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慨萬千。像曹孟德這樣的英雄人物,還會吟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詩句來。有人說人生是個謎是個夢,也有人說人生是一杯苦酒,正因爲人生受了生的限製和死的威脅,才會造成人類思想的兩種極端︰有些人以爲人生有一死,死了就完了,所以在未死之前,應該不顧一切地爲所欲爲,也不妨「今日有酒今日醉」地麻醉一番;有些人則以人生數十年,僅如過眼雲煙,與其發憤圖強,倒不如退隱林泉,來得清淨。中國還有一派道教的思想,他們因爲怕死,所以研求長生不老之術,但是失敗了。其實,這種思想對嗎?當然不對。筆者是佛教徒,所以我想把佛教的人生觀介紹出來,給讀者們作一個參考,筆者在前面引過梁啓超先生的一句話,他說︰「佛教本非厭世教也。」佛教爲什麼不厭世?請讓我們慢慢討論。
基督教的思想和中國的傳統,雖然出入很大,但有一點是基督教說人類的罪惡,是由于人類共同祖先亞當和夏娃的遺傳,中國人則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樣是承認禍福的可以遺傳,我們也往往可以聽到這樣的咒詛︰「缺德的家夥,你不怕絕子絕孫?」可見,中國人對于人生的歸宿,是寄望于後代的子孫,這一點卻與基督教的永生和永死不同了。然而當人們唱出「兒孫自有兒孫福」的論調之後,中國人的道德基礎,卻又發生了動搖的危險。
佛教對于人生的看法,就不同了,佛教的根本思想,離不了「因緣」和「因果」的原則,以因緣解釋空間宇宙的聚散成壞,也以因緣解釋人生社會的關系;以因果說明時間延續的演變,也以因果說明人生來去的方式。人生,乃至所有一切衆生,在宇宙間,沒有一樣是單獨存在的,一個人的生存,必然要受他人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他人,這種影響他人,這種影響的關系,在佛法中講,便是緣。個人的存在,是「因」,外在的影響,是「緣」。個人的「因」,比如是種子,社會的「緣」,就如陽光、空氣、土地和水分。如果只有個人,不要群衆,他就不會變成偉人或聖人了。偉人、聖人乃至成佛,在他個人當然是成功了,但是在他同一社會中的群衆,也不能說毫無功績,中國有一句俚語「花花轎子人擡人」,便是這種情調的襯托,佛之所以能夠成佛,因爲他在無量無數的生死過程中,發菩提心,廣度一切衆生,如果沒有廣大的群衆,作爲救濟教化的對象,也就不可能有佛菩薩的出現了。
講到這裏,我們要解答幾個問題了︰
第一,人死之後,也就是另一次生的開始︰人的生死,如同我們搬家,當舊的軀殼解脫的時候,另一個新的住宅,已經在那裏准備好了,新住宅的等級高下,但看我們前一生的投資,作爲決定的標准,什麼叫作前一生的投資?那就是我們給社會人群的貢獻,究竟是多?是少?或是透支?其中沒有什麼神秘,也不用經過任何神的審判,只是隨著各人自己深刻在意識中的印象(佛教稱爲業力),主宰著各自未來世的命運。
第二,不信宗教,不一定就下地獄︰這在其他宗教來說,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基督教。在基督教中,別說不信基督要下地獄,信了基督的,如果不蒙上帝的照顧,同樣也得下地獄,真正的基督徒,也不像一般以信教爲飯碗的人們,專門以廉價傾銷的口號,作爲收買信徒的手段,說什麼凡信耶稣,即使再大的罪惡,也會得救。其實《聖經》上卻說︰「因爲凡遵守全律法,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衆條。」(見〈雅各書〉第二章第十節)他們的律法,便是有名的「十誡」,爲便以明了和研討起見,不妨照抄如下︰「一、除了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二、不可爲自己雕刻偶像,叁、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四、當紀念安息日守爲聖日,五、當孝敬父母,六、不可殺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盜,九、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十、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和財産。」
佛教沒有這樣的規定,佛教不但不說不信佛的人都該下地獄,就是信了基督的人,同樣也會承認他們在善行,或慈善事業上的價值。前面說過,只要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人,都有他們應得的果報。因爲有少許的貢獻,比沒有貢獻好,同樣的,不犯罪比少犯罪好,犯小罪也比犯大罪輕。所以根據佛教的看法,人們不用懷疑死後的去處,也不用懼怕死後會有怎樣的遭遇,只要自己對社會的關系,貢獻多于接受,那麼你的死後境況,一定不會比現在更差。可見,除了作奸犯科的壞蛋,和喪心病狂的野心家之外,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大科學家、大宗教家,以及一切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們,都有他們應得的好的福報。
第叁,信仰佛教,才是真正的出路︰我們知道,同爲人類,爲什麼人類之中還有高尚與下賤的差別呢?那完全由于每個人的環境、智慧、志向和毅力的不同。環境和智慧,依照因果的原理來說,是屬于先天或前生的感報,志向和毅力,卻是在于後天今生的培養。沒有好的環境,我們可以從困苦中奮鬥出來,沒有過人的智慧,也可以用時間和努力來磨煉,所以先天的條件,並不能絕對地限製我們的前進和發展,唯有意志消沈、缺乏忍耐精神的人,才有墮落危險的可能。這在佛教的立場上說,志向便等于「信仰」,毅力則相當于「願力」,不過佛教的志向和毅力,是由人生暫時的過程,拉長及于整個永久的生命了,因爲今生的結束,便是來生的開始,來生還有來生,來生永無止境,除非超出叁界輪回,生死死生是不會結束的。在這裏,我們便可以明白,爲什麼要信仰了佛教,才算是真正的出路了。人生有了信仰,便等于水手有了羅盤,我們可以在信仰中找到我們理想的目標,根據信仰的指示,向前向上,不斷地努力,繼續地邁進,即使這個目標太高太遠,或許也有很多阻礙,只要我們認定方向一步一步再接再勵地走過去,總有一天會到達目的地的。如果不信佛教,去信其他宗教,雖然也有很多功效,比如基督教十誡中後六誡,在佛教中同樣受到重視,不過基督教的目標太近太低了,基督教的理想是天國,佛教的境界中也有天的說法,佛教卻不以天國爲究竟理想,而以涅槃解脫爲最終目的。天國在佛教看來只是享受福報欲樂的境界,並非究竟解脫的去處,所以當佛母摩耶夫人上生天國以後,佛陀還以神通的力量,去向佛母說法,免得在天國的福報享盡之後,還墮人間,甚至進入牛胎馬腹。基督徒說耶和華上帝是唯一的神,是最有權威的神,其實不過是希伯來民族的保護神,而且從《新約》、《舊約》中那些記載看來,也不能不使人對他的權威感到懷疑。佛教是一個理性的宗教,佛陀告訴我們走什麼路可以生天,走什麼路可以跑出生死範圍,走什麼路可以成佛,佛陀不開空頭支票,也不嚼飯給人家吃,他給了我們一張通向成佛之路的地圖,要我們以信仰作爲方位判斷的指南針,按部就班地修習前進,信仰佛教,等于得到了生命旅程中的方位指示。有了這種信仰,我們便不會再在人生的歸途中兜圈子走冤枉路了;有了信仰,我們便會勇敢地去克服任何困難,不受任何困難所困擾,便不會因了困擾而感到煩惱。試想:沒有煩惱的人生,該是多麼恬靜優美的人生呢?
不過,學佛不一定能夠「立地成佛」,也不可能單獨地逃避現實,相反地乃是出生入死,加倍地吃苦,更積極地入世,所謂「九煉成鋼」,我們信佛學佛之後,要以救苦救難的救世精神,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一直培養到跟佛陀一樣的偉大,才是我們學佛功德的圓滿究竟。至于怎樣才能在生死大海中,經常維持我們爲群衆服務的精神,那就要靠「信仰」和「願力」來鞏固了,我們要以「信仰」對正目標,更要以「願力」堅定信仰,到了這種地步,我們除了對于成佛的信心和救世的責任,不會覺得生的可愛,也不會感到死的悲哀,這就是走向解脫而接近于解脫的境界了。那時候,我們還怕地球的毀滅嗎?地球毀滅之後,同樣還有更多更大的世界,和那些世界上的群衆或衆生,等著我們去做巡回式的服務哩!親愛的讀者們,幫助人家接濟人家,豈不比要人幫助,接受接濟,更偉大更愉快嗎?拿出我們熱愛和慈悲的心,分贈給那些正在痛苦中呻吟的人們溫暖一下罷!這是什麼?這就是人生歸宿方向的開步走!(一九五七年雙十節,刊于《人生》雜志九卷一一期)
宗教行爲與宗教現象 一、宗教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諸位先生和女士︰
首先,謝謝宗教哲學研究社的李理事長玉階先生的介紹,也謝謝他給我第二次機會,而對于諸位冒著臺風天氣的傾盆大雨前來聽講,更使我衷心感激。這次的講題是︰「宗教行爲與宗教現象」,是我自擬的;不比叁年前的講題「從佛教的觀點談科學」,是由李長者出題,使我有接受考試的經驗。今天是將我研究宗教的一點心得向諸位報告,並請名家指教。
雖然我是佛教僧侶的身分,多年來除了佛教,對其他的宗教,我一向抱著尊敬與同情的態度。每一位教徒認爲自己的宗教是最好的、最高的,這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也算是正常的。任何宗教都有其優點和特長,若站在各自的立場,以不友善的態度,甚至一知半解、斷章取義地批判其他宗教,這種態度就太狹隘了。這個世間已經充滿著紛爭摩擦,國家與國家之間有軍事、政治等利害關系的摩擦;民族與民族之間,有種族歧視的摩擦;各人的思想與思想之間有不同見解的摩擦;如果宗教與宗教之間也因有神魔內外之分的彼此摩擦而削減了利世濟人的力量,這是非常可惜、極其不幸的事。佛教有一句話︰「心包太虛」,所以如何使得彼此涵容,彙集不同宗教的力量,爲造福世界而努力,應是我們宗教界的責任與目標。基于這點,對于宗教學術講座的內涵與精神,我們有無限的敬意。現在,就這個題目,分作叁大主題︰一、宗教,二、宗教行爲,叁、宗教現象。
一、宗教
西方原…
《神通與人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