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伏雞,生子衆多,不能隨時蔭卵,消息冷暖,長養子(者)。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隱出殼,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卵,冷暖得所,正複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殼。
這是比喻修行人,只要照著知見、方法,老實去修行,最後就能成就解脫道。就像母雞孵卵一般,若母雞能專精地去孵卵;則時間到了,小雞自然能破殼而出。我想文字上,應不難了解。
譬如伏雞,隨時蔭卵─用以比喻參禅法門。
此卵─即比喻所參之疑情或話頭。
隨時蔭卵者─比喻常提起,常照顧話頭。
其次,這孵卵的比喻,我也經常拿來類比參禅法門。首先講,這卵乃代表疑情。卵外面有殼,則是類比衆生的無明。無明的殼,把雞子關在裏面。就像參禅的人,因有無明業障;所以雖有疑情,而不能突破。至于母雞專精地去孵卵,乃比喻我們要經常地去提起疑情、去照顧話頭。
時候未到,不能破殼令出者─乃比喻只能提起,而不能思惟;也不能將心待悟。
第叁如母雞也不能性急。如時間未到,它就急著去啄殼;則殼破了,雞子也完蛋了!同樣,在參禅法門中,我們只能去提疑情、去照顧話頭。而不能用思惟的方法、用暗示的方法,而冀望早日開悟。
最後,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殼者,就是指時候到了,因緣具足了,自然就能見性開悟也。
譬如巧師、巧師弟子,手持斧柯,捉之不已,漸漸微盡,手指處現,然彼不覺斧柯微盡而盡處現。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然彼比丘知有漏盡。所以者何?以修習故。
如同「巧師、巧師弟子,手持斧柯」這巧師,當是指木匠也。木匠經常手持斧柄,日夜工作。于是斧柄,就于不知不覺中漸磨損了。磨損到最後,就握不住了。同理,只要照著知見、方法,老實去修行;最後就能內銷無明業障,而成就解脫道了。
譬如大舶,在于海邊,經夏六月,風飄、日暴,藤綴漸斷。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58 ~ p.59
雖禅宗偏倡于頓悟,但修行者的進步,更多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因此,若以覺受論功夫,若以頓悟爲著眼,反會讓我們不安于道也。
手援草木,草木複斷,還隨水漂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河水,從山澗出;彼水深駛,其流激注,多所漂沒。其河兩岸,生雜草木,大水所偃,順靡水邊。衆人涉渡,多爲水所漂,隨流沒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複斷,還隨水漂。
如是比丘!若凡愚衆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于色,言色是我,彼色隨斷。如是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于識,言識是我,識複隨斷。
若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于色。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樂著識。
不樂著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73
如《八大人覺經》所雲: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于世間中,有什麼可依怙的呢?
健康不可靠,財利不可靠,名位不可靠,鬼神不可靠!
這是講世間中,沒有一樣是可靠的。像《八大人覺經》所雲「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故健康不可靠,有的人本來很健康,卻不知爲什麼就突然病倒了。財産不可靠,本來家赀萬貫,卻突然被沒收了。同理名位不可靠、鬼神不可靠。但衆生還是希望,能找到一座鞏固的靠山。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叁寶最吉祥。」
何以叁寶最吉祥?非謂佛福慧雙全。
而是爲「衆生本來無我」,以無我故,即不複求依怙也。
在印順導師所著的《成佛之道》中,有一句偈頌:「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叁寶最吉祥。」衆生于苦海無邊的世間中,欲求歸依,欲得可靠處;當以歸依叁寶最可靠。
若問:雲何叁寶最可靠?如是信行人,或將答曰:因爲佛菩薩是最具智慧者,也是最慈悲和福德最圓滿者;故叁寶最可靠。但這仍非其最可靠處。
如是法行人,則應答曰:因爲叁寶開示我們,衆生本來就是無我的。于是既無我,還何用靠嗎?這不用靠,反才是最可靠的。所以,有心求靠;則一切都不可靠。必無心求靠,才是最可靠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滿。複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諸比丘!于意雲何?彼士夫水渧爲多,池水爲多?」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萬倍不可爲比。」「如是諸比丘!見谛者所斷衆苦,如彼池水,于未來世永不複生。」
──《雜阿含經論會編》p.198
「見谛者所斷衆苦」,如彼池水已缺漏。故必漏光,而後止也。
截多羅樹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斷色欲貪,欲貪斷已則色斷,色斷已得斷知,得斷知已則根本斷,如截多羅樹頭,未來不複更生。如是受、想、行、識欲貪斷,乃至未來世不複更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125
斷樹,當從根斷起。否則,春風吹又生。
雲何爲樹頭─根本我見。
我見既除,我愛.我慢隨之萎矣!
在文學中,也經常以樹來比喻我們的生命:樹從種子發芽後,慢慢成長、茁壯了,乃代表我們的生命,從初生、少年、青年,而入壯年期。最後這棵樹又慢慢蕭條、枯萎,乃代表生命又老死矣!這是世間法,以樹來比喻我們生命的曆程。
但在佛法中,且有更深刻的象征:因樹,乃都是從根本,而長出枝葉花果的。故類比于衆生也都是從「根本我見」,而繁衍出身口意叁業,而繁衍出貪瞋慢疑等一切煩惱。是以貪瞋慢疑及生死輪回,乃只是枝末,而非根本。至于根本者,唯我見爾!
既斷樹,當從根斷起。故如我們想斷除煩惱,想了脫生死;而只是在人情世故上作一些調整的話,則是沒什麼大用的。這就像一棵樹,如只是東邊砍斷一枝幹,西邊拈除一棵芽,則即使一時萎縮,但過不久,春風又吹,還將更茂盛哩!
既斷樹,要從根斷起。則要消除煩惱、要了脫生死,必從樹頭─根本我見斷起。以根本我見既斷,則我愛、我慢、貪瞋疑等,隨之萎矣!這隨之萎矣,乃謂:如能斷除我見,則七番生死定能證得解脫。
「如截多羅樹頭」這也是何以禅法上,較重視去參破根本疑情,而非去守戒修定,而非窮耗于繁文缛節的緣故。
生活起居
于原始佛典中,見其樸直.純真的道風。
然而有些已是後人彙編的。
這是研習《原始佛典》的另一個主題。乃爲把佛陀當時說法教化的一些生動畫面,直接錄影下來。因爲在這些生動的畫面中,我們更可以對照出原始佛教非常簡單、樸素的道風。但是在某些文字間,其實已有「是由後人彙編」的嫌疑也。
低舍比丘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比丘名曰低舍,與衆多比丘集于食堂,語諸比丘言:「諸尊!我不分別于法,不樂修梵行,多樂睡眠,疑惑于法。」爾時衆中有一比丘,往詣佛所,禮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低舍比丘于食堂,作如是唱言:我不能分別于法,不樂修梵行,多樂睡眠,疑惑于法。」
佛告比丘:「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不守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心不覺悟,懈怠懶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于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是處。若當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離于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處。」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語低舍比丘言:大師呼汝。」比丘白佛:「唯然,受教。」前禮佛足,詣低舍所,而作是言:「長老低舍!世尊呼汝。」低舍聞命,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爾時世尊語低舍比丘言:「汝于食堂,作是唱言:諸長老!我不能分別于法,不樂梵行,多樂睡眠,疑惑于法耶?」低舍白佛:「實爾,世尊!」佛問低舍:「我今問汝,隨汝意答。于意雲何?若于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色若變、若異,當起憂悲惱苦否耶?」低舍白佛:「如是,世尊!」佛告低舍:「善哉!低舍!于受、想、行、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識若變、若異,于汝意雲何?當起憂悲惱苦否耶?」低舍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低舍:「于意雲何?若于色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彼色若變、若異時,當生憂悲惱苦耶?」低舍白佛:「不也,世尊!」「于受、想、行、識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彼識若變、若異,當生憂悲惱苦耶?」低舍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低舍:「善哉!低舍!今當說譬…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