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感慨万千。像曹孟德这样的英雄人物,还会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来。有人说人生是个谜是个梦,也有人说人生是一杯苦酒,正因为人生受了生的限制和死的威胁,才会造成人类思想的两种极端︰有些人以为人生有一死,死了就完了,所以在未死之前,应该不顾一切地为所欲为,也不妨「今日有酒今日醉」地麻醉一番;有些人则以人生数十年,仅如过眼云烟,与其发愤图强,倒不如退隐林泉,来得清净。中国还有一派道教的思想,他们因为怕死,所以研求长生不老之术,但是失败了。其实,这种思想对吗?当然不对。笔者是佛教徒,所以我想把佛教的人生观介绍出来,给读者们作一个参考,笔者在前面引过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他说︰「佛教本非厌世教也。」佛教为什么不厌世?请让我们慢慢讨论。
基督教的思想和中国的传统,虽然出入很大,但有一点是基督教说人类的罪恶,是由于人类共同祖先亚当和夏娃的遗传,中国人则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样是承认祸福的可以遗传,我们也往往可以听到这样的咒诅︰「缺德的家伙,你不怕绝子绝孙?」可见,中国人对于人生的归宿,是寄望于后代的子孙,这一点却与基督教的永生和永死不同了。然而当人们唱出「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论调之后,中国人的道德基础,却又发生了动摇的危险。
佛教对于人生的看法,就不同了,佛教的根本思想,离不了「因缘」和「因果」的原则,以因缘解释空间宇宙的聚散成坏,也以因缘解释人生社会的关系;以因果说明时间延续的演变,也以因果说明人生来去的方式。人生,乃至所有一切众生,在宇宙间,没有一样是单独存在的,一个人的生存,必然要受他人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他人,这种影响他人,这种影响的关系,在佛法中讲,便是缘。个人的存在,是「因」,外在的影响,是「缘」。个人的「因」,比如是种子,社会的「缘」,就如阳光、空气、土地和水分。如果只有个人,不要群众,他就不会变成伟人或圣人了。伟人、圣人乃至成佛,在他个人当然是成功了,但是在他同一社会中的群众,也不能说毫无功绩,中国有一句俚语「花花轿子人抬人」,便是这种情调的衬托,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因为他在无量无数的生死过程中,发菩提心,广度一切众生,如果没有广大的群众,作为救济教化的对象,也就不可能有佛菩萨的出现了。
讲到这里,我们要解答几个问题了︰
第一,人死之后,也就是另一次生的开始︰人的生死,如同我们搬家,当旧的躯壳解脱的时候,另一个新的住宅,已经在那里准备好了,新住宅的等级高下,但看我们前一生的投资,作为决定的标准,什么叫作前一生的投资?那就是我们给社会人群的贡献,究竟是多?是少?或是透支?其中没有什么神秘,也不用经过任何神的审判,只是随着各人自己深刻在意识中的印象(佛教称为业力),主宰着各自未来世的命运。
第二,不信宗教,不一定就下地狱︰这在其他宗教来说,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别说不信基督要下地狱,信了基督的,如果不蒙上帝的照顾,同样也得下地狱,真正的基督徒,也不像一般以信教为饭碗的人们,专门以廉价倾销的口号,作为收买信徒的手段,说什么凡信耶稣,即使再大的罪恶,也会得救。其实《圣经》上却说︰「因为凡遵守全律法,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见〈雅各书〉第二章第十节)他们的律法,便是有名的「十诫」,为便以明了和研讨起见,不妨照抄如下︰「一、除了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二、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三、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四、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五、当孝敬父母,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十、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和财产。」
佛教没有这样的规定,佛教不但不说不信佛的人都该下地狱,就是信了基督的人,同样也会承认他们在善行,或慈善事业上的价值。前面说过,只要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都有他们应得的果报。因为有少许的贡献,比没有贡献好,同样的,不犯罪比少犯罪好,犯小罪也比犯大罪轻。所以根据佛教的看法,人们不用怀疑死后的去处,也不用惧怕死后会有怎样的遭遇,只要自己对社会的关系,贡献多于接受,那么你的死后境况,一定不会比现在更差。可见,除了作奸犯科的坏蛋,和丧心病狂的野心家之外,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科学家、大宗教家,以及一切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们,都有他们应得的好的福报。
第三,信仰佛教,才是真正的出路︰我们知道,同为人类,为什么人类之中还有高尚与下贱的差别呢?那完全由于每个人的环境、智慧、志向和毅力的不同。环境和智慧,依照因果的原理来说,是属于先天或前生的感报,志向和毅力,却是在于后天今生的培养。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困苦中奋斗出来,没有过人的智慧,也可以用时间和努力来磨炼,所以先天的条件,并不能绝对地限制我们的前进和发展,唯有意志消沉、缺乏忍耐精神的人,才有堕落危险的可能。这在佛教的立场上说,志向便等于「信仰」,毅力则相当于「愿力」,不过佛教的志向和毅力,是由人生暂时的过程,拉长及于整个永久的生命了,因为今生的结束,便是来生的开始,来生还有来生,来生永无止境,除非超出三界轮回,生死死生是不会结束的。在这里,我们便可以明白,为什么要信仰了佛教,才算是真正的出路了。人生有了信仰,便等于水手有了罗盘,我们可以在信仰中找到我们理想的目标,根据信仰的指示,向前向上,不断地努力,继续地迈进,即使这个目标太高太远,或许也有很多阻碍,只要我们认定方向一步一步再接再励地走过去,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的。如果不信佛教,去信其他宗教,虽然也有很多功效,比如基督教十诫中后六诫,在佛教中同样受到重视,不过基督教的目标太近太低了,基督教的理想是天国,佛教的境界中也有天的说法,佛教却不以天国为究竟理想,而以涅槃解脱为最终目的。天国在佛教看来只是享受福报欲乐的境界,并非究竟解脱的去处,所以当佛母摩耶夫人上生天国以后,佛陀还以神通的力量,去向佛母说法,免得在天国的福报享尽之后,还堕人间,甚至进入牛胎马腹。基督徒说耶和华上帝是唯一的神,是最有权威的神,其实不过是希伯来民族的保护神,而且从《新约》、《旧约》中那些记载看来,也不能不使人对他的权威感到怀疑。佛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佛陀告诉我们走什么路可以生天,走什么路可以跑出生死范围,走什么路可以成佛,佛陀不开空头支票,也不嚼饭给人家吃,他给了我们一张通向成佛之路的地图,要我们以信仰作为方位判断的指南针,按部就班地修习前进,信仰佛教,等于得到了生命旅程中的方位指示。有了这种信仰,我们便不会再在人生的归途中兜圈子走冤枉路了;有了信仰,我们便会勇敢地去克服任何困难,不受任何困难所困扰,便不会因了困扰而感到烦恼。试想:没有烦恼的人生,该是多么恬静优美的人生呢?
不过,学佛不一定能够「立地成佛」,也不可能单独地逃避现实,相反地乃是出生入死,加倍地吃苦,更积极地入世,所谓「九炼成钢」,我们信佛学佛之后,要以救苦救难的救世精神,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直培养到跟佛陀一样的伟大,才是我们学佛功德的圆满究竟。至于怎样才能在生死大海中,经常维持我们为群众服务的精神,那就要靠「信仰」和「愿力」来巩固了,我们要以「信仰」对正目标,更要以「愿力」坚定信仰,到了这种地步,我们除了对于成佛的信心和救世的责任,不会觉得生的可爱,也不会感到死的悲哀,这就是走向解脱而接近于解脱的境界了。那时候,我们还怕地球的毁灭吗?地球毁灭之后,同样还有更多更大的世界,和那些世界上的群众或众生,等着我们去做巡回式的服务哩!亲爱的读者们,帮助人家接济人家,岂不比要人帮助,接受接济,更伟大更愉快吗?拿出我们热爱和慈悲的心,分赠给那些正在痛苦中呻吟的人们温暖一下罢!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归宿方向的开步走!(一九五七年双十节,刊于《人生》杂志九卷一一期)
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 一、宗教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诸位先生和女士︰
首先,谢谢宗教哲学研究社的李理事长玉阶先生的介绍,也谢谢他给我第二次机会,而对于诸位冒着台风天气的倾盆大雨前来听讲,更使我衷心感激。这次的讲题是︰「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是我自拟的;不比三年前的讲题「从佛教的观点谈科学」,是由李长者出题,使我有接受考试的经验。今天是将我研究宗教的一点心得向诸位报告,并请名家指教。
虽然我是佛教僧侣的身分,多年来除了佛教,对其他的宗教,我一向抱着尊敬与同情的态度。每一位教徒认为自己的宗教是最好的、最高的,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也算是正常的。任何宗教都有其优点和特长,若站在各自的立场,以不友善的态度,甚至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地批判其他宗教,这种态度就太狭隘了。这个世间已经充满着纷争摩擦,国家与国家之间有军事、政治等利害关系的摩擦;民族与民族之间,有种族歧视的摩擦;各人的思想与思想之间有不同见解的摩擦;如果宗教与宗教之间也因有神魔内外之分的彼此摩擦而削减了利世济人的力量,这是非常可惜、极其不幸的事。佛教有一句话︰「心包太虚」,所以如何使得彼此涵容,汇集不同宗教的力量,为造福世界而努力,应是我们宗教界的责任与目标。基于这点,对于宗教学术讲座的内涵与精神,我们有无限的敬意。现在,就这个题目,分作三大主题︰一、宗教,二、宗教行为,三、宗教现象。
一、宗教
西方原…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