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P8

  ..續本文上一頁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庵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樓閣,中心堅固,衆材所依,攝受不散。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一切衆生迹,象迹爲大,能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閻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爲第一,悉攝受故。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阇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譬如轉輪聖王,于諸小王最上、最勝。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諸比丘!雲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于室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佛說是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77

  

  雖用了很多比喻,其實重點還跟前面差不多。如最後一句: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從無常而理解無我,這理論前面已說得很多了。但是「如何將無常的觀念,運用于生活當中,尤其運用于對事的抉擇上?」這才是無常觀之心要也。以下就我的認知和體驗,稍作補充說明:

  

  雲何修無常?臨事抉擇,不作常想。

  

  譬如:愛情,豈有天長地久.海枯石爛的神話。

  

  臨事抉擇,不作常想。我們可舉幾種典型作例子。第一是愛情,以我個人而言,從小時候到現在,跟女衆的緣其實都還不錯哩!故聰明賢慧的,美麗大方的,甚至溫柔體貼的,也見過不少了!但不管如何,我從不會想:應跟這個人,天長地久地厮守在一起。因爲有一個更深刻、更有力的觀念,在阻擋著我─那就是「無常」的可能性。沒錯,現在我喜歡她;但叁年、五年後,我是否仍喜歡她呢?今天我們投緣,幸會啦!但叁年、五年後,是否還投緣呢?不知道!尤其在此變化多端的世界裏,誰敢擔保:十年、廿年後,一定能怎樣。所以我一向認爲:海枯石爛,只是神話。但當你業障現行時,你就會相信這種神話。所以我雖未刻意修習無常觀,但在緊要關頭,「無常」的可能性,就自然現行,而不作常想也。

  

  今天能投緣,就彼此尊重、珍惜;那天緣散了,則彼此祝福,而不會增加彼此的負擔。所以,我在家時,不結婚;出家後,也不收徒弟。因誰能料到:幾年後,這徒弟是否變成你的業障鬼?

  

  而一般人乃很容易落入「常想」的陷阱中。既投緣,就簽個約,意圖永遠在一起。但這約,往往變成此後彼此沖突的焦點。于是便又成「剪不斷,理還亂」的僵局。故于投緣時,不作常想,這是有關「愛情、人情」方面的。

  

  第二是對于家園:很多居士,在經濟較富裕後,便努力于安家置産。盡可能把它整理得美輪美奂,似乎准備在這過一輩子。可是當住進一段時間後,卻覺得沒有那麼詩情畫意也。于是又叁心兩意了,但錢已花了一大把;故雖覺得不那麼順遂,但還不得不將就些。或者那一天,職務得南移、北調,這時又不得不舍舊戀新矣!

  

  同樣,很多出家衆,在弘法事業稍穩固後,就忙著蓋廟。這一蓋,也是准備做千秋萬劫的打算。所謂「千年常住」,其實常住,也只是常把你綁住在那兒爾!像我的話,就從不准備蓋寺廟。當然,沒能力蓋也是實情;但更重要的是,我怕被綁住了。故今天不要說,某人辛苦自己蓋;就算有人願白白送我,我都不敢要哩!所以有人總是形容我「狡兔叁窟,住所很多」。然而這不是因無常住,所以才方便到處隨緣作客嗎?這是對家園、寺院,不作常想。

  

  第叁是有關弘法事業:各位稍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隔一段時間,會出來講課。但講的時間都不會太久,或叁個月,或半年;然後就消失無蹤也。所以有人就慫恿我說:法師,你就發願講《大智度論》或《華嚴經》吧!我說:《大智度論》共一百卷哩!你想把我套牢,我才不上當呢!因可能講不到十卷,我就不耐煩了;或還講不到十卷,但聽衆已散光了。

  

  所以我可以答應你,今天的事,甚至明年的事,但我絕不作長時間的承諾─得發心十年、廿年。極可能不到叁年、五年,我就厭透了。故我臨事抉擇,絕不作常想:既不作太長時間的計劃,也不作太長時間的承諾。

  

  所謂觀無常,既觀外界是無常,也觀內識是無常。

  

  故于內外變異時,心不傷痛;尤其不將自己套牢。

  

  所以觀無常,初觀外境的無常,這大家都聽多了。其次是觀內識的無常,這更重要。因很多時候,雖外界還沒變,但我的想法已經變了。就像前述的家園,雖當下頗喜歡;故既買了,也裝潢了,但住不了一兩年感覺又變了。許多費盡千辛萬苦,去掙取的物品、名位;待得手後,卻發覺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風光、那麼堂皇。所以觀內識無常,更能免于被「愛欲」所驅使也。

  

  故觀無常者,不是等外界變化了,心痛傷悲了,再來觀無常,以自我解嘲。其實等心痛傷悲了,再來觀無常,大概都來不及了。故真觀無常者,乃是于作抉擇的當下,就不做常想。

  

  再說到一些我個人的習慣:在我居住的地方,大概都會買花、種花。但是實告各位,我種的花、買的花,都是一、兩百塊錢的便宜貨。爲什麼呢?既因爲便宜的花,未必不美、未必不香。也因爲我「狡兔叁窟」的關系,有時候一出去不是叁天、五天,而是半個月、幾個月。故如果再回來,發現花死掉了;死掉就算了,對不對?一、兩百塊錢,沒關系。反之,若是成千上萬塊的話,我們就有太多罣礙。所以名貴的花,非但我買不起,就是信衆欲供養,我也不敢要,負擔太重了。

  

  養花既如此,至于養寵物呢?寵物,根本就不能養。花死掉就算了,寵物死掉了,我們就有殺生的罪嫌。因此,當我作抉擇時,常會注意到「我會不會因此被套牢」。事實上,會被套牢十有八九是因爲作「常想」的關系。

  

  故所謂「解脫」,不是待已被套牢了,才來求解脫。

  

  而是于臨境抉擇時,當保留更大的彈性空間。

  

  因此,我曾說:求解脫,不是等被套牢了,再來求解脫;而是當先求不被套牢也!但我們又何以常被套牢呢?乃被自己的常見所套牢爾!想得太富麗堂皇、太羅曼蒂克了。故當臨事抉擇,不作常想,而爲自己保留更大的彈性空間。

  

  所以像我這個人,既沒有寺廟、也沒有徒衆,當然更沒有財産、地位,可是卻有很多人羨慕我,蠻有福報的。有什麼福報呢?有更充裕的時間,和更悠遊的空間。而這充裕的時間和悠遊的空間,豈非是從「無常觀」裏爭取得到的,有趣吧!

  

  因在大乘佛教裏,都鼓吹要修福。于是很多人,便操勞賣命地去搞東搞西。事實上,用這種方式修福,修到最後卻不是福,而只是將自己套牢、坑死而已!而我某人的修福,就是常作無常觀,求不被套牢而已!你覺得何者較高明?何者較相應呢?

  

  修習方便禅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雲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受、想、行、識集,此是受、想、行、識滅。

  

  雲何色集?受、想、行、識集?愚癡無聞凡夫,于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于受樂者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雲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于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07

  

  這部經是說我們要方便修習禅思,才能內寂其心;且內寂其心後,才能如實觀察、如實思惟、如實抉擇。但卻未說明:雲何方便修習禅思?故今天所講的重點乃:爲何內寂其心後,才能如實觀察、如實思惟、如實抉擇?

  

  很多人碰到問題時,便努力去鑽研。但往往就像鑽牛角尖般地,愈鑽愈狹隘、愈鑽愈出不來。但如能暫時不去管它,或發覺已豁然開朗,牛角尖早不存在了。

  

  其次,也像水一般。以水混濁不清,故我們拼命去攪動它,希望把它攪清;結果只越攪越不清爾;但如我們暫時不去管它,這水反能自然沈澱而澄清也。

  

  所以有很多問題,當我們拼命想它時,反而想不出來,反而越想頭越痛。如我們能暫時不去管它─所謂不去管它,就是用禅修的方法,將我們的注意力暫時移開這問題,而專注在方法上。待用一段時間後,…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