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了祈祷的行为。一个被父母带上街的幼童,结果因为贪玩走失而发现他已离开了父母之时,会本能地哭喊爸爸、妈妈,这便是祈祷,是寻觅、求救的呼叫。我听到过一个留学日本的女孩子,在入夜后的东京街头,遇到小流氓围上来,她一害怕大声喊「哥哥救我」,小流氓听了,以为她的哥哥就在附近,便被吓走了。事实上,她的哥哥是在台湾。原来,自小兄妺相依为命,她依赖哥哥惯了,纵然离哥哥而到了外国,哥哥仍是她的保护神,而且真的管用。祈祷的行为不必教导,人在无援无助时,自然而然会祈求有大力量的人,没有人可求时,便会祈求于神。
比较常见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愿望而做的祈祷。比如为求生意兴隆、为求疾病早愈、为求消灾免难、为求平安、为求子嗣等而做祈祷。清朝最后一位状元,江苏南通的张季直,到了四十五岁还没有子嗣,有人建议他祈祷观音菩萨给他送来贵子,虽然张状元一向是信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者态度,他仍然接受别人的建议,写了疏文祷词交由夫人去寺院祈求,不久果然生了个儿子,名叫张孝若,从此他便特别相信观音菩萨,为表示还愿的感谢,起了一间观音院,就在我出家道场狼山背后的地方;并以搜求珍藏古来的观音画像闻名。不但信奉观音菩萨,也信佛乃至土地公、城隍爷等。祈祷的效验是发于祈祷者的精诚,由于自身的心力对于外物的感应而得。所以,经常祈祷的人,比起不大祈祷的人,一般而言,容易得到宗教经验。
2部族全体乃至政府朝廷的祈祷
通常为了祈求丰收,在古时的部落民族,或现代的山地民族,就有为求丰收或猎取更多的野兽而做祈祷。或为了氏族、国家或地区性普遍的灾难而祈祷,如为了解除瘟疫疾病或干旱,乃至消弭战争免除天灾人祸而有大规模的祈祷活动。在我的家乡,一遇到干旱,祈祷的方法,有的塑制泥龙,有的把城隍爷抬到外头晒太阳,整天的晒,一直晒到他受不了就会下雨。我就亲眼见到一尊木雕的城隍像,晒到木头流出汗来,这种祈祷法很特别。还有民间的建醮,如平安醮,就是一地区大规模的祈祷活动。
(二)祭祀
1用仪式及供品遂行宗教的崇拜
中国儒家的《礼记》,记载很多关于祭祀的典制。《礼记.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郊是祭天,社是祭地。又《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牛羊豖三牲具备是太牢,只有羊豖无牛是少牢,今日的祭孔大典仍用牢为祭品。古来的中国,有国家的天地之祭,宗庙之祭、诸侯之祭、乡里之祭、家庭之祭,祭天地、神明、祖先,所谓祭神如神在、所谓慎终追远,皆为祭祀的观念所作的定义。
印度婆罗门教有三大纲领,主张《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所以离开祭祀,他们便无法生活。四《吠陀》圣典的内容,皆是以祭祀为中心。《莎摩吠陀》与《夜柔吠陀》详细记载施行祭礼的方式。基督教《旧约.摩西王书》中有祭典、祭师长的规定,有献祭、燔祭等供品的规定,这和婆罗门教有类似的地方。
佛教的礼忏仪、念佛仪、放生仪,尤其密宗的各种密法仪轨,规定了如何设坛、如何修持、如何修供养等,亦与一般宗教的行为类似。
2用身口的行为遂行宗教的崇拜
初民的歌舞,乃至绘画、雕刻等艺术,大抵皆出自宗教的崇拜,后来才渐渐独立与宗教分家,发展为纯艺术的活动。通常的赞歌,是口唱的。中国在殷商时代,就有不少祭祀祈祷的口头歌词,六经中的《乐经》虽亡失,《诗经》中的〈周颂〉是宗教诗,〈雅〉中的祭祀诗就是为宗教服务的舞歌。印度四《吠陀》的《梨俱吠陀》含有一千零一十七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旧约》诗歌、雅歌,佛教的梵呗偈颂都是宗教仪式中的赞歌,表达人们对神、佛的崇敬情感。
表现于身体的宗教行为是舞蹈。因为祭祀祈祷以及向神鬼献媚的种种动作姿势,往往需伴有节奏的音乐,便成了歌舞合流的事实。宗教舞蹈,可分作娱神用的及拟神用的两种。以故事方式演出者,大致是为娱神;以象征神的姿势动作为了降魔驱邪而演出者,大致是为拟神。中国戏曲中的「八仙过海」是取材于道家的故事;「天女散花」取材自佛教的《维摩经》。以及最近有一位现代舞蹈家谌琼华女士模拟了敦煌壁画的天女舞姿,编了一支「千手佛」舞,已由娱神、拟神的性质而成了纯艺术的表现。迄今所见的印度及泰国的民族舞蹈,尤其和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三)戒律生活
人皆可以为尧舜,众生皆可成佛。但是,尧舜的行为即是成为儒圣的标准;佛的言行即成为佛教徒的标准。因此而有德目,而有戒律。戒律,是指生活行为的准则,依之而过踏实规律的生活。如果是基于人生的理想、坚强的信念,投身于自己信仰的宗教教团,大家共同生活,并且一同举行宗教的仪式,那他们应该遵守的戒律,比起一般的教徒,戒律的要求是更严谨的。
儒家的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教忠、教孝等的德目,无非是要求人之所以为人的义务与责任。遵守实践这些德目,提升个人的人格,可以维系社会的安宁,增进人类的幸福。所以,也可算作戒律的一个类型。
据《旧约》的记载,「摩西十诫」是由耶和华赐给摩西作为犹太人的行为守则,前四条是宗教的,后六条是伦理的,可作为一切人们做人的准则。而一个回教徒除了有五大责任,要守七项信德之外,尚需遵守四诫︰1.不为不名誉的事,2.不吃猪肉不饮酒,3.不放高利贷,4.不违抗真主阿拉之命。
佛教的戒律,有在家、出家之分,又有小乘、大乘之别,有为保持人及天的道德标准而设的五戒十善;有为出离三界火宅而设的五等出家戒;有为行菩萨道之自救救人而设的菩萨戒。一般在家信徒应遵守三皈、五戒、十善。三皈是︰皈依佛教主及一切佛,不再皈依其他诸神;皈依修道成佛的方法和道理,不再皈依外道的邪说;皈依佛教的修行者并以佛法教人修行的老师,不再皈依其他邪师。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属于身三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属于口四善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属于意三善业。持守而多分不净,生为人中的普通人,多分净生为大福德人,全部净则生为天人。出家的比丘戒,根据《四分律》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这是五戒详细的开分,有较高层次、较严谨的要求。消极方面,有防非止恶的作用,称为止持;积极方面,有二十种犍度,积集一切善法属作持,这是律。戒中有律,律中也有戒,戒是条文的规定,律是如何来持戒、犯戒后又如何忏除之说明,犯戒之轻重及受戒持戒的判定和执行,均属律的范围。
很多人以为宗教的清规,扼杀人性的自由,并将儒家的德目,称为吃人的礼教,这是似是而非的看法。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人没有做人的原则,一个社团没有共守的规约,一个国家没有应守的法律,一个宗教徒没有当守的戒律,我们的社会会成什么样子,那真不敢想象。当然,如果你的道德修养到了如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自然可以不要制成条文的规律。佛教中禅定中的人,自然不犯戒,称为定共戒;已得解脱的人,也就自然不犯戒,称为道共戒。对这两种人而言,戒律的条文便是多余的事。不然的话,必须遵守戒律,戒律的功用,不唯防止信心的腐化,更有积极增进人类幸福的功能。
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 三、宗教现象
三、宗教现象
(一)降灵现象
普通人很难具有超人的力量,若在体力或心力上有了超乎常情的能力,则不出于两种原因:一是自己如法修行,能够开发智慧并增强体能,来突破体力及心力的极限;另一是外来的神灵附身,也能使人有异常的能力,这便是降灵的现象。降灵的现象,可分作两类︰
1请神降灵
请神降灵,可分作二类:
请神降灵冥佑:不一定希望神灵当场显现,来指示什么和表现什么,只是祈求神在冥冥之中的加护,所谓「祭神如神在」,有人在出门之前,先拜祖先以及观音菩萨等,祈求保护。有一位信徒,每次出门谈生意,投标下决心之前,必去数处神庙求好运。还有,中国人在农历年前的送灶神、请灶神,以及一年一度或数度的祭土地、祭祖先等,都含有请求冥中保佑的信仰在。
请神降灵解惑或救难:通常通过两种方式来降灵示现。
第一种是用卜筮为媒介︰古时候的人们,由于敬神尚鬼,所以无论大小的事,都须取决于占卜。中国最初的甲骨文字,就是刻于龟甲、兽骨上作为占卜用的祷辞,即使现代的文明社会,人们也经常利用占卜解决疑难。除了初民用龟甲兽骨,后用易卦占卜,或用星象占卜,或用蓍草占卜等,另外尚可以用很多的方法,唯其多半仍须通过术士的咒术或道术,例如︰
使用特定的道具观察︰像数年前有一阵子在台湾盛行的碟仙,用一种道具,请鬼魂降灵,几乎成了一种宗教式的游戏。吉普赛人善用水晶球作媒介,能够观察到人的过去与未来。有的用圆盘、镜子,以及竹签、杯筊、木乩等。
用火观察︰从火头、火的形状,及颜色的深淡变化等见到神灵显现和启示。
用水观察︰由水中看出占卜的事相。
用香头观察︰在点燃后的香头烟路中,占卜吉凶。
用熔锡观察︰有人能以熔锡倒在冷水中凝结后显出的纹理上,看到所要占卜的事物。
求神灵降梦︰台北的仙公庙,即有专供人去求梦解惑的房间。
第二种是经由能与神灵交通的灵媒︰由于宗教上的祭祀祈祷活动,加上为了向神明请示疑…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