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P9

  ..续本文上一页这问题对我们的逼迫性、迷惑性,就暂时消失了。于是再回头看它时,就能了然于心也。

  

  这就是前所谓:牛角尖已不存在了。既牛角尖已不存在,视野当就开阔多了;于是再来观察这问题的来龙去脉,就能很清楚了。同理,既水清了,也才能如实去观察、思惟、抉择也。

  

  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共摩诃拘絺罗,在耆阇崛山。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起,诣舍利弗所,共相问讯,相娱悦已,却坐一面。

  

  时摩诃拘絺罗语舍利弗:「欲有所问,仁者宁有闲暇见答以不?」舍利弗言:「仁者且问,知者当答。」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晡时:申时,下午3-5点。

  

  无间等法:正见.见性.不退转法。

  

  如前已说「无间等法」,就是「证初果」的意思。云何证初果,能相应于无间等呢?因为证初果者,就等于禅宗所谓的「见性」。而性者,即普遍性与永恒性。普遍性,乃谓在空间上是没有间隔的。永恒性,则指在时间上也是没有间隔的。故见性已,即证「无间等法」也。

  

  反之,若「着相」者,以相既无普遍性,也无永恒性,故乃间等法尔!于是乎,既证「无间等法」者,即得不退转也。云何即得不退转呢?既是「无间等法」,还有余处可退吗?

  

  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无间等法,欲求无间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若比丘于此五受阴精勤思惟,得须陀洹果证。」又问舍利弗:「得须陀洹果证已,欲得斯陀含果证者;当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亦当精勤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应处故。得斯陀含果证已,欲得阿那含果证者;得阿那含果证已,欲得阿罗汉果证者(亦然)。」

  

  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得阿罗汉果证已,复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阿罗汉亦复思惟:此五受阴法,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为得未得故,证未证故,见法乐住故。」时二正士各闻所说,欢喜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48 ~ p.49

  

  云何从初果到四果,都是精勤思惟: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

  

  初果破我见。二果薄我爱。三果断我爱。四果除我慢。

  

  摩诃拘絺罗继续问:云何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舍利弗乃都回答:精勤思惟,五受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证初果最重要的就是要能降伏我见。其次,云何证二果?使贪瞋较淡薄也。贪瞋事实上,是紧随着我见而有的。因于我见,才有我爱;既有我爱,便成贪瞋。故既断我见者,贪瞋便随之淡薄也。

  

  到三果,贪瞋不只淡薄,而是断尽了;故断尽贪瞋者,就称为证三果。到四果,才能全断我慢。所以,从初果到四果,关键都在除我见、我爱、我慢,只是粗细不同尔!因此修证的精要,乃在观察五受阴无我,而断除我见、我爱、我慢,就能从初果直证到四果。

  

  所以修学佛法,其实不必修学太多法门。真正的法门是可以一路通到底的,就像只观察五受阴无常、无我,就能从初果证到四果。

  

  下面节录的经文,有讲到:云何证得须陀洹果?

  

  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

  

  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96

  

  戒取:修无益于解脱的外道法。

  

  疑:疑修这法,能不能解脱?

  

  疑自己修行,能不能解脱?

  

  这里乃讲到证初果,最重要的就是要「断三结」。第一结是身见,或说是我见。这乃谓:众生因有我见,故执取身见。或因执取身见,而固着我见。身见较粗,我见较细;这是第一种结。

  

  第二结称为戒取。何谓戒取?修无益于解脱的外道法,乃称为戒取。以一个人如证得初果,对于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非法?那些法门与正法相应?那些法门不与正法相应?都应该有十足的判断能力,故绝不会去修与解脱不相应的外道法。

  

  第三结是疑。疑什么呢?既疑修这法门,能不能解脱?也疑自己的根器,能不能解脱?

  

  但如能觉悟到:因我见,而产生我爱、我慢;因我爱、我慢,才成为贪、瞋、慢、疑等一切烦恼的根源。于是从破除我见,而去断除我爱、我慢,以至于证得解脱道。这道理和程序,既如此明确,于是对什么修行方法是有助于解脱道?什么方法是不相干的?应该是很肯定的。故不当有「修这法门,能不能得解脱?」的疑惑。

  

  同时也会很确定,我只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便绝对可以证得解脱道。因为这个路,只会有前进,而不会有后退。故也不当有「我修这法门,能不能得解脱?」的疑惑。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要证得初果,其实并不难。但是放眼看整个佛教的修行法门,有很多人今天修这法门,觉得很相应。明天修那法门,也觉得相应。然虽相应,却不能证得果位。

  

  于是,我要反问你:你的相应,是相应于习气?还是相应于解脱道呢?如谓:乃相应于解脱道。那你又是用什么判断,以确认它是相应于解脱道呢?唯用「断三结」来判断尔!

  

  所以,离却正见,而论修行,便是盲修瞎练;离却正见,而教人修行,便是以盲导盲。

  

  五种种子生长增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必)有地、水界,彼种子才生长增广。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攀缘识住。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受、想、行界(亦如是)。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着,无所取、无所着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p.146 ~ p.147

  

  种子须地界.水界,才能生长增广。

  

  种子乃喻命根。地界为无明,水界为爱欲。

  

  命根依无明.爱欲而得生长增广。

  

  这经文的翻译,看起来并不是很清楚。然重点乃:如现世间所看到的,种子必须种在地上,且必须有水分,才能发芽、成长茁壮。故种子必依地界跟水界,才能生长增广。

  

  这种子是比喻众生的命根,地界比喻无明,而水界则比喻爱欲也。故众生的命根,乃必依附无明跟爱欲,才能生长、延续。为什么以地界来比喻无明呢?因众生的无明,就像地界般地坚固、结实。至于以水比喻爱欲者,已于前述。

  

  无明为识蕴─众生皆以无明我见而取识。

  

  爱欲为色.受.想.行─从身见.我爱.我慢中,而增长我见。

  

  故「识」者,即指命根也。识因无明、爱欲而得生长增广。生长增广后,又执「色、受、想、行」为我,而增长爱欲。故无明与爱欲,乃相辅相成;最后乃让「识」继续轮回也。种子若离地、水两界,则不能发芽.生长.增广。所以,众生如能断除无明.爱欲,则能不受后有也。

  

  或问:识若不受后有,则到那里去呢?

  

  答云:如有可去,云何为不受后有呢?像火一般,如不断地加木材,火当然就继续烧下去了。如不再给它加木材,则薪尽,火就熄了。云何能问「火到那里去了呢?」万物既因缘和合而有,则因缘散了,它也就消失不见,而非到那里去了。

  

  或问:无明跟爱欲是绝然两分?还是爱欲乃属于无明的一支?

  

  答云:其实是互相影响的,既为有无明,所以有爱欲。反之,如爱欲很强,也会增长无明。所以爱欲跟无明,其实只是粗细不同。虽以我见为根本,但我爱较粗,我慢则较细微也。所以从断我见,即可慢慢断除我爱与我慢。

  

  世人颠倒,依于二边

  

  如是我闻: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时长老阐陀,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教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