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

  

  今天于〈緒言之二〉中,所講者乃偏重于禅觀部分。

  

  教法叁乘:大乘經典所說。

  

  聲聞乘:以四聖谛而修行。

  

  緣覺乘:以十二因緣法而修行。

  

  菩薩乘:以六度、四攝而修行。

  

  經常說有叁乘的說法,有聲聞乘、緣覺乘跟菩薩乘,聲聞乘主要修行的是四聖谛,緣覺乘修行的主要是十二因緣,而菩薩乘主要修行的是六度、四攝。

  

  對大乘佛法常用的叁乘分法,我上次已經說過了:不管從名字的安立或修行法門來看,其實並不存嚴格的界限。所以對叁乘的分類,我認爲並未有更深刻的參考價值。

  

  學佛叁要:印順法師所說。

  

  Ⅰ信願

  

  Ⅱ慈悲

  

  Ⅲ智慧

  

  近代有位公認的佛學泰鬥─印順法師,于《學佛叁要》的書中,乃謂:學佛或修行主要有叁種入門方便,第一是信願,第二是慈悲,第叁則爲智慧也。詳細內容,可參考原書。

  

  簡單講,智慧乃包括聞思修,初從聽聞、思考所得到的是解慧,再從修行體驗而得到的是證慧。慈悲則包含一切利他的法門,譬如布施.持戒、安忍等都是。

  

  至于信願,其實既已學佛,當因爲有信願才來學。然而就信願的表征而言,有的乃只是深藏內心裏,以作爲驅策的動力。有的則會具體地表現于外在的事相中。像一個佛教徒,何以要作早晚課?早晚課中常誦的經典,不是早就耳熟能詳了嗎?甚至,既已參加皈依典禮了,何以還要每天唱叁皈依呢?這即爲不斷地重申信願而已!

  

  甚至吃飯時,如就禅法而言,吃飯就只是吃飯爾!何必瓜葛綿延,唱個不停?但于世法中,還得先供養叁寶,才能就食。這是什麼禁忌呢?說穿了,也不過是表達信願而已!就像座右銘一般,雖是自己訂的;但爲怕忘了,所以還得在任何場合,不斷耳提面命地提醒自己。于是從信願的動機,而演繹出特定的事相或儀軌者,即都稱爲信願法門。

  

  然而若必牽就于特定的事相或儀軌者,卻只能算是較狹隘的信願法門。至于從對佛法的信願而精進于聞思修者,即是較廣義的信願法門。故淨土法門中,以相信阿彌陀佛而意願往生西方者,便只能算是較狹隘的信願法門爾。

  

  印順法師于《學佛叁要》中,所謂的信願法門,當是就廣義的信願法門而言。

  

  修行叁要:外延、安住、內銷。

  

  以上「教法叁乘」及「學佛叁要」的分類,雖很普遍。但我今天卻要從另個角度來論修行叁要,而有「外延、安住跟內銷」的差別。這叁者,如從字面來看,就是有:內、外和中間之異。于是乎,從內、外、中間的對照,便更能凸顯出每種修行法門的特質,及對機的效果。

  

  外延:以身心外之對象,作爲修行的憑借。

  

  信願:誦經、拜忏、念佛。

  

  普賢十大願,乃易行道也。

  

  易行而難成也。

  

  慈悲:布施、愛語、利他、福善。

  

  持戒:叁皈、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

  

  首先講,外延法門。以身心外的對象,而作爲修行之憑借者,即稱爲外延法門。所以外延法門最典型的代表,即前所謂的信願法門,乃包含誦經、拜忏、念佛,甚至每天定時的課誦等。用這些事相和儀軌,來不斷地提醒我們學佛、修行的信願。甚至《華嚴經》中的「普賢十大願」:從禮敬諸佛、稱贊如來,直到普皆回向等,也都屬于信願法門。

  

  雖信願法門者,乃被認定爲易行道;因爲它比較容易入門也。但易行者,卻較不容易成就哩!故表面說是易行道,實際上卻是難成道也。就像爬山一樣,如果走的路坡度很小,雖能輕松地爬,一點都不會喘;可是路途遙遠,已過了九拐十八彎,卻還不到山頂。反之,如是另一條陡直的山路,雖爬的當下很辛苦;但如你的體力好,能堅持下去,便可很快登頂也。所以,易行道是對善根淺,信心不足的人而說的。這是第一類的外延法門。

  

  第二種外延的方式是慈悲。因爲慈悲的對象,乃是外延的衆生也。至于六度、四攝,則爲慈悲的行爲。因此若以外延的思想方式,來發慈悲心。則慈悲行,便不免成爲人間的福善事業。

  

  第叁種外延的型式爲持戒。就持戒而言,不管是出家衆或在家衆,首先受的就是「叁皈依」戒。然後在家衆再受五戒、菩薩戒。出家衆再受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爲何將持戒稱爲外延法門呢?因很多人乃把持戒當作外來的製約:因爲我是個佛教徒,所以我必須守什麼戒、什麼戒。因把戒當作外來的規矩而持守,故稱爲外延法門。然持戒,卻非只是外延而已!如用內銷的觀念去持守,便會有很大的差異。這下面會講得更詳細。

  

  于是既把持戒,當作外延的法門來修行,便很容易以持戒而自我標榜。我是守戒的,尤其是守那幾條戒。這樣的心態,對真正的解脫道,其實唯南轅北轍而已!但何以很多人還習以爲常而渾然不覺?爲外延的思想方式,乃最順乎衆生的習性爾!

  

  這也就說,在印順法師所謂的「學佛叁要」中,信願跟慈悲,我都將它歸納在外延法門裏。

  

  在原始佛法中,已有信願法門。

  

  四不壞淨:信佛、信法、信僧、信戒。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事實上,在《阿含經》中,即已有信願法門。如四不壞淨,和所謂的六念法門。我相信:這些都是在佛陀說過「正直道」後,爲了適應更多衆生的需要,才慢慢開展出來的。下面我們引述一部經典以說明之:

  

  念佛:念如來之時,恐怖即除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住于空閑、樹下、空舍,有時恐怖,心驚毛豎者,當念如來事及法事、僧事;念如來事,法事,僧事之時,恐怖即除。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與阿修羅共戰。爾時帝釋語諸叁十叁天言:諸仁者!與阿修羅共鬥戰時,若生恐怖,心驚毛豎者,汝當念我伏敵之幢;念彼幢時,恐怖即除。

  

  彼天帝釋懷貪、恚、癡,于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得解脫,有恐怖、畏懼、逃竄、避難,而猶告諸叁十叁天,令念我摧伏敵幢,恐怖即除;況複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離貪、恚、癡,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無諸恐怖、畏懼、逃避,而不能令其念如來者除諸恐怖?」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裏的念佛,跟淨土法門所講的念佛乃不一樣。若淨土法門所講的念佛,唯偏指「持名」而已!而這裏的念佛,主要是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慈悲、念佛的解脫也。

  

  事實上,我們不只于空舍、幽暗、恐怖,心驚毛豎時,當念佛。在生命的旅途中,在多苦多難的世界裏,我們也得常念佛。念佛是真正的大智慧者,是真正的大解脫者,相信我們只要跟隨佛陀的步履行持下去,一樣可以得到智慧與解脫。所以,念佛乃可消除茫茫生死苦海中,一切的疑惑和恐怖。

  

  故念佛,其實就是念法。因爲佛,乃爲證悟了法才成佛的。故如不懂得法的話,光以持名念佛,還跟真正的佛不相應。于是爲念佛、念法,便得念僧。因爲僧者,才能夠幫助我們解法、修法和證法。至于爲什麼需念戒呢?因爲既要修學佛法,就得從叁皈、五戒入門。

  

  其實,不管「四不壞淨或六念」,皆只是「人天福德」而已;雖死後得升天,卻非解脫道。

  

  然在《阿含經》裏,不管是四不壞淨或六念,乃只是信願法門而已!尤其六念中,最後的念天、念施,更明確指明是「人天福德」而已。爲什麼只是人天福德呢?因爲但以信願,是不能成就解脫道的;必透過行證,才能解脫。

  

  故在《阿含經》中,雖須達多長者曾說:只要住過我家宅的人,死後都能升天。爲什麼呢?因爲住過我家宅的人,我都教他修習四不壞淨。但升天者,卻不等于解脫。

  

  廣義言之,一切「外延」的修法,皆只是「遠方便」而不與解脫道相應。

  

  爲骨子裏,不出從「著有增上」的願習而激發出修行的動力。

  

  所以這些都只是「順習」的法門爾!

  

  所謂遠方便,乃爲離正直道,還隔得很遠。爲什麼隔得很遠?因爲這些外延的修法,都是順著「著有增上」的習氣而造作的。譬如欲修信願法門,就得從相信「有佛菩薩可依恃,有淨土可歸宿」等,去激發修行的動力。于是既屬順習法門,當然就容易入門,而屬于易行道。至于爲什麼難成呢?因爲順習,其實還在增染業障也,雲何能成就呢?

  

  很多都以爲「修行便是作功課」,功課作得愈好,修行便愈得力。

  

  如《法華經》雲:「我等于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爲足。便自謂言:于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所以很多人對于修行,便難免有一種很錯誤的觀念:修行就是做功課,且功課做得越多,修行便越得力。比如誦《金剛經》,我誦百部,便絕對比你誦十部、叁十部、五十部有功德。或者念佛,每天念廿萬聲,絕對比念十萬聲,更能蓮品高升。這就好象世間人一樣,工做得越多,工資就領得越高。功課做得越勤快,佛陀也就賞識你越多─從初地、二地,以至于十地。好象一切修行,都是爲佛陀而修的,都是爲賞賜而修的。

  

  其實,若以「有所求,有所得」的心而來修行;在知見上,卻也不過是外道而已!

  

  爲什麼是外道呢?因爲,首先問:求的是誰?得的又是誰?當然是我呀!那你這麼認真做,卻是爲什麼?乃爲希望將來能活得更快活、更富足…反正就是更多、更好、更棒。于是這從「有我的知見」,而求「更多、更好的心態」,雲何非共外道的人天法而已!

  

  比如就以臺灣的佛教社會來論,我們都知道慈濟功德會,是臺灣最大的佛教團體。因爲既衆生都是貪生怕死、著有增上的,故從慈濟入門,當然跟大部分人最直接相應。因爲自…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