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通與人通▪P22

  ..續本文上一頁

  有很多宗教,有二神教的特征,代表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兩面。善神與惡神或魔神,彼此對立與鬥爭。惡神、魔神多半是邪惡、破壞、災害的,好比有流氓就有警察一樣,善神有監督、保護的作用。如波斯的教,光明之神永遠和黑暗之神鬥爭。中國有善神及惡神的觀念,但不是特定的,也沒有形成宗教。事實上,一般人無法辨別善神或魔神,魔不一定是青面獠牙、可怕的形相,有時魔是帶著很好看、很斯文、很和善的面具,這好比地痞流氓也有慷慨助人的一面,但他們是不能被得罪的,如果得罪他們,你便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在必要時,他們是不擇手段的。基督教的《舊約》也有二神教的色彩,自摩西時代到王國時代的猶太教,他們的保護神耶和華兼有善惡兩種性格。至先知時代以後,便將惡的性格,分給了撒旦的名下,耶和華與撒旦──所謂上帝與魔鬼──處于敵對的立場,分別統治著善惡兩個世界。

  

  3一神教

  

  一神教的信仰,認爲宇宙有一個最初的開始,上帝便是開創宇宙萬物的第一因,由他繁衍滋生,創造一切星辰及地上的萬物。所以這個上帝,必須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是全知全能,可以自由主宰、支配一切的。如基督教的上帝、回教的阿拉、印度教的梵天。一神教的神具有人格化的表征,有瞋怒、有博愛,與人類的習性相似,有愛瞋之心,便有煩惱,未得解脫。

  

  4泛神教

  

  泛神教者崇尚天,崇尚自然。他們依其哲學思想而構成宗教信仰,是基于理性的考察而得到情意的寄托。泛神教是人文主義的,以人爲本位,注重現實,采取中庸之道,不走極端。他們的「上帝」或「天」是抽象的,沒有人格性的神,將之與自然同視,是具有大力量的,對萬物有生養、愛護之恩。他雖然沒有具體的形相可現,他的力量一定是遍處都有的,不是冥頑的自然之意。斯賓諾莎則主張人應敬神,但不必向神祈求。中國人常講的「好生之德」,孔子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這種法天的觀念,即是泛神的信仰。

  

  (叁)無神的宗教

  

  無神論者有兩類,一是從心理現象、物理現象解釋一切,以唯物論的科學方法與觀點來說明宇宙和人生,不相信有神的存在。他們不是宗教,只是無神論的思想。

  

  另一類無神的宗教是指佛教。《阿含經》中︰「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所以佛教站在緣生性空的立場,主張無我,否認有個常住不滅的靈魂。依據佛教的緣生論,認爲宇宙是衆生共同的業力所感,衆多的因緣所形成;世界是由時間上無數的異時因果關系,空間上無數的互存關系所組成,沒有所謂主宰的、創造的神。佛教將衆生分爲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及六凡(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共計稱爲十法界。這種十法界的分法,是否有科學的根據,值得研討,但佛教將品類不齊的衆生,從佛陀以迄地獄,無不算作一切衆生,而納入平等的系統,一切生命型態雖有其等級與層次的不同,然而一切衆生皆有成佛的可能。

  

  土地公、城隍爺、媽祖、民間受人祭拜的神,佛教將之歸類爲十法界中的鬼道或天道的衆生。福德不足的貪鬼,在餓鬼趣。少財鬼得自由生存于一定狀態的境地。多財鬼或有福德的鬼,即爲天趣或空中的神。餓鬼自顧不暇,無能助人。少財鬼益人者少損人者多。多財鬼隨其不同福德力而多少有一些力量,可以幫助人。而事實上人世間也有人類似鬼神的地位者。例如有的人很有財勢威德,也常能做樂善好施的功德,這應該便是活著的神。沒有福氣、苦苦惱惱,又常做壞事,誰沾上誰倒楣,這是餓鬼。鬼多的是,我們常聽到的自私鬼、賭鬼、酒鬼、色鬼、厲鬼等都是。而將基督教的上帝與魔鬼,均歸屬于天類。因爲印度所講的天(Deva)有地居天、空居天及禅定天之分。一般宗教的天或神,僅屬佛教所說地居、空居及禅定天。佛經中將天的層次分成二十八種,這個數字乃是方便之說。

  

  佛教以因緣及因果的立場主張無神論。屬于衆生自身行爲的先後因果律,加上因緣的和合,而産生一期生命的現象,而這現象也非永恒性的,是無常而會改變的,時時改變、生生改變。因此,一切衆生可能由最低級的層次升華到最高級的層次;行善修福可以再生爲人或生于天,作惡多端會下地獄或投傍生異類,沒有外在的、特定的神可以支配個人的生死和升墮,也因此佛教認爲每一個人都可以努力修行成爲慈悲濟人的菩薩,或圓滿究竟的佛。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佛是無上最高的衆生,卻不是獨一無二的。

  

  佛教不認爲有唯一的神,但並不反對其他宗教所宣稱的「獨一無二」的說法。事實上,有的衆生是需要這種獨一無二的神之信仰,例如美國是先進的民主國家,但在美國人民之中的潛意識內,對于國王之類特殊人物仍極有興趣;另外,如君主立憲的英國、日本、泰國等人民的國家元首仍是國王。這在佛法上稱爲「方便」,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非究竟的設施,衆生需要上帝,菩薩即以梵天王身而爲說法教化,經有明文。有一次,我講《維摩經.佛道品》,說到菩薩爲了度化衆生而現爲刑官、惡王、淫女、五種無間罪業,入于魔道等。有位居士很奇怪︰菩薩是慈悲的,怎麼會是如此?這並不稀奇,衆生應該接受怎樣的方式教化,菩薩就化現衆生所需要的。這好比父母打孩子、老師打學生,是爲了孩子、學生好;而有的人也確實需要打,非打不可。今日的教育心理學家,普遍反對打、罵,自有他的道理;但是,矯枉過正便養成了兒童不受教化的嚴重問題,這是凡夫的難題。佛菩薩的悲智無量,不會有問題,所以示現爲神而稱獨一無二的創造主,佛教並不以爲沒有原因。佛教主張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只問動機是善、結果是衆生獲益,不問其如何說與如何做,這是方便。

  

  (四)民間信仰的宗教

  

  民間信仰的宗教,是由風俗形成的信仰,西方一些近乎唯物論的無神論者,盡管不信上帝,一生卻至少有叁次進教堂的宗教行爲,那便是初生時要命名受洗,結婚時要上教堂由神職神父或牧師證婚,死時要請神父或牧師禱告。或者爲了社交活動,參加他人的婚喪等等宗教儀式時進入教堂。臺灣的拜拜,小地區有小拜拜,大地區有大拜拜。在同一地區的居民,家家都拜之時,縱有不是虔誠的宗教信仰者,也必依照慣例隨俗爲之。臺北巿有幾座寺院,每天有人去做佛事,爲去世的親友、眷屬誦經,他們不一定即是正信的佛教徒,也不一定相信出家人誦經可以超薦亡靈,但不做的話,于心不安,恐怕受人批評。這種沒有宗教信仰但有宗教行爲的事實,是風俗習慣養成的民間信仰,也沒有什麼不好。

  

  中國人如遇到遷宅、破土、安床位、出遠門等大事,相信有吉日、凶日,往往會查看曆書或請蔔者擇好日、選時辰,否則大凶日舉事,或在太歲頭上動土,不是好玩的事。西方人由于耶稣蒙難的傳說,有「不吉利的十叁號」、「黑色的星期五」之說法;旅館十叁號的房間大家不喜歡住,星期五忌諱出遠門。日本及臺灣的旅館及大樓,往往避用四樓及四號,因爲四與死的發音相同,這在今天,可以說是可笑的迷信,也可以說是無可厚非的風俗,有宗教的成分,雖非特定的宗教信仰,卻屬于宗教行爲的範圍。

  

  (五)經驗形成的宗教信仰

  

  所謂經驗形成的信仰,是指有些人或有些地方,本來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在經驗到不可思議的奇迹之後,他會相信,而且信得很懇切、很堅固。這種例子很多,比如整棟大樓失火,好多人被燒死了,照常情推斷,你應該死卻沒有死;兩車相撞,車子稀爛,而你卻好端端的躺在地上;飛機失事,你竟是唯一的幸免者;遇到疾病,醫藥罔效,醫生宣告不治,而你在一個特殊的經驗後,或一段時間的祈禱後,豁然而愈。這種在危急特殊的情況中,發生了奇迹或見到了神迹,或因情急時呼求神的賜助而得到感應,或念佛菩薩的聖號而得到救援,在古今中外的各宗教都有。

  

  

  我曾遇見一位姚先生,他告訴我有關他信佛教的故事。他說,他在抗戰時因做敵後工作,曾被日軍俘擄去,臨到要槍斃時,他在情急之下忽然靈機一動拼命地念「觀音菩薩救我」,才念數聲,執刑的憲兵便喊暫停,並下令緊急撤退。原因是國軍的部隊正好到了,同時日軍也希望問取口供。他被帶到另一個地方,問不出名堂來,又要把他拖去槍斃時,他再度懇切地念「觀音菩薩救我」,結果情況又有了變化,因爲有幾個日軍被國軍俘虜,所以願以雙方交換俘虜的方式,把他要了回來。

  

  我問他想不想知道一些關于佛菩薩的道理,他說不必懂道理,他非常相信觀音菩薩,就是死心塌地相信,沒有誰能動搖他的信心。在基督教,類似的例子也很多,這種人的信仰非常堅固,信心絕對沒有問題。

  

  個人是如此,一個團體或一個地區的人們也有這種情形。在某一個地方遇到如大火、大水、大地震、大暴風、大疫疠、大蟲害等大的災難時,雖在隔鄰或在隔岸,卻能夠逢凶化吉,沒有造成大的死亡或災害,是由于某種因素的關系,這因素便會成爲人們信仰的原因。

  

  如幹旱時,人們祈雨而做宗教活動,做了之後喜獲甘霖。或者得到某種媒介的預示凶吉,預先防備災難的降臨,先做了宗教的活動,而避免了災害的發生,那麼該地的人們,便會産生由經驗而形成的信仰。

  

  

  

  

  

  宗教行爲與宗教現象 二、宗教行爲

  

    二、宗教行爲

  

  以上是宗教的分類,接下來探討宗教行爲。分作叁類,介紹如下︰

  

  (一)祈禱

  

  1個人與個別的祈禱

  

  祈禱可以說是自有人類的生活以來,就已發生的一種求生存的本能,人在危急之際或絕望之時,他會祈求奇迹出現,因而…

《神通與人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