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宗教,有二神教的特征,代表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两面。善神与恶神或魔神,彼此对立与斗争。恶神、魔神多半是邪恶、破坏、灾害的,好比有流氓就有警察一样,善神有监督、保护的作用。如波斯的教,光明之神永远和黑暗之神斗争。中国有善神及恶神的观念,但不是特定的,也没有形成宗教。事实上,一般人无法辨别善神或魔神,魔不一定是青面獠牙、可怕的形相,有时魔是带着很好看、很斯文、很和善的面具,这好比地痞流氓也有慷慨助人的一面,但他们是不能被得罪的,如果得罪他们,你便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必要时,他们是不择手段的。基督教的《旧约》也有二神教的色彩,自摩西时代到王国时代的犹太教,他们的保护神耶和华兼有善恶两种性格。至先知时代以后,便将恶的性格,分给了撒旦的名下,耶和华与撒旦──所谓上帝与魔鬼──处于敌对的立场,分别统治着善恶两个世界。
3一神教
一神教的信仰,认为宇宙有一个最初的开始,上帝便是开创宇宙万物的第一因,由他繁衍滋生,创造一切星辰及地上的万物。所以这个上帝,必须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是全知全能,可以自由主宰、支配一切的。如基督教的上帝、回教的阿拉、印度教的梵天。一神教的神具有人格化的表征,有瞋怒、有博爱,与人类的习性相似,有爱瞋之心,便有烦恼,未得解脱。
4泛神教
泛神教者崇尚天,崇尚自然。他们依其哲学思想而构成宗教信仰,是基于理性的考察而得到情意的寄托。泛神教是人文主义的,以人为本位,注重现实,采取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他们的「上帝」或「天」是抽象的,没有人格性的神,将之与自然同视,是具有大力量的,对万物有生养、爱护之恩。他虽然没有具体的形相可现,他的力量一定是遍处都有的,不是冥顽的自然之意。斯宾诺莎则主张人应敬神,但不必向神祈求。中国人常讲的「好生之德」,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这种法天的观念,即是泛神的信仰。
(三)无神的宗教
无神论者有两类,一是从心理现象、物理现象解释一切,以唯物论的科学方法与观点来说明宇宙和人生,不相信有神的存在。他们不是宗教,只是无神论的思想。
另一类无神的宗教是指佛教。《阿含经》中︰「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所以佛教站在缘生性空的立场,主张无我,否认有个常住不灭的灵魂。依据佛教的缘生论,认为宇宙是众生共同的业力所感,众多的因缘所形成;世界是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因果关系,空间上无数的互存关系所组成,没有所谓主宰的、创造的神。佛教将众生分为四圣(佛、菩萨、声闻、缘觉)及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共计称为十法界。这种十法界的分法,是否有科学的根据,值得研讨,但佛教将品类不齐的众生,从佛陀以迄地狱,无不算作一切众生,而纳入平等的系统,一切生命型态虽有其等级与层次的不同,然而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
土地公、城隍爷、妈祖、民间受人祭拜的神,佛教将之归类为十法界中的鬼道或天道的众生。福德不足的贪鬼,在饿鬼趣。少财鬼得自由生存于一定状态的境地。多财鬼或有福德的鬼,即为天趣或空中的神。饿鬼自顾不暇,无能助人。少财鬼益人者少损人者多。多财鬼随其不同福德力而多少有一些力量,可以帮助人。而事实上人世间也有人类似鬼神的地位者。例如有的人很有财势威德,也常能做乐善好施的功德,这应该便是活着的神。没有福气、苦苦恼恼,又常做坏事,谁沾上谁倒楣,这是饿鬼。鬼多的是,我们常听到的自私鬼、赌鬼、酒鬼、色鬼、厉鬼等都是。而将基督教的上帝与魔鬼,均归属于天类。因为印度所讲的天(Deva)有地居天、空居天及禅定天之分。一般宗教的天或神,仅属佛教所说地居、空居及禅定天。佛经中将天的层次分成二十八种,这个数字乃是方便之说。
佛教以因缘及因果的立场主张无神论。属于众生自身行为的先后因果律,加上因缘的和合,而产生一期生命的现象,而这现象也非永恒性的,是无常而会改变的,时时改变、生生改变。因此,一切众生可能由最低级的层次升华到最高级的层次;行善修福可以再生为人或生于天,作恶多端会下地狱或投傍生异类,没有外在的、特定的神可以支配个人的生死和升堕,也因此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努力修行成为慈悲济人的菩萨,或圆满究竟的佛。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佛是无上最高的众生,却不是独一无二的。
佛教不认为有唯一的神,但并不反对其他宗教所宣称的「独一无二」的说法。事实上,有的众生是需要这种独一无二的神之信仰,例如美国是先进的民主国家,但在美国人民之中的潜意识内,对于国王之类特殊人物仍极有兴趣;另外,如君主立宪的英国、日本、泰国等人民的国家元首仍是国王。这在佛法上称为「方便」,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非究竟的设施,众生需要上帝,菩萨即以梵天王身而为说法教化,经有明文。有一次,我讲《维摩经.佛道品》,说到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现为刑官、恶王、淫女、五种无间罪业,入于魔道等。有位居士很奇怪︰菩萨是慈悲的,怎么会是如此?这并不稀奇,众生应该接受怎样的方式教化,菩萨就化现众生所需要的。这好比父母打孩子、老师打学生,是为了孩子、学生好;而有的人也确实需要打,非打不可。今日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反对打、骂,自有他的道理;但是,矫枉过正便养成了儿童不受教化的严重问题,这是凡夫的难题。佛菩萨的悲智无量,不会有问题,所以示现为神而称独一无二的创造主,佛教并不以为没有原因。佛教主张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只问动机是善、结果是众生获益,不问其如何说与如何做,这是方便。
(四)民间信仰的宗教
民间信仰的宗教,是由风俗形成的信仰,西方一些近乎唯物论的无神论者,尽管不信上帝,一生却至少有三次进教堂的宗教行为,那便是初生时要命名受洗,结婚时要上教堂由神职神父或牧师证婚,死时要请神父或牧师祷告。或者为了社交活动,参加他人的婚丧等等宗教仪式时进入教堂。台湾的拜拜,小地区有小拜拜,大地区有大拜拜。在同一地区的居民,家家都拜之时,纵有不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也必依照惯例随俗为之。台北巿有几座寺院,每天有人去做佛事,为去世的亲友、眷属诵经,他们不一定即是正信的佛教徒,也不一定相信出家人诵经可以超荐亡灵,但不做的话,于心不安,恐怕受人批评。这种没有宗教信仰但有宗教行为的事实,是风俗习惯养成的民间信仰,也没有什么不好。
中国人如遇到迁宅、破土、安床位、出远门等大事,相信有吉日、凶日,往往会查看历书或请卜者择好日、选时辰,否则大凶日举事,或在太岁头上动土,不是好玩的事。西方人由于耶稣蒙难的传说,有「不吉利的十三号」、「黑色的星期五」之说法;旅馆十三号的房间大家不喜欢住,星期五忌讳出远门。日本及台湾的旅馆及大楼,往往避用四楼及四号,因为四与死的发音相同,这在今天,可以说是可笑的迷信,也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风俗,有宗教的成分,虽非特定的宗教信仰,却属于宗教行为的范围。
(五)经验形成的宗教信仰
所谓经验形成的信仰,是指有些人或有些地方,本来并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在经验到不可思议的奇迹之后,他会相信,而且信得很恳切、很坚固。这种例子很多,比如整栋大楼失火,好多人被烧死了,照常情推断,你应该死却没有死;两车相撞,车子稀烂,而你却好端端的躺在地上;飞机失事,你竟是唯一的幸免者;遇到疾病,医药罔效,医生宣告不治,而你在一个特殊的经验后,或一段时间的祈祷后,豁然而愈。这种在危急特殊的情况中,发生了奇迹或见到了神迹,或因情急时呼求神的赐助而得到感应,或念佛菩萨的圣号而得到救援,在古今中外的各宗教都有。
我曾遇见一位姚先生,他告诉我有关他信佛教的故事。他说,他在抗战时因做敌后工作,曾被日军俘掳去,临到要枪毙时,他在情急之下忽然灵机一动拼命地念「观音菩萨救我」,才念数声,执刑的宪兵便喊暂停,并下令紧急撤退。原因是国军的部队正好到了,同时日军也希望问取口供。他被带到另一个地方,问不出名堂来,又要把他拖去枪毙时,他再度恳切地念「观音菩萨救我」,结果情况又有了变化,因为有几个日军被国军俘虏,所以愿以双方交换俘虏的方式,把他要了回来。
我问他想不想知道一些关于佛菩萨的道理,他说不必懂道理,他非常相信观音菩萨,就是死心塌地相信,没有谁能动摇他的信心。在基督教,类似的例子也很多,这种人的信仰非常坚固,信心绝对没有问题。
个人是如此,一个团体或一个地区的人们也有这种情形。在某一个地方遇到如大火、大水、大地震、大暴风、大疫疠、大虫害等大的灾难时,虽在隔邻或在隔岸,却能够逢凶化吉,没有造成大的死亡或灾害,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关系,这因素便会成为人们信仰的原因。
如干旱时,人们祈雨而做宗教活动,做了之后喜获甘霖。或者得到某种媒介的预示凶吉,预先防备灾难的降临,先做了宗教的活动,而避免了灾害的发生,那么该地的人们,便会产生由经验而形成的信仰。
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 二、宗教行为
二、宗教行为
以上是宗教的分类,接下来探讨宗教行为。分作三类,介绍如下︰
(一)祈祷
1个人与个别的祈祷
祈祷可以说是自有人类的生活以来,就已发生的一种求生存的本能,人在危急之际或绝望之时,他会祈求奇迹出现,因而…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