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P8

  ..续本文上一页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发荄、断草。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揽其端,举而抖擞,萎枯悉落,取其长者。如是比丘!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庵罗果着树,猛风摇条,果悉堕落。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楼阁,中心坚固,众材所依,摄受不散。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一切众生迹,象迹为大,能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阎浮提,一切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为第一,悉摄受故。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譬如转轮圣王,于诸小王最上、最胜。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室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佛说是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77

  

  虽用了很多比喻,其实重点还跟前面差不多。如最后一句: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从无常而理解无我,这理论前面已说得很多了。但是「如何将无常的观念,运用于生活当中,尤其运用于对事的抉择上?」这才是无常观之心要也。以下就我的认知和体验,稍作补充说明:

  

  云何修无常?临事抉择,不作常想。

  

  譬如:爱情,岂有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神话。

  

  临事抉择,不作常想。我们可举几种典型作例子。第一是爱情,以我个人而言,从小时候到现在,跟女众的缘其实都还不错哩!故聪明贤慧的,美丽大方的,甚至温柔体贴的,也见过不少了!但不管如何,我从不会想:应跟这个人,天长地久地厮守在一起。因为有一个更深刻、更有力的观念,在阻挡着我─那就是「无常」的可能性。没错,现在我喜欢她;但三年、五年后,我是否仍喜欢她呢?今天我们投缘,幸会啦!但三年、五年后,是否还投缘呢?不知道!尤其在此变化多端的世界里,谁敢担保:十年、廿年后,一定能怎样。所以我一向认为:海枯石烂,只是神话。但当你业障现行时,你就会相信这种神话。所以我虽未刻意修习无常观,但在紧要关头,「无常」的可能性,就自然现行,而不作常想也。

  

  今天能投缘,就彼此尊重、珍惜;那天缘散了,则彼此祝福,而不会增加彼此的负担。所以,我在家时,不结婚;出家后,也不收徒弟。因谁能料到:几年后,这徒弟是否变成你的业障鬼?

  

  而一般人乃很容易落入「常想」的陷阱中。既投缘,就签个约,意图永远在一起。但这约,往往变成此后彼此冲突的焦点。于是便又成「剪不断,理还乱」的僵局。故于投缘时,不作常想,这是有关「爱情、人情」方面的。

  

  第二是对于家园:很多居士,在经济较富裕后,便努力于安家置产。尽可能把它整理得美轮美奂,似乎准备在这过一辈子。可是当住进一段时间后,却觉得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也。于是又三心两意了,但钱已花了一大把;故虽觉得不那么顺遂,但还不得不将就些。或者那一天,职务得南移、北调,这时又不得不舍旧恋新矣!

  

  同样,很多出家众,在弘法事业稍稳固后,就忙着盖庙。这一盖,也是准备做千秋万劫的打算。所谓「千年常住」,其实常住,也只是常把你绑住在那儿尔!像我的话,就从不准备盖寺庙。当然,没能力盖也是实情;但更重要的是,我怕被绑住了。故今天不要说,某人辛苦自己盖;就算有人愿白白送我,我都不敢要哩!所以有人总是形容我「狡兔三窟,住所很多」。然而这不是因无常住,所以才方便到处随缘作客吗?这是对家园、寺院,不作常想。

  

  第三是有关弘法事业:各位稍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隔一段时间,会出来讲课。但讲的时间都不会太久,或三个月,或半年;然后就消失无踪也。所以有人就怂恿我说:法师,你就发愿讲《大智度论》或《华严经》吧!我说:《大智度论》共一百卷哩!你想把我套牢,我才不上当呢!因可能讲不到十卷,我就不耐烦了;或还讲不到十卷,但听众已散光了。

  

  所以我可以答应你,今天的事,甚至明年的事,但我绝不作长时间的承诺─得发心十年、廿年。极可能不到三年、五年,我就厌透了。故我临事抉择,绝不作常想:既不作太长时间的计划,也不作太长时间的承诺。

  

  所谓观无常,既观外界是无常,也观内识是无常。

  

  故于内外变异时,心不伤痛;尤其不将自己套牢。

  

  所以观无常,初观外境的无常,这大家都听多了。其次是观内识的无常,这更重要。因很多时候,虽外界还没变,但我的想法已经变了。就像前述的家园,虽当下颇喜欢;故既买了,也装潢了,但住不了一两年感觉又变了。许多费尽千辛万苦,去挣取的物品、名位;待得手后,却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那么堂皇。所以观内识无常,更能免于被「爱欲」所驱使也。

  

  故观无常者,不是等外界变化了,心痛伤悲了,再来观无常,以自我解嘲。其实等心痛伤悲了,再来观无常,大概都来不及了。故真观无常者,乃是于作抉择的当下,就不做常想。

  

  再说到一些我个人的习惯:在我居住的地方,大概都会买花、种花。但是实告各位,我种的花、买的花,都是一、两百块钱的便宜货。为什么呢?既因为便宜的花,未必不美、未必不香。也因为我「狡兔三窟」的关系,有时候一出去不是三天、五天,而是半个月、几个月。故如果再回来,发现花死掉了;死掉就算了,对不对?一、两百块钱,没关系。反之,若是成千上万块的话,我们就有太多罣碍。所以名贵的花,非但我买不起,就是信众欲供养,我也不敢要,负担太重了。

  

  养花既如此,至于养宠物呢?宠物,根本就不能养。花死掉就算了,宠物死掉了,我们就有杀生的罪嫌。因此,当我作抉择时,常会注意到「我会不会因此被套牢」。事实上,会被套牢十有八九是因为作「常想」的关系。

  

  故所谓「解脱」,不是待已被套牢了,才来求解脱。

  

  而是于临境抉择时,当保留更大的弹性空间。

  

  因此,我曾说:求解脱,不是等被套牢了,再来求解脱;而是当先求不被套牢也!但我们又何以常被套牢呢?乃被自己的常见所套牢尔!想得太富丽堂皇、太罗曼蒂克了。故当临事抉择,不作常想,而为自己保留更大的弹性空间。

  

  所以像我这个人,既没有寺庙、也没有徒众,当然更没有财产、地位,可是却有很多人羡慕我,蛮有福报的。有什么福报呢?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悠游的空间。而这充裕的时间和悠游的空间,岂非是从「无常观」里争取得到的,有趣吧!

  

  因在大乘佛教里,都鼓吹要修福。于是很多人,便操劳卖命地去搞东搞西。事实上,用这种方式修福,修到最后却不是福,而只是将自己套牢、坑死而已!而我某人的修福,就是常作无常观,求不被套牢而已!你觉得何者较高明?何者较相应呢?

  

  修习方便禅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内寂其心已,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受、想、行、识集,此是受、想、行、识灭。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愚痴无闻凡夫,于苦、乐、不苦不乐受,不如实观察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观察故,于受乐者生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从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识集。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多闻圣弟子,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于受乐着灭,着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实观察。」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107

  

  这部经是说我们要方便修习禅思,才能内寂其心;且内寂其心后,才能如实观察、如实思惟、如实抉择。但却未说明:云何方便修习禅思?故今天所讲的重点乃:为何内寂其心后,才能如实观察、如实思惟、如实抉择?

  

  很多人碰到问题时,便努力去钻研。但往往就像钻牛角尖般地,愈钻愈狭隘、愈钻愈出不来。但如能暂时不去管它,或发觉已豁然开朗,牛角尖早不存在了。

  

  其次,也像水一般。以水混浊不清,故我们拼命去搅动它,希望把它搅清;结果只越搅越不清尔;但如我们暂时不去管它,这水反能自然沉淀而澄清也。

  

  所以有很多问题,当我们拼命想它时,反而想不出来,反而越想头越痛。如我们能暂时不去管它─所谓不去管它,就是用禅修的方法,将我们的注意力暂时移开这问题,而专注在方法上。待用一段时间后,…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