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神通与人通▪P12

  ..续本文上一页Muni西元前五六七─四八六年)创建了伟大的佛教;到十五世纪时,又因为回教徒侵入印度以来,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回教徒与印度教徒(即旧日的婆罗门教)之间,常常发生不愉快的流血事件,故有难能教主(GuruN

  nak西元一四六九──?年)出来融会回教与印度教的教义,创立了锡克教;到了近代,因为感于民族自主的需要,乃有圣雄甘地,负责印度国民大会党的领导,赶走了统治印度达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人。再说我国呢?如果没有周末的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生灵涂炭,人命岌岌不可终日,绝不会有大思想家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出现,余如老子主张无为,庄子歌颂逍遥,杨朱的为我(曾说︰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墨子的兼爱(曾说︰视人之父若己父),以及孟轲讲性善,荀卿阐性恶等等。他们的思想虽然各有出入,彼此的宗旨,却是并无差别,他们都能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态度,贡献出自己的思想,以期挽救时局于倒悬,使得人民得到长期的休养生息,永远地和平互助。再往下推,到了魏晋南北朝的中间,又因为国内盗贼四起,政权你争我夺,政治四分五裂,儒家的思想,对于社会人心失去了主宰或维系的力量,于是佛教的大德高僧,相继而出,如东晋释道安,卢山释慧远,史家每称释道安是中国佛教开始成熟的代表,释慧远是中国佛教继续发展的开始。所以当时的硕学大儒,很多是这两位高僧的学生,或者是这两位高僧的好友。到了近代,如果不是满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引来东西列强的蚕食鲸吞,当也不可能形成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国民革命。

  

  从这些历史的引证,我们就不难了解,与其说佛法的「苦」字是历史的预言,倒不如说,历史的定律,为佛法的真理作了最佳的注脚。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解答部分的问题了︰佛教讲苦,尤其主张离苦得乐,但是人类的未来,或者说是我们的远景,应该有着两个不同的方向,作着永无休止的迈进与下堕。向美向善是迈进,向丑向恶是下坠;个人人性的升华与宇宙现象的美化是迈进,个人人格的腐朽与社会道德的恶化是下堕。一般人总以为佛法是侧重于个人人性的升华,而忽略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美化。其实不然。佛陀是透视到了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习性或堕性,好象牛马一样,有了鞭策的痛苦,便拼着老命向前奔驰。离开了痛苦的鞭策,我们就很容易放弃了更美更善的理想,沉溺于目前有限的安乐之中,可是一旦有了意外的事变,那就糟了。像这样的历史陈迹很多,个人的类似情形更多,历史上每一朝代的开国君主,无不都是雄才大略,亡国之君,又不外出乎昏庸无能;祖上先人是大富巨子,后世子孙,则很少逃出破落户的命运。佛陀看出这一点,佛陀明白人类的社会,不到人间净土的实现,绝不会有永久的快乐或绝对的快乐,个人不到超出三界的境界,也不会脱离痛苦的感受。佛以苦的观念来策励社会,希望社会从痛苦中不断地奋斗,直到拋弃了所有乃至可能的痛苦时为止──那是人间净土的实现(超越的大同世界);他以苦的理由来警惕人类乃至所有的众生,希望我们由生老病死,死生老病,生死死生中渐渐磨炼,慢慢升华,直到了生脱死为止──那是超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由于这样的缘故,佛家才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悲心大愿。可见佛教「以苦来概括人生和人类的历史」,并不是「悲观失意者的论调」,「要摆脱生死轮回的苦海」,也不是「厌世逃遁者的宗旨」。相反地,我人只有把握住了佛教所说「观受是苦」的思想重心,人类的历史,才会级级向上迈进,个人的人格,才会步步趋于升华。

  

  二、谈谈个别的人生

  

  中山先生说︰「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社会之隆污,系于人心之振靡。」论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大学》则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社会的变迁或时代的安危,都不出人类个别行为的范围,例如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执政者,好大喜功,骄奢淫逸,他所领导的国家,一定也是表面堂皇,内部空虚的一只纸老虎。这种个人的言行,对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以现代化的解释,乃是人类精神的彼此辐射,在佛教来说,便是众生业力的互为因缘,任何个人都会受到任何他人的影响,任何他人也会受到任何个人的影响。佛陀看准了人类社会,种种病态的渊薮,便来对症下药,提出了「苦」的观念,给人类之中的每一个人,预备了强心针或防腐剂,希望人人都能接受这种观念的心理治疗之后,时时警惕,念念向上,那又岂止是我国圣人所说「一家仁,一国兴仁」的理想?佛教之所以只说「观受是苦」,而不进一步说「一国皆苦」,正因为佛法的伟大,佛法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不但冲破国家与民族或宇宙的界限,同时还通过众生的类别依然适用;不唯对过去或现在的众生有效,即使到了永远乃至无尽的未来,一样可以兑现。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怀疑,儒家讲仁,佛家说苦,根本牛头不对马嘴,怎会扯到一块儿来说呢?那么我要解答︰方法虽有不同,出发点完全一样。仁的涵义是「民胞物与」,苦的目的乃「同体大悲」,这两者的功用,同样是把「我」的观念扩大。儒家的忠恕之道是「推己及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家的慈悲精神,是因为自己有痛苦,可见人类都有痛苦,因为人类是动物,可见凡是动物都有痛苦,由此类推,我自己害怕痛苦,就不该加给他人痛苦,也不忍叫所有的动物(有情)增加痛苦,更进一步应该以自己的痛苦来代替他们的痛苦。这就是「无缘之大慈,同体之大悲」的戒杀放生,及舍身救世的大无畏精神。从这里可以明白,佛教的「苦」,乃即儒家所说「仁」的殊途同归,且有过之高之而无不及。至于西方宗教基督所说的博爱,不但只爱人类,而且只爱人类之中基督「特选」的信徒,那和我们东方文化的精神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

  

  现在让我们再找一些最为普通的事实,说明人性升华的途径。我国有句名言,所谓「寒门出孝子」,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中,没有几个是贵族阶级的豪门子弟。又有说「文穷而后工」,绝大多数的圣哲学者,都是平民出生,如孔子虽是宋国的贵族,却是鲁国的平民;孟子被儒家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但是孟子的母亲,亦为择邻而处的纺织女;墨子之所以「腓无胈,胫无毛」「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据史家的考证,因为墨子可能是个罪犯或奴隶身分的学者。此外,我们往往可以听说︰「只有穷人才会真正的同情穷人」,所谓「同病相怜」,例如美国的海伦凯勒,她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社会慈善事业的运动家,因她自己是一个盲人;中国清末的乞丐武训,他之所以能够以乞讨的所得,来办义学,并以跪请礼拜的方法来督促师生之间的教学授受,乃因他本人没有受过教育,深深体会到了文盲的痛苦。再说宗教家,如耶稣也是平民出生,他出生的时候,连房子都没有,他的母亲玛利亚,竟把他生在马槽里,他从小就尝味着生活的痛苦,从而联想到整个人类的痛苦,《旧约圣经》告诉他,人类的这些痛苦,是由于人类共同祖先亚当和夏娃的犯罪,而带来的遗传,但是耶稣也看出人类之中的痛苦,是因为不能自爱爱人的自作自受与相互敌对,所以他要解救人类的痛苦,他要传播「神爱世人」的福音,他要在犹太教的「摩西十诫」之外,另加一条「爱邻居亦如爱你自己」的规定。同时为了《旧约圣经》的限制,耶稣就不能不假托救世主的名义,来为世人(其实只为信徒)赎罪了。最后说到我们佛教的教主释迦世尊,佛陀虽是一位太子,但据佛经记载,当他出游四个城门,见到了自然界的弱肉强食,见到了人类生命的有限,见到了年老病痛以及死亡的惨剧以后,他便立志出家,决心要寻求出一个解脱这些痛苦的方法,以便自救救人。可见佛陀出家的动机,乃是由于痛苦的感触及痛苦的引发,直到他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时候,他所发现的四谛十二因缘中,仍以「苦」字领先,并以灭苦为目的。这些事实无不说明了痛苦的刺激,促成了人性的升华。

  

  我们通常听到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又说︰「吃一次亏,学一次乖」,这就是说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痛苦的教训,才会继续地向上向善。一般人说「失败为成功之母」,其实这不是真理,因为任何一样东西的失败,乃是成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说实验中的碰壁或岔子是失败,那倒不如说是成功的一个阶段或某一部分来的切乎实际。比如一个孩子不知火会灼痛手指,当他被灼痛以后,并不是他的失败,而是他智慧开发的成功。所以笔者以为,人生的旅程中,尽管有着太多的坎坷与痛苦,但那无一不是成功或升华线上的符号与标点。唯有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没有勇气接受痛苦的人,那才真是悲惨的失败和彻底的堕落!中国人说「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的性命,又何尝不然?在这里,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可能产生疑问,甚至要说,这是自讨苦吃的阿Q精神。因为在我们现实的环境中,投机取巧、伤天害理的人,往往比吃苦吃力的人来得有地位。当在吃足苦头之后,如能立功立德或者著书立说,传之后世,藏诸名山,所谓「兔死留皮,人死留名」倒还说得过去,但是芸芸众生,绝大多数,达不到这一目的。往往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到头来仍与草木同朽,因此便有些人唱出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论调,从事「混水摸鱼」或「看风转舵」的买卖了,他们的理由是︰「这个年头,大家都在勾心斗角,男盗女娼,单我个人去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又有啥子屁用!」其实社会的道德感,很像人体对于气温的感觉,正因为我人的体温,高过了外界的气温,我人才会觉得身上冷,但总不能因为要减少冷的感觉,反把身上的衣服干脆全部脱光…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