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P12

  ..续本文上一页受、想、行、识(者亦然)。于色、受、想、行、识得解脱,我说彼等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70 ~ p.71

  

  「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这似为唯识思想的起源处。

  

  以自我为中心者,心恼故众生恼。

  

  以法为中心者,心净故众生净。

  

  「嗟兰那」这种鸟,我们在台湾既没看过,也没听过。大概是这种鸟会随着它的想法、它的情绪,而改变外形或颜色。同样,众生的心改变时,他的感受、他的遭遇,也就跟着变了。「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这有点像唯识思想的起源。

  

  「心恼故众生恼」既以自我中心为思考方式,则不离于贪瞋慢疑等烦恼也。「心净故众生净」反之,若以法为中心,则能放下、涵容而无所罣碍也。故这里的「众生」,不只是指「有情众生」而已!因「众生」者,乃指众缘所生法也。于是既包括众缘所生法,那就一切在内了。

  

  因此,一个人心若清净;则他周边的缘也就跟着清净了,他居处的世界也就跟着清净了。因此,从心净到众生净,从众生净到国土净,有着次第的因果关系。

  

  观色如聚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阿毗陀处恒河侧。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如是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无坚实故。

  

  恒河大水暴起,乃比喻法界众因缘于无常性中不断地流转幻化。

  

  随流聚沫,乃于因缘和合中所乍现的现象。是现象而非实体。

  

  「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想大家都看过河水暴涨、漩流聚沫的景观,尤其在台风天里。故流水者,乃比喻众因缘于无常中,不断地变化流转。狭义的流水,是指我们生命的流转;而广义的流水,则指法界诸相不断在变化流转也。河水于流转间,会在某些地方形成泡沫;但它成形的时间并不长,过一段时间后,便又散灭了。

  

  「观色如聚沫」故乃以聚沫,来比喻我们的生命,以及所见世间诸相,皆是无常幻化也。是现象而非实体:如是实体,应该是坚固而永恒的。至于现象,则幻起幻灭,不可执取也!这是观色如聚沫。

  

  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无坚实故。

  

  从触生受。以触时甚短故,如水泡一起一灭,即了无踪迹。

  

  食物入喉后,即无滋味已!

  

  「受如水上泡」受者,从触生受。于六根接触六尘时,于触的当下,就产生受也。所以,触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因此这受,不管是觉受的刺激或情绪的起落,都像水泡一般,暂起即灭,而了无踪迹矣!

  

  所以不管食物,多好吃,多爱吃。然所谓好吃,也只是当食物还在舌头时,才有的感觉。如咽下后经食道到肚子里,那好吃的感觉,就难以回味矣!所以好吃的感觉,岂非像水泡一般虚幻呢?

  

  且受者,不只当触才有受;且触久的话,感觉也会迟钝的。比如我们刚进一个房间里,因里面有花香,所以一进去就觉得花香扑鼻。但进去十分钟、半小时后,就没有感觉了。所以,如以追求觉受而来享乐,这享乐其实是非常不划算的。因为既来之不易,又短暂非常。

  

  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想,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无坚实故。

  

  何以谓「妄想」?既受已虚妄;故从受生想者,云何不虚妄?

  

  凡夫从自我中心所生的种种分别执着,无不是妄想。

  

  「日盛中时,野马流动」乃是谓:天气如果很热,我们就会看到很多东西在晃动。为什么会晃动呢?因为天气热时,会产生不同的气流;于是我们就会觉得有很多东西都在晃动。故「野马流动」者,其实根本没有野马,只是晃动的幻觉尔!

  

  所以,何谓「妄想」呢?1.因受生想,受既已是虚妄;从受所生想,当然也是虚妄的。2.妄者,有我也。从自我中心而产生的思惟计度,便皆是妄想矣!

  

  故「日盛中时」乃喻众生的我执坚固、夸张。而「野马流动」者,即指妄想纷飞也。反之,如已去我执;则即使见到、听到,也没那么多好想的。

  

  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树,佣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峰,叶叶次剥,都无坚实。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诸行无坚实故。

  

  所谓抉择,乃是顺缘而适应。其中并无「内在不变的主宰者」。

  

  其次讲「行如芭蕉」,行是指意志的抉择作用。虽很多人,都自以为有抉择的权利、有抉择的能力。然如前述,所谓「抉择」不是我在抉择,而是缘在抉择。故就像芭蕉,外表似坚实,但若一层层将之剥下;则剥到最后,却一无所有矣─内无坚固之实心也。同理,如去分析我为什么会这么抉择呢?分析再分析,也不过是种种的缘尔─其中并无「内在不变的主宰者」也。

  

  甚至「行如芭蕉」,也可比喻我们修行的过程,就像剥芭蕉一般。最初这芭蕉很坚实、很臃肿,就像众生的我执,既顽固又夸张。而修行者,乃把芭蕉越剥越小,到最后芭蕉完全剥尽了─即我执、我慢全断尽而能证得解脱道也。

  

  在西洋歌剧中,乃以「剥洋葱」为喻,而有异曲同工之妙。

  

  诸比丘!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

  

  识者,从幻所生。一切现象,乃内心的投影。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

  

  最后讲「诸识法如幻」,一切现象其实都是内心的投影。故如一个人是悲观的,则他所看到的世界,也都是悲惨凄凉的。反之是乐观的,即看到生机蓬勃也。故当一个人观念改变时,他所见到的世界就跟着改变了。

  

  在佛教里,相传有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苏东坡自从写了「八风吹不动」的诗句,而被佛印禅师「一屁打过江」后,便耿耿于怀,处心积虑地想扳回面子。

  

  有一天,他突然问佛印禅师:「依你所看,我像什么?」佛印禅师笑着说:「你像佛、像菩萨哩!」东坡暗喜。于是佛印禅师也反问:「依你看,我像什么呢?」东坡大声曰:「依我看,你却像堆大便哩!」佛印禅师便止而不语。

  

  于是,东坡大乐,以为这次已扳回面子了。回去后,急着告诉苏小妹。不料苏小妹却抿着嘴说:「我看,你这次又亏了!」东坡急着问:「为什么?」

  

  小妹答曰:「因佛印禅师本就菩萨心肠,所以看人也都是菩萨也。而你满肚子大便,所以看人也不免成大便哩!」言下,东坡又黯然失色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惟,正念善观察,

  

  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于此苦阴身,大智分别说: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寿暖及诸识,离此余身分,

  

  永弃丘冢间,如木无识想。此身常如是,幻伪诱愚夫,

  

  如杀如毒刺,无有坚固者,比丘勤修习,观察此阴身,

  

  昼夜常专精,正智系念住,有为行长息,永得清凉处。」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65 ~ p.67

  

  「离于三法者,身为成弃物」这是说:身体若离「暖、识、寿」三者,便成为尸体,而将被丢弃于坟冢间。

  

  譬如祇桓林中树木,有人斫伐枝条,担持而去。汝等亦不忧戚,所以者何?以彼树木非我、非我所。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上)p.75

  

  譬如伏鸡,随时荫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国杂色牧牛聚落。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