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P10

  ..续本文上一页

  

  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前已谓:无常.苦.空.无我是遮诠,而非表诠。

  

  故虽无常,而非断灭。虽无我,而非莫须有。

  

  如水虽流逝不已,而不间断。

  

  故虽无我,还有见闻觉知的作用,还有生死轮回的现象。

  

  虽从开讲以来,就一直强调: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各位都已耳熟能详了。但如再问:既一切法无我,那这听法者是谁?修行者是谁?既一切无我,怎还会有这些无明业障呢?

  

  这问题的症结,乃为一般人的观念很容易落于两边。要嘛!从本来实有的观点去看生命的存在。否则,就容易落入断灭、莫须有的另一边。所以我在〈绪言〉时,就开宗明义地表示:在原始佛教中,所用的语言多是遮诠,而非表诠。故虽否定常,而说无常,却非断灭。否定主宰的我,而说无我,却非无五蕴的存在与变化也。

  

  故生命就像水一般,虽不断变化,但也前后相接、不断地流下去。故虽无我,还是有见闻觉知的作用、有思惟抉择的作用、有生死轮回的现象。而不会因无常、无我,就完全灭绝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变化。

  

  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奈城乞食。食已还,摄举卧具,持衣钵,诣拘睒弥国。渐渐游行,到拘睒弥国。摄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时阐陀语尊者阿难言:「善哉!尊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阇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

  

  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我今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54 ~ p.56

  

  前已再三强调:云何正观无常、无我?从「众缘所生法」去观无常、无我,才是最直接了当、最究竟了义的。所以今天得再多花一点时间,详述「众缘所生法」的理则:

  

  众缘所生法:譬如对映函数。若其中任一因素有所变异,则其结果便自不同也。

  

  众缘所生法,如用现代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即是一种「对映函数」也。因为A、B、C等因素,所以产生X、Y、Z之结果。于是若其中任一因素,或A变了,或BC变了;则X、Y、Z的结果,也就跟着变了。且因素变得越多,结果的差异也就愈大。以下举例说明:

  

  水的沸点,并非100oc;因气压不同,沸点即不同也。甚至溶解物的多少,也会影响沸点的高低。

  

  比如一般人都说:水的沸点是100oc。其实这话,严格来论是不精确的。因沸点100oc者,乃是指在「标准大气压」而言。故如气压降低了,沸点也会降低。所以有登山经验者都知道,如在三、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若煮饭便不容易熟。因为可能在水温80-90oc时,水就已沸腾了;而以80-90oc的水来煮饭,便不容易熟也。故除非用高压锅,把压力增大;才能将沸点提升到100oc以上。所以,压力的大小跟沸点的高低,乃成「对映函数」也。

  

  甚至所见的水,事实上也不可能是「纯水」,因多少都会有些溶解物。故溶解物的差异?溶解物的多少?也会影响到沸点的高低。比如若水中溶有盐份,则沸点必超过100oc;且盐份愈多,沸点即愈高。

  

  所以「水之沸点」者,即是众缘所生法,会因气压的不同、会因溶解物的差异,而使沸点升高或降低也。

  

  种子发芽的比喻─由种子.温度.湿度.阳光.肥料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种子的发芽.成长等。

  

  其次,就「众缘所生法」而言,一般最常用的比喻,即种子发芽也。以种子发芽,乃受温度、湿度、阳光.肥料等诸多因素所影响。既共同决定种子会不会发芽?也共同决定芽会发成什么样子?

  

  无常:为诸多因素经常会有变化,故所呈现的现象,必将时时不同。

  

  虽时时不同,但还会有相续变化的轨迹。故也非间断、非断灭。

  

  所以众缘所生法,云何必无常呢?因为这些影响的因素,乃不免有变化,或质的出入,或量的增减。所以它所对映出来的果,也会时时不同,处处有异。

  

  然虽时时不同,处处有异,但还是有「连续的轨迹」。这用数学来讲,不管是折线或曲线,但总是连续的线。而不可能忽上、忽下,甚至前后脱开了。这在《中观》,乃称为「不常不断」也。

  

  无我:既由诸多因素,共同决定;则非由单一或少数因素来主宰。

  

  但诸多因素间,其影响力也不尽相同;有亲.有疏.有主.有从。

  

  所以众缘所生法,云何必无我呢?既由诸多因素,共同决定;所以就不能由单一因素或少数因素来主宰,这称为无我。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

  

  然虽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但有些因素的影响力,就比较大,有些比较小。譬如种子发芽,则种子因素的影响力,就比较重。至于阳光、水分等因素,则是辅助的尔!

  

  故俗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是就一般的缘起而略说;在特殊的缘中,即非如此。否则又那来改善品种呢?

  

  所以大致而言,乃可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在一般缘里,种子乃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如碰上更殊胜的缘,则种瓜未必得瓜,种豆未必得豆。比如碰上水火之灾,则成「焦芽败种」矣!或如科技上的基因改造,则也种瓜未必得瓜,种豆未必得豆。这是在特殊的缘中,即会有突变的现象。所以影响力的大小,也是碰到比较后方成大小;而非先定大小,而有主从也。这即是「无自性」也。

  

  简单讲,众缘所生法者,即是个对映函数。故当所组合的因素起变化时,它对映的结果也就不同了。因此,从内到外皆无能孤立、能自主、能不变的实体存在。以这样去理解无常、无我,就不会落入常见或断见,不会落入一见或异见。故必正观缘起,才能契入中道。

  

  七处善,三种观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云何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亦)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

  

  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云何行灭如实知?触灭是行灭。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