主要是講─正志。就是要去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向。前雖謂無常是沒有方向性的。但在變化中,仍顯現出兩種不同特質的軌迹:一是佛法所謂的流轉門,也就是順生死法。另一種稱爲還滅門,也就說逆生死法。故「十二因緣」中,從無明緣行,行緣識…,一直到生老死,便是順生死法。反之,因無明滅,所以行滅;因行滅,所以識滅…,一直到生老死滅,便是逆生死法。

  

  故「正志」者,乃從正見的基礎而選擇還滅門爾!如還是順生死、流轉的志,便非正志矣!故只有具足正見者,甚至有切身體驗者,才能時時刻刻掌握正志的方向,而去內銷與還滅。不然稍不注意,又將隨著外延的思考模式,而去擴大版圖,而去惹事生非。

  

  因此,後來的佛法,便常倡導「回向」,然回何等向呢?回順生死流轉的方向,到逆生死、還滅的方向,即稱爲「回向」。要回向,才有功德。而非有了功德,再去回向。因功德者,乃謂與解脫相應也。

  

  于是內既立正志,外就會表現在正語、正業、正命上。也就是能將正確的知見和操守,表現于行爲模式上。而行爲模式,即不出《阿含經》中,常說的「少事、少惱、常安樂住」也。

  

  所謂滅者,雲何爲滅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時尊者舍利弗問尊者阿難言:「欲有所問,仁者甯有閑暇見答以不?」阿難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舍利弗言:「阿難!所謂滅者,雲何爲滅耶?誰有此滅?」

  

  阿難言:「舍利弗!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爲滅。雲何爲五?所謂色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爲滅。如是受、想、行、識,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爲滅。」

  

  舍利弗言:「如是!如是!阿難!如汝所說,以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爲滅。」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50 ~ p.51

  

  時尊者舍利弗問尊者阿難言:「欲有所問,仁者甯有閑暇見答以不?」阿難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我覺得這樣的對答方式,實在是既直接又簡潔:有問題你就問,我知道就回答。

  

  「本行所作」乃謂無明衆生,皆不出隨五蘊而造作的行爲模式。「行」是指行爲模式的意思。「本所思願」因爲我們既執著有我,便不只希望這個我能繼續存活下去,且要發揚光大,以增加其價值,這便是「本所思願」也。

  

  故這本質上,皆是煩惱法和無常法。既無常、又煩惱,即應消除這本作與本願─既消除種種造作的行爲,也消除種種期待的心態,這皆稱爲滅也。下面再看節錄的經文。

  

  是名比丘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雲何斷關?謂斷五下分結。雲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雲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雲何脫諸防邏?謂有愛盡。雲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17

  

  其實觀念,還是一樣;只是增加一些不同的名相爾!

  

  無常想修習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