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通與人通▪P23

  ..續本文上一頁有了祈禱的行爲。一個被父母帶上街的幼童,結果因爲貪玩走失而發現他已離開了父母之時,會本能地哭喊爸爸、媽媽,這便是祈禱,是尋覓、求救的呼叫。我聽到過一個留學日本的女孩子,在入夜後的東京街頭,遇到小流氓圍上來,她一害怕大聲喊「哥哥救我」,小流氓聽了,以爲她的哥哥就在附近,便被嚇走了。事實上,她的哥哥是在臺灣。原來,自小兄妺相依爲命,她依賴哥哥慣了,縱然離哥哥而到了外國,哥哥仍是她的保護神,而且真的管用。祈禱的行爲不必教導,人在無援無助時,自然而然會祈求有大力量的人,沒有人可求時,便會祈求于神。

  

  比較常見的是爲了滿足個人的願望而做的祈禱。比如爲求生意興隆、爲求疾病早愈、爲求消災免難、爲求平安、爲求子嗣等而做祈禱。清朝最後一位狀元,江蘇南通的張季直,到了四十五歲還沒有子嗣,有人建議他祈禱觀音菩薩給他送來貴子,雖然張狀元一向是信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者態度,他仍然接受別人的建議,寫了疏文禱詞交由夫人去寺院祈求,不久果然生了個兒子,名叫張孝若,從此他便特別相信觀音菩薩,爲表示還願的感謝,起了一間觀音院,就在我出家道場狼山背後的地方;並以搜求珍藏古來的觀音畫像聞名。不但信奉觀音菩薩,也信佛乃至土地公、城隍爺等。祈禱的效驗是發于祈禱者的精誠,由于自身的心力對于外物的感應而得。所以,經常祈禱的人,比起不大祈禱的人,一般而言,容易得到宗教經驗。

  

  2部族全體乃至政府朝廷的祈禱

  

  通常爲了祈求豐收,在古時的部落民族,或現代的山地民族,就有爲求豐收或獵取更多的野獸而做祈禱。或爲了氏族、國家或地區性普遍的災難而祈禱,如爲了解除瘟疫疾病或幹旱,乃至消弭戰爭免除天災人禍而有大規模的祈禱活動。在我的家鄉,一遇到幹旱,祈禱的方法,有的塑製泥龍,有的把城隍爺擡到外頭曬太陽,整天的曬,一直曬到他受不了就會下雨。我就親眼見到一尊木雕的城隍像,曬到木頭流出汗來,這種祈禱法很特別。還有民間的建醮,如平安醮,就是一地區大規模的祈禱活動。

  

  (二)祭祀

  

  1用儀式及供品遂行宗教的崇拜

  

  中國儒家的《禮記》,記載很多關于祭祀的典製。《禮記.中庸》︰「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郊是祭天,社是祭地。又《禮記.王製》︰「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牛羊豖叁牲具備是太牢,只有羊豖無牛是少牢,今日的祭孔大典仍用牢爲祭品。古來的中國,有國家的天地之祭,宗廟之祭、諸侯之祭、鄉裏之祭、家庭之祭,祭天地、神明、祖先,所謂祭神如神在、所謂慎終追遠,皆爲祭祀的觀念所作的定義。

  

  印度婆羅門教有叁大綱領,主張《吠陀》天啓、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所以離開祭祀,他們便無法生活。四《吠陀》聖典的內容,皆是以祭祀爲中心。《莎摩吠陀》與《夜柔吠陀》詳細記載施行祭禮的方式。基督教《舊約.摩西王書》中有祭典、祭師長的規定,有獻祭、燔祭等供品的規定,這和婆羅門教有類似的地方。

  

  佛教的禮忏儀、念佛儀、放生儀,尤其密宗的各種密法儀軌,規定了如何設壇、如何修持、如何修供養等,亦與一般宗教的行爲類似。

  

  2用身口的行爲遂行宗教的崇拜

  

  初民的歌舞,乃至繪畫、雕刻等藝術,大抵皆出自宗教的崇拜,後來才漸漸獨立與宗教分家,發展爲純藝術的活動。通常的贊歌,是口唱的。中國在殷商時代,就有不少祭祀祈禱的口頭歌詞,六經中的《樂經》雖亡失,《詩經》中的〈周頌〉是宗教詩,〈雅〉中的祭祀詩就是爲宗教服務的舞歌。印度四《吠陀》的《梨俱吠陀》含有一千零一十七篇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舊約》詩歌、雅歌,佛教的梵呗偈頌都是宗教儀式中的贊歌,表達人們對神、佛的崇敬情感。

  

  表現于身體的宗教行爲是舞蹈。因爲祭祀祈禱以及向神鬼獻媚的種種動作姿勢,往往需伴有節奏的音樂,便成了歌舞合流的事實。宗教舞蹈,可分作娛神用的及擬神用的兩種。以故事方式演出者,大致是爲娛神;以象征神的姿勢動作爲了降魔驅邪而演出者,大致是爲擬神。中國戲曲中的「八仙過海」是取材于道家的故事;「天女散花」取材自佛教的《維摩經》。以及最近有一位現代舞蹈家谌瓊華女士模擬了敦煌壁畫的天女舞姿,編了一支「千手佛」舞,已由娛神、擬神的性質而成了純藝術的表現。迄今所見的印度及泰國的民族舞蹈,尤其和宗教有密切的關系。

  

  (叁)戒律生活

  

  人皆可以爲堯舜,衆生皆可成佛。但是,堯舜的行爲即是成爲儒聖的標准;佛的言行即成爲佛教徒的標准。因此而有德目,而有戒律。戒律,是指生活行爲的准則,依之而過踏實規律的生活。如果是基于人生的理想、堅強的信念,投身于自己信仰的宗教教團,大家共同生活,並且一同舉行宗教的儀式,那他們應該遵守的戒律,比起一般的教徒,戒律的要求是更嚴謹的。

  

  儒家的叁綱五常、四維八德、教忠、教孝等的德目,無非是要求人之所以爲人的義務與責任。遵守實踐這些德目,提升個人的人格,可以維系社會的安甯,增進人類的幸福。所以,也可算作戒律的一個類型。

  

  據《舊約》的記載,「摩西十誡」是由耶和華賜給摩西作爲猶太人的行爲守則,前四條是宗教的,後六條是倫理的,可作爲一切人們做人的准則。而一個回教徒除了有五大責任,要守七項信德之外,尚需遵守四誡︰1.不爲不名譽的事,2.不吃豬肉不飲酒,3.不放高利貸,4.不違抗真主阿拉之命。

  

  佛教的戒律,有在家、出家之分,又有小乘、大乘之別,有爲保持人及天的道德標准而設的五戒十善;有爲出離叁界火宅而設的五等出家戒;有爲行菩薩道之自救救人而設的菩薩戒。一般在家信徒應遵守叁皈、五戒、十善。叁皈是︰皈依佛教主及一切佛,不再皈依其他諸神;皈依修道成佛的方法和道理,不再皈依外道的邪說;皈依佛教的修行者並以佛法教人修行的老師,不再皈依其他邪師。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屬于身叁善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屬于口四善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屬于意叁善業。持守而多分不淨,生爲人中的普通人,多分淨生爲大福德人,全部淨則生爲天人。出家的比丘戒,根據《四分律》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條,這是五戒詳細的開分,有較高層次、較嚴謹的要求。消極方面,有防非止惡的作用,稱爲止持;積極方面,有二十種犍度,積集一切善法屬作持,這是律。戒中有律,律中也有戒,戒是條文的規定,律是如何來持戒、犯戒後又如何忏除之說明,犯戒之輕重及受戒持戒的判定和執行,均屬律的範圍。

  

  很多人以爲宗教的清規,扼殺人性的自由,並將儒家的德目,稱爲吃人的禮教,這是似是而非的看法。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一個人沒有做人的原則,一個社團沒有共守的規約,一個國家沒有應守的法律,一個宗教徒沒有當守的戒律,我們的社會會成什麼樣子,那真不敢想象。當然,如果你的道德修養到了如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自然可以不要製成條文的規律。佛教中禅定中的人,自然不犯戒,稱爲定共戒;已得解脫的人,也就自然不犯戒,稱爲道共戒。對這兩種人而言,戒律的條文便是多余的事。不然的話,必須遵守戒律,戒律的功用,不唯防止信心的腐化,更有積極增進人類幸福的功能。

  

  

  

  宗教行爲與宗教現象 叁、宗教現象

  

    叁、宗教現象

  

  (一)降靈現象

  

  普通人很難具有超人的力量,若在體力或心力上有了超乎常情的能力,則不出于兩種原因:一是自己如法修行,能夠開發智慧並增強體能,來突破體力及心力的極限;另一是外來的神靈附身,也能使人有異常的能力,這便是降靈的現象。降靈的現象,可分作兩類︰

  

  1請神降靈

  

  請神降靈,可分作二類:

  

  請神降靈冥佑:不一定希望神靈當場顯現,來指示什麼和表現什麼,只是祈求神在冥冥之中的加護,所謂「祭神如神在」,有人在出門之前,先拜祖先以及觀音菩薩等,祈求保護。有一位信徒,每次出門談生意,投標下決心之前,必去數處神廟求好運。還有,中國人在農曆年前的送竈神、請竈神,以及一年一度或數度的祭土地、祭祖先等,都含有請求冥中保佑的信仰在。

  

  請神降靈解惑或救難:通常通過兩種方式來降靈示現。

  

  第一種是用蔔筮爲媒介︰古時候的人們,由于敬神尚鬼,所以無論大小的事,都須取決于占蔔。中國最初的甲骨文字,就是刻于龜甲、獸骨上作爲占蔔用的禱辭,即使現代的文明社會,人們也經常利用占蔔解決疑難。除了初民用龜甲獸骨,後用易卦占蔔,或用星象占蔔,或用蓍草占蔔等,另外尚可以用很多的方法,唯其多半仍須通過術士的咒術或道術,例如︰

  

  使用特定的道具觀察︰像數年前有一陣子在臺灣盛行的碟仙,用一種道具,請鬼魂降靈,幾乎成了一種宗教式的遊戲。吉普賽人善用水晶球作媒介,能夠觀察到人的過去與未來。有的用圓盤、鏡子,以及竹簽、杯筊、木乩等。

  

  用火觀察︰從火頭、火的形狀,及顔色的深淡變化等見到神靈顯現和啓示。

  

  用水觀察︰由水中看出占蔔的事相。

  

  用香頭觀察︰在點燃後的香頭煙路中,占蔔吉凶。

  

  用熔錫觀察︰有人能以熔錫倒在冷水中凝結後顯出的紋理上,看到所要占蔔的事物。

  

  求神靈降夢︰臺北的仙公廟,即有專供人去求夢解惑的房間。

  

  第二種是經由能與神靈交通的靈媒︰由于宗教上的祭祀祈禱活動,加上爲了向神明請示疑…

《神通與人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