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不只肯定「生死輪回」的現象,更且以「世世輪回」爲第一大苦;故修行的目標乃確認爲「了生死」而已!其實當時的宗教,也多以此爲唯一的目標。只是提出的理論和方法,未必高明與實效而已!
而其它民族:或根本不信有「生死輪回」的現象,或不以「生死輪回」爲苦而求出離。
其次,更從文化背景來探討:印度這民族從《奧義書》的時代以來,就肯定有生死輪回的現象:生命不僅是這一生存活著,其還有過去生,還有未來世。且生生世世間不斷地在六道輪回。
而其他民族,或其他宗教,就無叁世六道的說詞。甚至即使接受佛教的影響而相信有叁世輪回,但還不以之爲苦。比如中國人不常謂「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世不能結合,下生再續情緣。」即使有叁世輪回,那也不錯呀!至少永遠死不掉,這對貪生怕死的人,豈非一大福音!所以其他民族,或其他宗教而言,不相信生死輪回的人,就已占了大多數﹔而相信生死輪回的人,又不以之爲苦。
可是,印度的宗教,不只肯定有生死輪回,並且以生死輪回爲最大的苦。于是乎,一切宗教都以解脫生死爲修行最重要的目標。所以,當時的印度宗教都紛紛提出不同的理論和方法,用以解脫生死之苦。
故當世尊成佛說法以來,求道者即肯定:唯有這法,才是能真正幫助他們解脫生死的究竟法門。這也就說,何以世尊的說法能于當時的印度,起那麼大的回響?那是因爲印度這民族早就尋尋覓覓,爲求解脫生死的大法。
于是世尊的說法,便如天降甘露,滿足當世人的需要。
于是世尊的說法,便如應病與藥,善治當世人的諱疾。
因此,不管是從宗教性來看,或從民族文化的背景來揣摩:釋迦牟尼佛既已開口說法,所說的必是最直接了當的。因爲既弟子都是生生世世相隨,且善根成熟的,且印度的民族文化都已作好最佳的准備。如果他再用迂回缭繞的說詞,豈非不識時務呢?
從正直道到方便道:而當較具善根福德的弟子,已幾近被度盡時;或欲廣傳佛法于其它民族時。這「了生脫死」的動機,就微乎其微;而「無常、苦、空、無我」的佛法,就全然騷不著癢處矣!
當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跟隨的弟子慢慢被度盡了,若佛法要繼續流傳,就得度更多其他的衆生。而不管是晚期的弟子或不同民族的衆生,他們對解脫生死的意願,就沒有那麼高了。就像在座諸位,真發解脫生死的心才來學佛的,相信是微乎其微!有的人學佛,是爲了滿足哲理的探究;有的人學佛,是爲了尋求心理的歸宿;有的人學佛,是爲了順應親友的接引。反正各有不同的因緣,但真從發生死心、發出離心而來學佛的,必如鳳毛麟角般地稀奇,包括我也是一樣。
回想當初學佛的動機,倒不是爲了有什麼大煩惱,更不是爲了解脫生死。我只是希望在諸子百家中,能找到一種更高明、更殊勝的架構,且能一以貫之。如中國儒者所謂「究人天之際」。是從思想的角度去切入的,而非從宗教的角度去切入的。這跟「解脫生死」的動機,實有蠻大的差距。
如一般的宗教,乃以「增上心」爲初衷,而以「永世升天」爲依歸。
故欲渡這些人,乃不能不用「善巧方便」。
如《維摩結經》所謂「先以欲鈎之,後令入佛道」。
如放眼于宗教界,除佛教之外,殆都以「升天」爲主要訴求。如基督教、回教、一貫道…等都如此。于是若佛教,欲廣度更多的衆生,就不得不用方便道。
是以佛教中期的《維摩結經》即明白宣說:「先以欲鈎之,後令入佛道」。欲度衆生,就要先順著他們的習性,讓他們先對你産生好感。然後才能漸次地去傳授更精深、更純粹的教法。這就像現代的推銷員一般,在推銷前,必先建立好人際關系,然後才方便去推銷産品。
因此原典的佛法乃是「正直道」,而後期的佛法反而多用「方便道」。
因此,原始的佛法是直說的「正直道」,而後期的佛教反而是用迂回的「方便道」。這一種講法跟後期大乘佛教的講法卻剛好相反。後期的大乘佛教乃謂:因早期的弟子都是善根不成熟的,故只能講較淺顯的教法,而稱爲「方便道」;而到後期,因衆生的善根越來越成熟,才直說了義的大乘佛教。
于是乎,是早期的爲「正直道」?還是晚期的爲「究竟道」?就待各位再去慢慢探究分辨吧!
方便道的典型:若是順著衆生「貪生戀世」與「著有增上」的習氣而說的法門,即是方便道。
何謂「方便道」?從順應衆生的習性而方便接引入佛者,即是方便道。至于衆生的習性又是什麼呢?依我歸納:不出「貪生戀世」與「著有增上」而已!比如說目前的科技不都以「科技的享樂時代」爲號召嗎?科技是拿來享樂的,而貪圖享樂者,能不貪生、戀世嗎?再說醫藥的發達,豈不也是順應貪生戀世的需求而進化的嗎?
既一切順著衆生「貪生戀世」及「著有增上」的習氣而說的法門,都是方便道。故方便道者,乃有以下幾種類型:
著有:1.有福善可行
2.有佛道可成
3.有衆生可度
4.有菩薩可依怙
5.有淨土可歸宿
第一、有福善可行:于原始佛教中,並不刻意去修福。因爲既以「當生證入涅槃而不受後有」爲修行的首要目標,即不願費心于「爲來生積聚資糧」而修福了。可是愈到後來,卻愈注重于修福。爲什麼呢?既解脫生死的意願愈來愈淡薄,則從修福而升天的企求便相對地提高。于是乎,便將「行善的福德」混淆成「解脫的功德」。
這現象在臺灣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何以慈濟功德會能有這麼多人來護持呢?大致是從「宗教的作功德或回饋社會」去切入的。然而以「有福善可行」來攝受信徒,跟真正的解脫道實有蠻遙遠的距離。
第二、有佛道可成:在大乘佛法中再叁唱言,當以生生世世的難行能行、難忍可忍,而求最後「成佛」。然而既叁法印中,已聲明「衆生本來無我」;則又有誰能成佛呢?故我們還是習慣用「有我」的方式,去揣摩修行最後的結果,而稱之爲「成佛」。
因此,在這「有佛可成」的招牌下,其實「我見」乃橫梗如山,連解脫都不可得了,更何況成佛呢?可是這「有佛可成」的教法,對很多人而言才是最相應的方便道。
第叁、有衆生可度:雲何能成佛呢?就得從廣度衆生下手,因此有衆生可度也就成爲相輔相成的方便道了。
第四、有菩薩可依怙: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沒有自信心,不信靠自己就能堅持下去,不信靠自己就能修行成就。所以希望隨時隨地有大力者,來陪伴,來保護、勸勉。于是乎,在佛教中就有各式各樣的菩薩,爲應衆生的需求而相續示現,如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等。
但如再問:是誰在依靠佛菩薩呢?當是我在依靠。既「有我,才有依靠」的需求,則一切順應「依靠」心態而有的教法,當非究竟之道。
最後「有淨土可歸宿」也是一樣。來世當投生何處最可靠?唯有往生淨土最可靠。其雲何不從「不受後有」中去努力呢?
既一般衆生都是從「有所爲、有所得」的心態去立身處事的,那麼「有福善可行、有衆生可度、有淨土可歸宿」等,便跟一般衆生的習性最相應。故這類教法,頂多能「順著衆生原有的執著而去提升它」而已,而沒辦法完全消除他的執著。于是既沒辦法完全消除他的執著,就不可能完成真正的解脫道。
以上,如我們對「著有」的心態,已能觀察得很澈底;則再返照當今的新興宗教,必可一目了然而曰「萬變不離其宗」爾!以上釋「著有」,下面再說「增上」:
增上:無而求有
少而求多
好而求更好
「增上心」,就是求輾轉增上之心。比如就錢而言,沒有錢時先求有錢;有了求更多,多了求更好。求知識、作學問也是一樣,先學簡單的,再學進階的,更求專精的。總之,這種增上心,在世間上是非常普遍的。
在佛法的修行教授中,也都順應著增上心而說。如菩薩道從初地、二地、叁地、四地…直升到十地。似乎像爬樓梯一般,越爬越高。或淨土法門中有所謂「九品蓮花」,發願盡力去努力!以致于最後能成就于「上品上生」。
現代人何以較相應于「次第禅觀」呢?也不出增上心的習性使然。如果你教他:不必那麼啰嗦,一切放下就沒事了!他倒要說:如果先給我一個更好的,我當願意放下這個次好的;反之,未給我更好的,便叫我一切放下,那我怎麼活下去呢?
以「著有、增上」的習性是非常頑固的,故即使學佛很久,還不容易去察覺,更何況去斷除呢?因此,再從著有跟增上的角度去看周邊的法門,有幾個能不入窠臼呢?下面再看「貪生」跟「戀世」的方便道。
貪生:貪來生─有淨土可往生、修福德爲來生資糧
貪今生─消災、延壽、財神、雙修法
貪生,若仔細區分,其又可分爲:貪來生跟貪今生。有些法門主要訴求者不在今生,而在來生。譬如淨土法門,唯願來世能往生淨土。或有些人並不刻意于往生淨土,但他之所以廣修福德者,乃是爲存積來世之資糧。這些都是貪來生的例子。
就宗教層次而言,貪來生的好雖不究竟,但還是比較高。而貪今生者,便較低也。今生貪什麼呢?殆不出名利色壽。譬如延壽法、財神法、雙修法等,這些名目想必大家都已耳悉能詳了。于是既用這樣的法門來攝受衆生,當然跟衆生的習性更相應;可是就解脫道而言,卻只更迂回缭繞而易歧路亡羊也。下面再看「戀世」:
戀世:安于當下、行住坐臥皆是禅。
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
這時代,雲何自稱爲「科技的享樂時代」?因科技表面上似非常理性,…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