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
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卵,消息冷暖,长养子(者)。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壳,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卵,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壳。
这是比喻修行人,只要照着知见、方法,老实去修行,最后就能成就解脱道。就像母鸡孵卵一般,若母鸡能专精地去孵卵;则时间到了,小鸡自然能破壳而出。我想文字上,应不难了解。
譬如伏鸡,随时荫卵─用以比喻参禅法门。
此卵─即比喻所参之疑情或话头。
随时荫卵者─比喻常提起,常照顾话头。
其次,这孵卵的比喻,我也经常拿来类比参禅法门。首先讲,这卵乃代表疑情。卵外面有壳,则是类比众生的无明。无明的壳,把鸡子关在里面。就像参禅的人,因有无明业障;所以虽有疑情,而不能突破。至于母鸡专精地去孵卵,乃比喻我们要经常地去提起疑情、去照顾话头。
时候未到,不能破壳令出者─乃比喻只能提起,而不能思惟;也不能将心待悟。
第三如母鸡也不能性急。如时间未到,它就急着去啄壳;则壳破了,鸡子也完蛋了!同样,在参禅法门中,我们只能去提疑情、去照顾话头。而不能用思惟的方法、用暗示的方法,而冀望早日开悟。
最后,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壳者,就是指时候到了,因缘具足了,自然就能见性开悟也。
譬如巧师、巧师弟子,手持斧柯,捉之不已,渐渐微尽,手指处现,然彼不觉斧柯微尽而尽处现。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不自知见今日尔所漏尽,明日尔所漏尽,然彼比丘知有漏尽。所以者何?以修习故。
如同「巧师、巧师弟子,手持斧柯」这巧师,当是指木匠也。木匠经常手持斧柄,日夜工作。于是斧柄,就于不知不觉中渐磨损了。磨损到最后,就握不住了。同理,只要照着知见、方法,老实去修行;最后就能内销无明业障,而成就解脱道了。
譬如大舶,在于海边,经夏六月,风飘、日暴,藤缀渐断。如是比丘精勤修习,随顺成就,一切结、缚、使、烦恼、缠,渐得解脱。」说是法时,六十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58 ~ p.59
虽禅宗偏倡于顿悟,但修行者的进步,更多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因此,若以觉受论功夫,若以顿悟为着眼,反会让我们不安于道也。
手援草木,草木复断,还随水漂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河水,从山涧出;彼水深驶,其流激注,多所漂没。其河两岸,生杂草木,大水所偃,顺靡水边。众人涉渡,多为水所漂,随流没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复断,还随水漂。
如是比丘!若凡愚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色,言色是我,彼色随断。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不如实知故,乐着于识,言识是我,识复随断。
若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于色。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故,不乐着识。
不乐着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73
如《八大人觉经》所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于世间中,有什么可依怙的呢?
健康不可靠,财利不可靠,名位不可靠,鬼神不可靠!
这是讲世间中,没有一样是可靠的。像《八大人觉经》所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故健康不可靠,有的人本来很健康,却不知为什么就突然病倒了。财产不可靠,本来家赀万贯,却突然被没收了。同理名位不可靠、鬼神不可靠。但众生还是希望,能找到一座巩固的靠山。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何以三宝最吉祥?非谓佛福慧双全。
而是为「众生本来无我」,以无我故,即不复求依怙也。
在印顺导师所着的《成佛之道》中,有一句偈颂:「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众生于苦海无边的世间中,欲求归依,欲得可靠处;当以归依三宝最可靠。
若问:云何三宝最可靠?如是信行人,或将答曰:因为佛菩萨是最具智慧者,也是最慈悲和福德最圆满者;故三宝最可靠。但这仍非其最可靠处。
如是法行人,则应答曰:因为三宝开示我们,众生本来就是无我的。于是既无我,还何用靠吗?这不用靠,反才是最可靠的。所以,有心求靠;则一切都不可靠。必无心求靠,才是最可靠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满。复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诸比丘!于意云何?彼士夫水渧为多,池水为多?」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万倍不可为比。」「如是诸比丘!见谛者所断众苦,如彼池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
──《杂阿含经论会编》p.198
「见谛者所断众苦」,如彼池水已缺漏。故必漏光,而后止也。
截多罗树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断色欲贪,欲贪断已则色断,色断已得断知,得断知已则根本断,如截多罗树头,未来不复更生。如是受、想、行、识欲贪断,乃至未来世不复更生。」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p.125
断树,当从根断起。否则,春风吹又生。
云何为树头─根本我见。
我见既除,我爱.我慢随之萎矣!
在文学中,也经常以树来比喻我们的生命:树从种子发芽后,慢慢成长、茁壮了,乃代表我们的生命,从初生、少年、青年,而入壮年期。最后这棵树又慢慢萧条、枯萎,乃代表生命又老死矣!这是世间法,以树来比喻我们生命的历程。
但在佛法中,且有更深刻的象征:因树,乃都是从根本,而长出枝叶花果的。故类比于众生也都是从「根本我见」,而繁衍出身口意三业,而繁衍出贪瞋慢疑等一切烦恼。是以贪瞋慢疑及生死轮回,乃只是枝末,而非根本。至于根本者,唯我见尔!
既断树,当从根断起。故如我们想断除烦恼,想了脱生死;而只是在人情世故上作一些调整的话,则是没什么大用的。这就像一棵树,如只是东边砍断一枝干,西边拈除一棵芽,则即使一时萎缩,但过不久,春风又吹,还将更茂盛哩!
既断树,要从根断起。则要消除烦恼、要了脱生死,必从树头─根本我见断起。以根本我见既断,则我爱、我慢、贪瞋疑等,随之萎矣!这随之萎矣,乃谓:如能断除我见,则七番生死定能证得解脱。
「如截多罗树头」这也是何以禅法上,较重视去参破根本疑情,而非去守戒修定,而非穷耗于繁文缛节的缘故。
生活起居
于原始佛典中,见其朴直.纯真的道风。
然而有些已是后人汇编的。
这是研习《原始佛典》的另一个主题。乃为把佛陀当时说法教化的一些生动画面,直接录影下来。因为在这些生动的画面中,我们更可以对照出原始佛教非常简单、朴素的道风。但是在某些文字间,其实已有「是由后人汇编」的嫌疑也。
低舍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比丘名曰低舍,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语诸比丘言:「诸尊!我不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尔时众中有一比丘,往诣佛所,礼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低舍比丘于食堂,作如是唱言:我不能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
佛告比丘:「是低舍比丘是愚痴人,不守根门,饮食不知量,初夜、后夜心不觉悟,懈怠懒惰,不勤精进,不善观察思惟善法。彼于正法中,离诸疑惑,无有是处。若当比丘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观察善法;乐分别法,乐修梵行,离于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处。」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语低舍比丘言:大师呼汝。」比丘白佛:「唯然,受教。」前礼佛足,诣低舍所,而作是言:「长老低舍!世尊呼汝。」低舍闻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尔时世尊语低舍比丘言:「汝于食堂,作是唱言:诸长老!我不能分别于法,不乐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耶?」低舍白佛:「实尔,世尊!」佛问低舍:「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于意云何?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当起忧悲恼苦否耶?」低舍白佛:「如是,世尊!」佛告低舍:「善哉!低舍!于受、想、行、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当起忧悲恼苦否耶?」低舍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低舍:「于意云何?若于色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色若变、若异时,当生忧悲恼苦耶?」低舍白佛:「不也,世尊!」「于受、想、行、识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识若变、若异,当生忧悲恼苦耶?」低舍答曰:「不也,世尊!」
佛告低舍:「善哉!低舍!今当说譬…
《佛法原典 教理精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