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然不一定属于禅修,但也是定期修行的一种。佛教在印度,于四月十六日之后,由于印度雨季开始,路上多虫蚁,行路不便,佛制有结夏安居。在安居期中,大家一心修持,没有旁鹜杂事,安居的时间以九十天为限。另外现有的净土宗打念佛七以及禅宗的禅七,也是在限期修持某种法门。
佛教的修行方法,以修习禅观为主,以修定发慧为主。禅观一称禅数,因为禅观方法多带数字,比如四念处、四无量心、五停心等皆有数字在。禅修的方式有三︰
常修禅观:修习七方便──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
五停心观是以五种观法,来停止妄念︰
第一,不净观:观想此一身体,共有五种不净,以对治贪欲。种子不净,由父精母血所成故;住处不净,胎中十月住于母体的屎尿之间故;自体不净,此一身体是由属于地质的骨胳肌肉、属于水的血液、属于火的热能、属于风的空隙等四大所成故;身相不净,身中常由眼耳口鼻以及大小便道的九孔之中流泄秽物;究竟不净,此身死后必将腐烂化为脓血,乃至枯骨亦坏故。观想自身不净、他身不净,便可息灭物欲之心。不净观中,也可将枯尸白骨观包含在内。以经验论,不净观相当难修。
第二,慈悲观:瞋恚心较重的众生修习慈悲观,观察一切众生为贪欲、瞋恚、愚痴三毒所困,实可怜悯,生慈悲心可以对治瞋恚。
第三,因缘观:观察一切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有关条件,清楚分明,以对治愚痴执着。
第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十八界以停止我见。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界,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以根尘相对,中间以识分别之起诸作用。也有人以为界分别观和因缘观相似,所以用念佛观,观佛相好以消业障,来代替界分别观。
第五,数息观:计呼吸的数目,从一到十,反复地数数目,以停止散乱心。数息法是便捷又安全的禅修方法,很快地可以发觉自己的妄念与散乱心。
别相念,五停心观成继以别相念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此同于不净观。观受是苦,乐受会无常变坏而生坏苦;苦受当然是苦苦;不苦不乐的舍受也是念念迁流,无剎那安住是行苦,凡一切受皆苦。观心无常,观察心想,虚妄变化无常。观法无我,诸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我、我所皆非实有。
总相念,是修四念处观时,每作一观,即并作其余三观。如观身不净时,并观此身是苦、无常、无我,或并观受、心、法,亦皆不净。
暖,是心中光明启发,见道之无漏智火将生。
顶,是进而智慧增长,达于顶点。形容逾进则见道,退则下于暖位,进退于两山之间譬以山顶。
忍,是其心坚住,决定无移,名卅忍位。
世第一,是见道,得无漏智,为圣者离凡夫,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称世第一。
这是禅观的全部过程,事实上不必一一经历。五停心观中的数息观成,可以摄乱心为一心。得到一心,单纯的心是小我的完成,别相念成。总相念成,能得统一的心,小我扩大到与时间、空间等量齐观,人我、内外、相对的观念消失,这是大我的完成。到暖、顶、忍、世第一得解脱,为无我的完成。自觉到「我」的观念已不存在,只是扬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并未能把本体的理念或者神的实在也否定掉,要到见本体和现象,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一切现象的差别,全部消失。这才是无我,才能从生死、烦恼中得到彻底的解脱。
常自观心不动,见一实相:如《六祖坛经.坐禅品》︰「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心无外缘,仅有内缘──缘不动,这时是清净的、无相的,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即实相观。《维摩经.弟子品》︰「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此即初期禅宗,注重生活即修定,不以为坐禅才是修行。一切法是佛法,一切事是佛事,而表现于日常生活之中。《景德传灯录》卷五末载有僧卧轮禅师偈︰「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惠能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前者是修定的境界,里边有修行的方法,有种种的思量分别。后者是禅的境界,着重于修慧。这两首偈子恰好与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异曲同工之处。修此种禅观,若根机利的话,卧轮的修行方法,可能陷于黑山鬼窟,不得更上一层。若根机不够,惠能的修行方法则容易变成文字禅、野狐禅。一般说来,普通根器的人,还是从禅观开始,修到大我完成后,再修实相观。在唐惠能以前,却以禅观方法修行,华严初祖杜顺尚未离禅观。到宋时,惠能的禅风提不起来,实相观不易进入。因而有大禅师出世。
禅宗的参禅:宋以后的修行方式,有两种──大慧宗杲的公案禅与宏智正觉的默照禅。
有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即无字公案的由来。大慧教人以「什么是无」一句无味、无意义的话头,把一切思量分别、妄想杂念一时按下,在按下处看个话头,用来摧破思虑情识,使修行者在突然间,达到大悟彻底,平等一如、不即不离的自在境界。
宏智的默照禅继承六祖惠能,或者更早期三祖僧璨的观点。僧璨的〈信心铭〉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拣择是分别心,有拣择心做学问好得很,若以拣择心修道,则心中尚有法可修,仍不能放下一切。既放不下,便无从进入悟境。默照禅是只管打坐,唯静坐参究,多用松弛、用明晰、用寂默,把妄想杂念全部沉淀下去,使得心头平静、清明、沉寂,默然不动而又历历分明。
禅离言说、文字相,正是宏智正觉禅师所展现的;大慧宗杲的公案禅,是以方法入定慧,虽然还有方法,却是进入禅门的利器。所谓「参禅」二字,即从看话头、参公案的方法而来。
因为时间的限制,我本来准备好的内容还有一节──关于禅的修行方法和现象及层次,只有等到下一次有机会时再讲。(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下午三至六点,由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社第二十六次学术演讲会,邀请讲于淡江大学城区部中正纪念堂,刊于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中国佛教》杂志二六卷第五期)
东西方宗教的汇流
一、何为东西方宗教
此处所谓东方宗教,是指发源于印度,流传于东南亚及东北亚的佛教。
此处所谓西方宗教,是指发源于中亚,盛行于欧美的基督教。基督教之东来,虽可溯自唐朝的景教,但是近世基督教的传入,乃是十六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势力而来,传教士们抱着救济落后民族的精神,把基督教的信仰及西方的科技文明,带到了东方。他们为了达成传教的目的,首先学习中国及印度的语文,并了解作为东方文化背景的宗教和哲学。所以也顺便把东方的事物,透过他们利用欧洲语文写成的记事报导,便是东方宗教被介绍至西方的萌芽时代。
接着引起了宗教学及语言学者们,对于印度学(Indology)及佛教学(Buddhology)的研究风潮。因此,明治时代(西元一八六八─一九一二年)的日本佛教界,派出了数十位优秀青年,赴欧洲留学,正像唐宋时,日僧远渡重洋,到我国留学一样。可见佛教之受西方学术界的重视,要早于佛教信仰之传播于西方。直到现在,与其说,佛教信仰已为西方社会所肯定,仍不如说,佛教的文化思想,已受到西方宗教学术界的肯定。例如大正七年(西元一九一八年)日人渡边海旭氏所着《欧美之佛教》一书中,即已介绍了欧美学者们对于佛教的研究、成果及范围,分为︰1.巴利文圣典,2.梵文佛学原典,3.中国佛教,4.西藏佛教,5.西域发掘的佛教。一九七○年日本的鹰谷俊之氏所着《东西佛教学者传》,所集三百六十多位佛教学者,除了九十五位是日本人之外,其余多是西方学者。一九七三年,又有一位出身于荷兰莱顿大学,现在任职于澳洲国立坎培拉大学的J.W.de Jong博士,于日本发表的《佛教研究之历史》(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一书,以文献学的方式,介绍了迄当时为止的欧美佛教学者,对于佛教的研究,所作的贡献。
二、西方宗教的现况
基督教在东方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是跟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船坚炮利而来,更是由于东方社会渴求西方科技文明之帮助,挟带而至的副产物。不论是处于物质穷困的下层社会,或者是处于思想困顿中的上层社会,均会对于新来事物的接济,抱着新鲜的希望。所以根据社会学者的调查,二次大战之后的韩国、台湾以及日本,基督教徒(包括新旧各派)的人数,急速增加,甚至使得教会训练传教士的工作,发生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然到一九六○年代之后,教会的成长率,便停顿下来了。基督教在日本的黄金时期更短,当联军撤离之后,日本的民族自尊立即抬头,故在一九五○年代,基督教会便把日本称作贫瘠的沙漠。
再说西方社会,不用说,迄今仍是基督教的势力范围,上至国王继位、总统就职,下至小孩出生、人的死亡,除了少数的犹太族及回族之外,都得沿用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如果要移民去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最好你是领过洗的天主教徒;美国虽无法律规定人民必须信仰基督教,如果是无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也会被视…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