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複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叁,亦如是說。闡陀複言:「是中誰複有力,堪能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複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觐世尊,佛所贊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前已謂:無常.苦.空.無我是遮诠,而非表诠。
故雖無常,而非斷滅。雖無我,而非莫須有。
如水雖流逝不已,而不間斷。
故雖無我,還有見聞覺知的作用,還有生死輪回的現象。
雖從開講以來,就一直強調: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各位都已耳熟能詳了。但如再問:既一切法無我,那這聽法者是誰?修行者是誰?既一切無我,怎還會有這些無明業障呢?
這問題的症結,乃爲一般人的觀念很容易落于兩邊。要嘛!從本來實有的觀點去看生命的存在。否則,就容易落入斷滅、莫須有的另一邊。所以我在〈緒言〉時,就開宗明義地表示:在原始佛教中,所用的語言多是遮诠,而非表诠。故雖否定常,而說無常,卻非斷滅。否定主宰的我,而說無我,卻非無五蘊的存在與變化也。
故生命就像水一般,雖不斷變化,但也前後相接、不斷地流下去。故雖無我,還是有見聞覺知的作用、有思惟抉擇的作用、有生死輪回的現象。而不會因無常、無我,就完全滅絕這些現象的存在與變化。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舉臥具,持衣缽,詣拘睒彌國。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攝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阇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于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僞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踴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我今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複轉還;不複見我,唯見正法。」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54 ~ p.56
前已再叁強調:雲何正觀無常、無我?從「衆緣所生法」去觀無常、無我,才是最直接了當、最究竟了義的。所以今天得再多花一點時間,詳述「衆緣所生法」的理則:
衆緣所生法:譬如對映函數。若其中任一因素有所變異,則其結果便自不同也。
衆緣所生法,如用現代的數學語言來描述,即是一種「對映函數」也。因爲A、B、C等因素,所以産生X、Y、Z之結果。于是若其中任一因素,或A變了,或BC變了;則X、Y、Z的結果,也就跟著變了。且因素變得越多,結果的差異也就愈大。以下舉例說明:
水的沸點,並非100oc;因氣壓不同,沸點即不同也。甚至溶解物的多少,也會影響沸點的高低。
比如一般人都說:水的沸點是100oc。其實這話,嚴格來論是不精確的。因沸點100oc者,乃是指在「標准大氣壓」而言。故如氣壓降低了,沸點也會降低。所以有登山經驗者都知道,如在叁、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若煮飯便不容易熟。因爲可能在水溫80-90oc時,水就已沸騰了;而以80-90oc的水來煮飯,便不容易熟也。故除非用高壓鍋,把壓力增大;才能將沸點提升到100oc以上。所以,壓力的大小跟沸點的高低,乃成「對映函數」也。
甚至所見的水,事實上也不可能是「純水」,因多少都會有些溶解物。故溶解物的差異?溶解物的多少?也會影響到沸點的高低。比如若水中溶有鹽份,則沸點必超過100oc;且鹽份愈多,沸點即愈高。
所以「水之沸點」者,即是衆緣所生法,會因氣壓的不同、會因溶解物的差異,而使沸點升高或降低也。
種子發芽的比喻─由種子.溫度.濕度.陽光.肥料等諸多因素,共同決定種子的發芽.成長等。
其次,就「衆緣所生法」而言,一般最常用的比喻,即種子發芽也。以種子發芽,乃受溫度、濕度、陽光.肥料等諸多因素所影響。既共同決定種子會不會發芽?也共同決定芽會發成什麼樣子?
無常:爲諸多因素經常會有變化,故所呈現的現象,必將時時不同。
雖時時不同,但還會有相續變化的軌迹。故也非間斷、非斷滅。
所以衆緣所生法,雲何必無常呢?因爲這些影響的因素,乃不免有變化,或質的出入,或量的增減。所以它所對映出來的果,也會時時不同,處處有異。
然雖時時不同,處處有異,但還是有「連續的軌迹」。這用數學來講,不管是折線或曲線,但總是連續的線。而不可能忽上、忽下,甚至前後脫開了。這在《中觀》,乃稱爲「不常不斷」也。
無我:既由諸多因素,共同決定;則非由單一或少數因素來主宰。
但諸多因素間,其影響力也不盡相同;有親.有疏.有主.有從。
所以衆緣所生法,雲何必無我呢?既由諸多因素,共同決定;所以就不能由單一因素或少數因素來主宰,這稱爲無我。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
然雖由很多因素共同決定,但有些因素的影響力,就比較大,有些比較小。譬如種子發芽,則種子因素的影響力,就比較重。至于陽光、水分等因素,則是輔助的爾!
故俗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是就一般的緣起而略說;在特殊的緣中,即非如此。否則又那來改善品種呢?
所以大致而言,乃可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爲在一般緣裏,種子乃有較大的影響力。但如碰上更殊勝的緣,則種瓜未必得瓜,種豆未必得豆。比如碰上水火之災,則成「焦芽敗種」矣!或如科技上的基因改造,則也種瓜未必得瓜,種豆未必得豆。這是在特殊的緣中,即會有突變的現象。所以影響力的大小,也是碰到比較後方成大小;而非先定大小,而有主從也。這即是「無自性」也。
簡單講,衆緣所生法者,即是個對映函數。故當所組合的因素起變化時,它對映的結果也就不同了。因此,從內到外皆無能孤立、能自主、能不變的實體存在。以這樣去理解無常、無我,就不會落入常見或斷見,不會落入一見或異見。故必正觀緣起,才能契入中道。
七處善,叁種觀義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叁種觀義,盡于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雲何七處善?比丘!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迹,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亦)如實知。
雲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爲色。雲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雲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雲何色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雲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雲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雲何色離如實知?謂于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
雲何受如實知?謂六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雲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雲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雲何受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雲何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雲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雲何受離如實知?若于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雲何想如實知?謂六想,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爲想。雲何想集如實知?觸集是想集。雲何想滅如實知?觸滅是想滅。雲何想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雲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雲何想患如實知?若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雲何想離如實知?若于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
雲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爲行。雲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雲何行滅如實知?觸滅是行滅。雲何行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雲何行味如實知?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雲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雲何行離如實知?若于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
雲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