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通與人通▪P4

  ..續本文上一頁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爲福先,不爲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像這樣的人生境界,的確恬淡的可愛,可是,人之更可愛處,是在力求向上的意志,我們在這一段文字之中,卻找不出一點主動進取的意義。在這種思想的潛移默化之下,就養成了「得過且過」與「滿不在乎」的茍安心理和頹廢意識,如說莊子的思想也能給予人一種努力的目標的話,那該是他所說的至人或神人了︰「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但是,中國人的隱遁深山不問人世間事的思想,就從這裏來的,辟谷燒丹和養氣長生的古怪行爲與古怪風尚,也是來自這裏。事實上,這是莊子的一個理想境界而已,莊子希望人能「合天德」「守天全」,之後可以「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可是,莊子的理想盡管好,而莊子本人,卻並不就是到了這一境界的人,他說真人是「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的,然當他喪妻之時,竟又哀感而無法自製了。可見莊子還是一個活潑生動的凡人,而不是他所說的神人或真人了。莊子既然是人,人就不能沒有缺陷,所以我們對于莊子的看法,除了同情他的可愛處,卻不必痛斥他的消極點,這是人生共通的憂患啊!

  

  道家的另一思想──老子給予中國人的消極心理,也很不淺,比如老子根據「物極必反」和「否極泰來」的原則,主張︰「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主張︰「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總以物理的眼光看宇宙萬物之生滅變幻,總以爲物壯則老,老則衰,衰則敗,敗之極又複爲生而壯而老。所以叫人要守物勢相反的一端,待機而取,因而近人錢穆先生要說老子是個精于打算的機會主義者。可是老子服膺他自己的思想,也許能夠做到「道常無爲,而無不爲」的地步,一般的人卻不能了,卻只知守于劣勢的現狀下,等待優勢機會的來臨,而不知憑其自己的力量去迎接機會和開發機會了。這對中國人的創造意識,實在是個很大的泄氣洞。尤其老子只看到了物理循回的原則,卻沒有認識精神動向的特質,因爲物理界的現象,固屬生住異滅、滅生住異地交錯流轉不已,精神則並不盡然,精神可以有周期的變動,也可以有一直向上的升華,而且只有一直向上而達于無極無限的圓成大覺,才是人類精神的最大特性和可貴之處。我們舉個很淺的例子,人漸漸老了,生理各部的機能,也漸漸衰弱,漸漸不堪負荷了,這是證明物壯則老的原則沒有錯,可是有些人的思想,卻不會因爲人的衰老而衰老的,相反地,多數的大思想家,越到他們的晚年,他們的思想則越發成熟,對于人類的貢獻也越加偉大。

  

  人之有老死,不是精神的老死,乃是物體生理的衰敗,精神(在佛教稱爲識或如來藏)雖因生理的衰敗而離開軀體,但是軀體之死並非即是精神之死,以照佛教的觀念,人死之後,人的精神仍然有其應有的歸依或投靠。不過這些道理,絕對不是老子的思想所能明白。所以我們只能討論老子的缺陷,卻不必臭罵老子的缺陷。

  

  五、小結

  

  以上所舉各種思想的缺陷,並非筆者對于那些思想的攻擊,而是藉此證明人生的缺陷,由缺陷的人生開發出來的思想,也就不能沒有缺陷。就以佛教來說,佛陀的境界當然不會有缺陷,由佛陀的境界,用嘴巴說出來成了語文名相,因爲世間的語文名相,是由人起,人有缺陷,人類的語文名相就有缺陷,以有了缺陷的語文名相來表達佛陀的境界,所表達的東西也就不能沒有一些缺陷了。因有這個緣故,東方人雖多信佛,信佛者又不能沒有弊病,因爲各人心中所有對于佛的印象和憧憬,絕對不是真正佛陀的境界,佛的境界,只有佛與佛間,才能知道,我人知道的佛,只是一種幻象而已!我人本著佛的種種言教去信佛學佛,也只是一些方便法門罷了。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佛教之不同于其他的思想而又超出于其他的思想之上者,正是因爲佛教的思想,能夠直下承當,和當下指明世法之虛妄不實;更可承認,如佛法而著于世法之中,佛法也是虛妄不實。(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于新店,刊于《海潮音》雜志四○卷一及二期)

  

  

  

  

  再談走在缺陷處處的人生道上

  

  

    一、人類的通性

  

  對于現實的不滿意或不滿足,乃是人之常情,甚至乃是人之通性,人類之有進化,之有文明,之有曆史,全在這一不滿的要求和情緒下所産生;人類的先民,自穴居野處的原始──跟獸類相同而也近乎野獸的生活,到所謂「鑽木取火」(這是中國的神話,但也確能代表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階段,而且還是一個偉大的階段),而利用了火,由用木柴取火而到發掘地層下的煤油、煤炭作爲燃料,又是一個漫長的階段,及至今日以煤炭發電,水力發電,而到以原子能發電生熱,作爲大時代中一切大小工業的原動力。這些一直向前進步的現象,如果不是人類對其所處現狀的不滿,那是産生不了的。即如今日美國與蘇聯的太空計畫火箭發射的競爭,也在這一不滿的情緒中産生,蘇聯共産黨徒不滿意目前已有的成就,要想控製全世界的所有土地和人民,所以不能不在武器的發明上求其領先美國,美國爲了自身的安全,又不能不接受蘇聯在科學武器上的挑戰,既接受挑戰,便不能不求滿足于現有的科學成就而從事于馬拉松式的競賽。

  

  我們的曆史就在這樣緊張競爭的氣氛中寫下來,也將繼續如此地寫下去;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地生于緊張競爭之中,長于緊張競爭之中,也老死于緊張競爭之中,我們的後代子孫,當也不會越出這一自然律則的範圍。這是可喜的,但也是可悲的。不滿現狀,致使人類的世界更繁榮更美麗,人類的生活更富有更舒適,人類的文化也將更接近更融通,可望出現一個所謂「大同」的局面,所以可喜。由于人之不滿現實,産生種種要求或欲望,人的要求之中,或有滿足的時候與滿足的部分,例如人要吃飯,吃飽之後便是滿足之時,但這滿足,絕對不能一次滿足便成永遠滿足,所以這是暫時的滿足;且吃飯雖能使得全身受用,卻不能說因爲胃部的滿足,連其他的眼耳鼻身(包括四肢)都感到滿足。正因如此,人類的要求,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一個經濟學上所說的邊際效用的境地。所謂欲無止境,如果說一個欲望便是一把火炬,那麼火炬可以照明,可以寄人于生命的希望或未來的遠景。

  

  但如火炬多了,一個要求變成一把火炬,無量無數沒有止境的要求,變成了無量無數沒有止境的火炬,重重層層將我人圍在其中,我人豈不要被熊熊的烈火燒成焦炭?正像孫悟空經過火焰山,憑他從八卦爐裏煉出來的身體,也給燒得好看!事實上,人類之中的絕對多數,都在這種火焰山似地欲望之海中生存,也在其中昏沈,從生到死。從呱呱墜地之後,要求奶吃,要求父母之撫愛,要求長大,要求異性,要求事業,要求金錢,要求榮譽,要求權力,要求兒女,要求晚景的安樂,乃至要求死時的哀榮和死後的所謂「流芳千古」。人會餓,所以要吃,而且要吃得飽吃得好,乃至希望能永遠吃得飽,永遠吃得好;人會怕熱,也會怕冷和怕受意外的損失,所以要求房子住,要求衣服穿,而且希望住得舒適愉快和精美華麗,穿得舒適愉快和精美華麗,乃至希望永遠如此永遠向上向好地發展下去;人會行動,所以要走路,要求走得更快更舒適和更安全;人會感到空虛和寂寞,所以要求伴侶,要求異性,而且要求漂亮多情又加溫柔的異性伴侶;進一步則要求權力和名位來滿足自己的空虛和寂寞;人會……所以……因爲人們會老會死,所以又得要求死後的不朽,于是天人合一的觀念出現了,上帝之國的宗教也出現了(事實上凡有要求,便不會滿足的)。人們就在這種一個接著一個,一個包著一個,又各各通連著無數個的欲望中討生活,始終沒有一個空閑的機會,來給自己輕松的休息一番(這一休息,當指無念無作的解脫自在而言),又因爲各人各自的欲望之無限地追求,便不能不妨害他人的追求,由妨害而産生鬥爭,由鬥爭而演成流血事件的擴大,而變成集體戰爭、民族戰爭,而到本世紀來的世界戰爭,所以要說可悲!

  

  二、瞬變的萬花筒

  

  以照佛法來說,凡是有形相有作爲,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出嗅得到和感得及的種種現象,都是不究竟或不圓滿的,因爲世界的事物,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一切都實在的,一切也是空的,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世間的現象,正如小孩子玩的萬花筒一樣,不斷地將筒轉動,不斷地向筒內看,筒內的花樣也不斷地變化。其實那些花樣,不過是一些簡單的彩色碎片而已,但以各種角度和位置的變更配合起來,就覺得真像有無數的花樣在筒中出現了,當然,那些花樣,只是臨時假合,偶一轉動,花樣就會立即變樣。那麼我們生而爲人,在這個形相顯著而又呆笨的世界上爲人,這人的本身,就是一個缺陷,盡管古往今來,産生了多少宗教家、思想家和各種發明家,但他們的宗教、思想、發明,由人産生而仍落于人間,它就不能沒有缺陷,故我敢說,我們以前不曾有過絕對圓滿的事物出現,現在是如此,將來也是如此。基督教說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像造人,當他把人造出之後,竟又不像上帝,若照基督教的觀點去看,實在有失上帝的威信,因爲上帝即是真理道路和生命,他竟連一個雕塑工匠的資格都不夠。上帝的手不能聽從上帝的心意,正像一個幼稚園的兒童,拿起一枝蠟筆,心裏想在紙片上畫出一只小狗,但在畫完之後,便發覺那只玩藝,根本不像真實的小狗,卻又仍然有一點點形似小狗。所以上帝比照他自己的形像造人,幾乎造出了百分之一百而又偏偏不像他…

《神通與人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