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像这样的人生境界,的确恬淡的可爱,可是,人之更可爱处,是在力求向上的意志,我们在这一段文字之中,却找不出一点主动进取的意义。在这种思想的潜移默化之下,就养成了「得过且过」与「满不在乎」的茍安心理和颓废意识,如说庄子的思想也能给予人一种努力的目标的话,那该是他所说的至人或神人了︰「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但是,中国人的隐遁深山不问人世间事的思想,就从这里来的,辟谷烧丹和养气长生的古怪行为与古怪风尚,也是来自这里。事实上,这是庄子的一个理想境界而已,庄子希望人能「合天德」「守天全」,之后可以「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可是,庄子的理想尽管好,而庄子本人,却并不就是到了这一境界的人,他说真人是「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然当他丧妻之时,竟又哀感而无法自制了。可见庄子还是一个活泼生动的凡人,而不是他所说的神人或真人了。庄子既然是人,人就不能没有缺陷,所以我们对于庄子的看法,除了同情他的可爱处,却不必痛斥他的消极点,这是人生共通的忧患啊!
道家的另一思想──老子给予中国人的消极心理,也很不浅,比如老子根据「物极必反」和「否极泰来」的原则,主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主张︰「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总以物理的眼光看宇宙万物之生灭变幻,总以为物壮则老,老则衰,衰则败,败之极又复为生而壮而老。所以叫人要守物势相反的一端,待机而取,因而近人钱穆先生要说老子是个精于打算的机会主义者。可是老子服膺他自己的思想,也许能够做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地步,一般的人却不能了,却只知守于劣势的现状下,等待优势机会的来临,而不知凭其自己的力量去迎接机会和开发机会了。这对中国人的创造意识,实在是个很大的泄气洞。尤其老子只看到了物理循回的原则,却没有认识精神动向的特质,因为物理界的现象,固属生住异灭、灭生住异地交错流转不已,精神则并不尽然,精神可以有周期的变动,也可以有一直向上的升华,而且只有一直向上而达于无极无限的圆成大觉,才是人类精神的最大特性和可贵之处。我们举个很浅的例子,人渐渐老了,生理各部的机能,也渐渐衰弱,渐渐不堪负荷了,这是证明物壮则老的原则没有错,可是有些人的思想,却不会因为人的衰老而衰老的,相反地,多数的大思想家,越到他们的晚年,他们的思想则越发成熟,对于人类的贡献也越加伟大。
人之有老死,不是精神的老死,乃是物体生理的衰败,精神(在佛教称为识或如来藏)虽因生理的衰败而离开躯体,但是躯体之死并非即是精神之死,以照佛教的观念,人死之后,人的精神仍然有其应有的归依或投靠。不过这些道理,绝对不是老子的思想所能明白。所以我们只能讨论老子的缺陷,却不必臭骂老子的缺陷。
五、小结
以上所举各种思想的缺陷,并非笔者对于那些思想的攻击,而是藉此证明人生的缺陷,由缺陷的人生开发出来的思想,也就不能没有缺陷。就以佛教来说,佛陀的境界当然不会有缺陷,由佛陀的境界,用嘴巴说出来成了语文名相,因为世间的语文名相,是由人起,人有缺陷,人类的语文名相就有缺陷,以有了缺陷的语文名相来表达佛陀的境界,所表达的东西也就不能没有一些缺陷了。因有这个缘故,东方人虽多信佛,信佛者又不能没有弊病,因为各人心中所有对于佛的印象和憧憬,绝对不是真正佛陀的境界,佛的境界,只有佛与佛间,才能知道,我人知道的佛,只是一种幻象而已!我人本着佛的种种言教去信佛学佛,也只是一些方便法门罢了。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佛教之不同于其他的思想而又超出于其他的思想之上者,正是因为佛教的思想,能够直下承当,和当下指明世法之虚妄不实;更可承认,如佛法而着于世法之中,佛法也是虚妄不实。(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于新店,刊于《海潮音》杂志四○卷一及二期)
再谈走在缺陷处处的人生道上
一、人类的通性
对于现实的不满意或不满足,乃是人之常情,甚至乃是人之通性,人类之有进化,之有文明,之有历史,全在这一不满的要求和情绪下所产生;人类的先民,自穴居野处的原始──跟兽类相同而也近乎野兽的生活,到所谓「钻木取火」(这是中国的神话,但也确能代表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阶段,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阶段),而利用了火,由用木柴取火而到发掘地层下的煤油、煤炭作为燃料,又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及至今日以煤炭发电,水力发电,而到以原子能发电生热,作为大时代中一切大小工业的原动力。这些一直向前进步的现象,如果不是人类对其所处现状的不满,那是产生不了的。即如今日美国与苏联的太空计画火箭发射的竞争,也在这一不满的情绪中产生,苏联共产党徒不满意目前已有的成就,要想控制全世界的所有土地和人民,所以不能不在武器的发明上求其领先美国,美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又不能不接受苏联在科学武器上的挑战,既接受挑战,便不能不求满足于现有的科学成就而从事于马拉松式的竞赛。
我们的历史就在这样紧张竞争的气氛中写下来,也将继续如此地写下去;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地生于紧张竞争之中,长于紧张竞争之中,也老死于紧张竞争之中,我们的后代子孙,当也不会越出这一自然律则的范围。这是可喜的,但也是可悲的。不满现状,致使人类的世界更繁荣更美丽,人类的生活更富有更舒适,人类的文化也将更接近更融通,可望出现一个所谓「大同」的局面,所以可喜。由于人之不满现实,产生种种要求或欲望,人的要求之中,或有满足的时候与满足的部分,例如人要吃饭,吃饱之后便是满足之时,但这满足,绝对不能一次满足便成永远满足,所以这是暂时的满足;且吃饭虽能使得全身受用,却不能说因为胃部的满足,连其他的眼耳鼻身(包括四肢)都感到满足。正因如此,人类的要求,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用的境地。所谓欲无止境,如果说一个欲望便是一把火炬,那么火炬可以照明,可以寄人于生命的希望或未来的远景。
但如火炬多了,一个要求变成一把火炬,无量无数没有止境的要求,变成了无量无数没有止境的火炬,重重层层将我人围在其中,我人岂不要被熊熊的烈火烧成焦炭?正像孙悟空经过火焰山,凭他从八卦炉里炼出来的身体,也给烧得好看!事实上,人类之中的绝对多数,都在这种火焰山似地欲望之海中生存,也在其中昏沉,从生到死。从呱呱坠地之后,要求奶吃,要求父母之抚爱,要求长大,要求异性,要求事业,要求金钱,要求荣誉,要求权力,要求儿女,要求晚景的安乐,乃至要求死时的哀荣和死后的所谓「流芳千古」。人会饿,所以要吃,而且要吃得饱吃得好,乃至希望能永远吃得饱,永远吃得好;人会怕热,也会怕冷和怕受意外的损失,所以要求房子住,要求衣服穿,而且希望住得舒适愉快和精美华丽,穿得舒适愉快和精美华丽,乃至希望永远如此永远向上向好地发展下去;人会行动,所以要走路,要求走得更快更舒适和更安全;人会感到空虚和寂寞,所以要求伴侣,要求异性,而且要求漂亮多情又加温柔的异性伴侣;进一步则要求权力和名位来满足自己的空虚和寂寞;人会……所以……因为人们会老会死,所以又得要求死后的不朽,于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出现了,上帝之国的宗教也出现了(事实上凡有要求,便不会满足的)。人们就在这种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包着一个,又各各通连着无数个的欲望中讨生活,始终没有一个空闲的机会,来给自己轻松的休息一番(这一休息,当指无念无作的解脱自在而言),又因为各人各自的欲望之无限地追求,便不能不妨害他人的追求,由妨害而产生斗争,由斗争而演成流血事件的扩大,而变成集体战争、民族战争,而到本世纪来的世界战争,所以要说可悲!
二、瞬变的万花筒
以照佛法来说,凡是有形相有作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出嗅得到和感得及的种种现象,都是不究竟或不圆满的,因为世界的事物,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一切都实在的,一切也是空的,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世间的现象,正如小孩子玩的万花筒一样,不断地将筒转动,不断地向筒内看,筒内的花样也不断地变化。其实那些花样,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彩色碎片而已,但以各种角度和位置的变更配合起来,就觉得真像有无数的花样在筒中出现了,当然,那些花样,只是临时假合,偶一转动,花样就会立即变样。那么我们生而为人,在这个形相显著而又呆笨的世界上为人,这人的本身,就是一个缺陷,尽管古往今来,产生了多少宗教家、思想家和各种发明家,但他们的宗教、思想、发明,由人产生而仍落于人间,它就不能没有缺陷,故我敢说,我们以前不曾有过绝对圆满的事物出现,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基督教说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像造人,当他把人造出之后,竟又不像上帝,若照基督教的观点去看,实在有失上帝的威信,因为上帝即是真理道路和生命,他竟连一个雕塑工匠的资格都不够。上帝的手不能听从上帝的心意,正像一个幼稚园的儿童,拿起一枝蜡笔,心里想在纸片上画出一只小狗,但在画完之后,便发觉那只玩艺,根本不像真实的小狗,却又仍然有一点点形似小狗。所以上帝比照他自己的形像造人,几乎造出了百分之一百而又偏偏不像他…
《神通与人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