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背後,全無業力的成分嗎?
「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這「隨使死」的死,不是死掉的意思,而是指隨業力而生死流轉也。至于「爲取所縛」者,乃如前所說:爲心有執著、心有祈求故,成束縛也。取,主要是指:我見、我慢、我愛也。
「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于取解脫。」反之,既覺悟到諸法無我,而能漸消除貪、瞋、慢、疑等煩惱。于是因業力而有的慣性思考,因業力而有的強迫行爲,便將消融而不再有牽引生死的力量了。「隨使使與不隨使死」,這是此經的主旨大意。
近代有位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我想各位都知道有此人物。他對心理學最大的貢獻是,發現在我們的潛意識裏有很多情結。且這些情結多是我們小時候在特殊狀況下,所産生的一些心理沖突。這些沖突雖被壓抑,而不能直接表現出來;但它仍一直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裏。故會從背後去指使我們作一些荒誕、怪異的行爲。比如有些人因小時候曾被火燒傷,于是他這輩子看到火,都會有莫名其妙的恐懼。雖已忘記被火燒傷的往事,但是這情結可能陪他一輩子。
但是佛洛依德的情結,只能追溯到這輩子,追溯到童年的記憶。但如就佛法的叁世輪回而言;則于生生世世的流轉中,所曾産生的情結,不會是無量無邊嗎?如讓這些情結時時刻刻在掌控、擺布我們,去作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則我們還能修行嗎?
其實這些情結,不一定要用心理分析,才能明了。我們就能從禅修、從內觀中,去看到它的所在;只是很多人不願意去面對它而已─就因爲不願意去面對,所以才會被壓抑也!故除非我們有勇氣去面對、承擔,才能從自我檢點中,去診斷出情結之所在。于是既清楚我有那些情結、業障,才能進一步用佛法去對治消除。這才使我們「無形的負擔」能越來越輕,以至于完全解脫。
上次講「隨使使」時,因講得不夠完整,所以有些人矯枉過正,把「隨使使」當作「宿命論」。故今天,得再做一些補充:
Ⅰ嗾使者、操控者─指衆生無始來的無明業障。
衆生既有無明業障,也有佛性智慧。而凡夫者,雖也不離佛性智慧,但迷而未覺。故修行之要,乃必以佛性智慧,來內銷無明業障,才能解脫自在。
我想各位當知,佛說這部經的重點,不在于標示:凡夫衆生皆是「隨使使」。如果只能「隨使使」,那也就不用修行了;故當「不隨使使」才是佛說此經的主旨大意。這也就說衆生雖無始以來,即被無明業障所操縱、奴控而造業、生死。但要能以智慧來消除無明業障,才能解脫生死。
如更用大乘的說法,衆生既無始以來就有無明業障,也無始以來就有智慧佛性。只是一般凡夫雖有佛性,但迷而不覺;所以才會被無明業障所蒙蔽,而造業、而生死、而受苦。故修行的重點,乃在于從覺悟本來即有的智慧佛性,而來消除無明業障。這才能從「隨使使」而轉成「不隨使使」也。故佛法絕非宿命論者。在此順便評辨「何謂宿命論」?
Ⅱ宿命論:西洋哲學家的故事。
根本不知自己的宿命爲何?算命,是人算,而非神算?
所以臨事,還靠自己當下去抉擇!點什麼菜?買那種汽車?作什麼行業等?
在西洋哲學史上有這麼一個故事,乃說到宿命論的症結。有一個哲學家,本身就是宿命論的信衆、遵從者。有一天,仆人們不小心把他家的傳家寶:一個名貴的花瓶打破了。大家都很緊張,怕承擔不起啊!但某甲卻說:你們不用怕,這事我來承擔就行了。過了不久,主人回來了,一看到花瓶破了,馬上追問:是誰打破的?其他的人都不敢開口。只有某甲若無其事地說:是我打破的。于是哲學家馬上拿棍就打。某甲辯曰:主人啊!你不能打人呀!是花瓶命運注定今天該破的。故雖假借我的手,但嚴格說來,並非是我打破的。這主人一聽,果然有道理。但他仍繼續打下去,且說:是啊!你也是今天命運注定該被這棍子打的。所以雖也借助我的手,還不能不打你!
所以,這便是宿命論最大的症結!因爲我們根本不知道「宿命」是什麼?既花瓶打破,可以說它注定該破。我要打你,也可以說你注定被打。故什麼事情是注定,什麼事情非注定,雲何有公論呢?或說:世間有些人能算命,能未蔔先知哩!但算命,是人算的,而非神算的。而既是人算的,我爲何得相信它呢?或說:有時還蠻准的。當然!你越相信,它就越准了。
所以宿命論最大的症結是,根本未曾有命運之神能告訴我:我的命運到底如何?因此,面臨任何境界,都還得自己去抉擇。比如我現在肚子餓了,要去餐廳吃飯。命運之神不會告訴我:你這餐該吃馄饨面?還是蛋抄飯?如那一天想買汽車,宿命論也沒辦法告訴我:該買TOYOTA?還是BMW?我要從事那個行業?要交那些朋友?靠宿命論,都沒辦法幫我們作決定!
宿命論既不能簡化我們的生活,也不能提升我們的生命。故說到最後,它也不過是「戲論」而已!故我要打你,乃因爲你注定被打。我想開溜,乃因我非注定如此也。論來論去,也是助長「無明」爾!
Ⅲ誰來抉擇?
既無我,誰來抉擇?緣來抉擇!
其實衆生本來無我,故一向只是「順緣來抉擇」而已!
然衆生卻習于指認少部份的緣爲我,故以爲「我」在抉擇也。
前既謂:在面臨境界時,我們還得作抉擇;抉擇這事當做,抉擇那事不要做。于是就會有下面的問題,既佛法一向肯定衆生是無我的,則到底又是誰在抉擇呢?乃「緣」在抉擇!
其實衆生本來就是無我,而不是修學佛法後,才變成無我的。故本來就是靠「衆緣來作抉擇」,但衆生爲無明故,乃把少部分的緣當作我,並認爲是我在抉擇也。于是既受限于少部分的緣以作抉擇,其本質上當不可能圓滿。
所謂「無我」,乃指無主宰:一切緣都有相互的影響力,而非單向的主導。
乃指無界限:緣起的法網本無界限,故不能封閉、孤立某些緣爲我。
因此,我們已再叁說到:所謂無我,第一是指沒有主宰性。以所有的緣都是互相牽動的,既你能牽動我,也我能牽動你;故皆無單向的主導權也。而我們卻都希望由我來主宰,于是不能不彼此仇視、爭戰,而辛苦萬端。
第二是沒有界限。一般人既有我見,則必使「我跟非我」間,楚漢分界,不相含糊。但若從緣起的思想去看,既一切法是相關互動的。則于相關互動中,其雲何劃分界限呢?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將某些緣「孤立、封閉」,而稱之爲我。
順緣來抉擇:有內外,有過去、現在、未來等諸多因緣,共同來抉擇。
所以「順衆緣去抉擇」者,這衆緣乃包括:內外,內就是五蘊的小我,外則是世間的種種現象。比如到餐廳點菜,一方面看我想吃什麼?二方面也要看,這餐廳能夠提供什麼菜?這由內外,而共抉擇也。是以如太強調外面的因素,就近于宿命論;太強調內在的因素,乃變成自我中心。
衆緣者,其次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者,乃因過去的觀念、過去的經驗,而形成當下的抉擇。現在者,看當下所面臨的是什麼境界,而去作抉擇。至于未來者,或因我們對未來的期待,或因我們對未來的預測,而有不同的抉擇。期待將來賺大錢,是一種抉擇方式。期待未來,能更契合解脫道,是另種抉擇方式。所以抉擇的過程,其實是蠻繁複的;但不會因爲無我,就不用抉擇了。
Ⅳ無情識的緣,如何來抉擇呢?
我們一向認定:有我才能抉擇,或者必有情識的衆生才能抉擇?其實不然!
譬如:磁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一般人講到抉擇時,乃都認定:有情衆生,才能作抉擇。然而,前既謂「順緣而抉擇」,則無情的緣,雲何就不能抉擇呢?尤其就緣起而論,有情跟無情間,也乏明確的界限。故既有情能抉擇,也無情能抉擇。那無情的緣,又如何抉擇呢?
以下簡單舉幾個例子:如大家都知道,磁鐵乃有南極和北極,且同極相斥,異極相吸。故無情的磁鐵,也一樣表現出相斥或相吸的現象,這不也是一種抉擇嗎?雖這種抉擇,我們習說它是物理學;然理者,也是抉擇之道也!又如所謂「叩鍾者,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扣不鳴。」這大鳴、小鳴、不鳴,既可說是一種反應,也可說是另一種抉擇。
或如俗諺所謂的「水流濕,火就燥」。若水在流,一定會往低下,或較濕潤的地方流去。而火,乃偏向上燒,或往較幹燥的物品燒去;這即是水火之抉擇也!甚至我們知道,風會往那邊吹呢?會往低氣壓的地方吹!因爲所謂風者,就是高氣壓往低氣壓流動的現象。如果下大雨,雷電交加,雷會打在那些地方呢?會打在最容易導電的地方。所以「避雷針」者,因易導電,乃非叫雷不要去打它,反是欲將雷引到地線的作用─因爲打這裏,故其他地方就能避過也。這是電的選擇。
大家也都知道,草木有向光性。諸位如出外走走,到山坡上,尤其在谷地裏,都會看到樹木,卻非垂直向上長,而是斜斜地背著山坡的方向長。乃因爲這樣才有助于吸收更多的陽光。尤其在河谷裏,因較不容易照到陽光,所以有些樹木,爲了爭取陽光,竟會以六十度、五十度的斜角伸長出來。如以物理學來看,這必承受非常大的剪力;但爲了爭取陽光,必須這麼去堅持。這即是植物的抉擇也!最後,花爲什麼會在春天盛開呢?也是因爲春天的陽光、水分、濕度、養分等諸多因緣,共同促成花的盛開。這即皆是「順緣而抉擇」也。
總之,萬物因爲其來有異─來自不同的緣起。所以與它法之間,就有些是相應,有些是不相應。且「相應或不相應」,也只是法爾如是也。所以在與它法接觸時,自能顯現出不同的抉擇作用。而非「由我作意」或「由誰主導」而作抉擇也。
Ⅴ智慧的抉擇
…
《佛法原典 教理精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