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二乘志出苦轮,菩萨兼悯一切。)

  

  语译

  

  所谓「十法成乘」,即是须有十法和合,方能完成化法四教任何一教的所乘功能。对藏教而言,即是由此十法,能令三藏行人,乘至偏真涅槃。所谓十法成乘:

  

  1.观正确的因缘和合而有三界的色心、因果、依正,用以破除邪因缘及无因缘的两种外道颠倒之见。

  

  2.真正发心,二乘只求自利,故不言发菩提心,唯其不贪要名利,真能惟求解脱涅槃。

  

  3.遵循止观法门的修行,止是指的五停心观,观是指的四念处观。

  

  4.遍破一切爱见烦恼,是以观诸行无常及诸法无我之空慧,遍破诸烦恼见。

  

  5.识知由于修道灭苦而生死还灭,并用六度修行福慧,是为识通;识知由于造生死业而集受苦的因,流转六道,是为识塞。

  

  6.调适三十七品的道法,请见附图六(第三八○页),得入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

  

  7.若系根钝,不易入道者,应令修习对治事禅等。

  

  8.正行与助行调和修行时,或有薄少的实益,则必须识知修证的道品位次,以免以凡滥圣。

  

  9.对于修行过程中所遇的内外一切障缘,必须安然忍耐。

  

  10.不爱着于既得的若干相似法益而不思进入法性。

  

  以上是藏教十法成乘的要义,如果是利根之人,但修其中第一法,或二三四五六等法,皆可入道;如果是钝根之人,就得具修十法,方能悟道。

  

  注释

  

  1.「十法成乘」:即是《摩诃止观》所明的十乘观法,又名十法成乘观、十法成观、十法止观等,略称十乘或十观。《摩诃止观》卷五上有云:「观心具十法门,一观不可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乃是为了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人),总说了十种观心的次第轨范。若系上根人,光修第一观不思议境,自具十观,不必再修其余九法;若系中下根人,修了第一法,犹须进修第二以下的诸法。

  

  此十乘观法,实即是整部《摩诃止观》的纲格,亦即圆顿行人的规矩,自《摩诃止观》卷第五至卷第十,几乎全是说明十乘观法的内容。故在其卷第五上,接着上文稍后又云:「此十重观法,横

  收束,微妙精巧。初则简境真伪,中则正助相添,后则安忍无着。意圆法巧,该括周备,规矩初心,将送行者,到彼萨云(即梵语萨婆若Sarva-jñ

  na意为一切智的古译),非暗证禅师、诵文法师所能知也。盖由如来积劫之所勤求,道场之所妙悟,身子(舍利弗)之所三请(佛陀说《法华经》),法譬之所三说(《法华经》为上中下三种根机的声闻人,分别以法说、譬说、因缘说),正在兹乎。」

  

  又依静修撰的《教观纲宗科释》所说:「四教十乘,出自一家,如妙玄、维摩玄、八教大意,均悉有之,今是八教大意中,十乘观法也。」妙玄是《法华玄义》,维摩玄是《维摩经玄疏》,此二书均系天台智顗所撰述;《八教大意》则为智顗的弟子灌顶章安所撰。《科释》指出,旭师此处所用的十法成乘,是采自《八教大意》的说法。

  

  2.「对治事禅」:《科释》对此的解释是:「若根过钝,应当修诸对治事禅。若贪欲起,教修不净、背舍等;缘中不自在,当修胜处;缘中不广普,当教一切处;若小福德,当教无量心;若欲出色,当教四空。」此中的不净是不净观,背舍又名八解脱,均属对治多贪欲之观行,八背舍加八胜处及十一切处,俱为远离三界贪爱之观法;四无量心,亦名四梵行,属于十二门禅中的四禅,修此能引无量福,得生色界之梵天;修四空处定,则能出离色界四禅天。渐次进修的观法,名为对治事禅。

  

  3.「安忍内外诸障」:依据《八教大意》说:「总修四念,入于暖法,似道焰生,若不安忍,不至暖顶;顶法退,为五逆;暖退,为一阐提。忍、世第一后,入真无漏,由能安忍内外诸障。」由此可知,总修四念处的过程中,到了四善根的暖位,即可生起相似解脱道的气焰,若不安忍而继续修行,便会退失,而不能到达顶位;若于暖位退失,便可能会成为一阐提的断善根人,若于顶位退失,便会可能成为五逆之人。到了忍位及世第一位,便入真正的无漏解脱,那是要忍耐得住身心环境内外诸种障缘的结果。

  

  四、通教

  

  原文

  

  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故名为通。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空,故名为通。此无别部,但方等、般若中,有明三乘共行者,即属此教。诠无生四谛,亦诠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亦诠理六度行,亦诠幻有空二谛,亦诠两种含中二谛,亦诠别入通三谛,亦诠圆入通三谛。开示界内利根众生,令修体空观,出分段生死,证真谛涅槃。正化菩萨,傍化二乘。

  

  〔旭师自注云〕:(

  

  (1)无生四谛: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

  

  (2)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痴如虚空,乃至老死如虚空;无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3)理六度行:一一三轮体空。

  

  (4)幻有空二谛: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

  

  (5)两种含中二谛:一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为真;是通含别二谛,故受别接。二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是通含圆二谛,故受圆接。

  

  (6)别入通三谛:有漏是俗,无漏是真,非有漏非无漏是中。

  

  (7)圆入通三谛:二谛同前,点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与前中异。

  

  (8)体空观:阴、界、入,皆如幻化,当体不可得。)

  

  语译

  

  圣严识:现将上段原文及旭师自注,混合语译如下。

  

  通教的钝根人,会通于前面的三藏教,通教的利根人,会通于后面的别教或圆教,所以名为通教。又从通教的自身得通教之名,那是说三乘人,同样都是以超越于言说之道,观缘生无性,体入自性本空,所以名为通教。此通教并无特别指定的某部经典,但就方等诸经典及般若诸经典之中,凡属于阐明三乘人共行的教法,便是通教。

  

  通教:

  

  1.诠释无生四谛,即是苦谛无有逼迫相,集谛无有和合相,道谛乃是不二之相,灭谛则是无生之相。

  

  2.亦诠释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那就是说,由于无明之痴,犹如虚空,如是下推,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乃至缘老死,亦如虚空;因为无明如幻如化,不可得故,由是下推,行、识、名色、六入,乃至老死,亦是如幻如化,无有可得。

  

  3.亦诠释理六度行,即是六波罗蜜多的每一波罗蜜多,都是三轮体空。

  

  4.亦诠释幻有及幻有即空之二谛,那是指的幻有为俗谛,幻有即空为真谛。

  

  5.亦诠释两种含中之二谛:一者是以幻有为俗谛,以幻有的即空与不空,共为真谛,这是以通教含摄别教的二谛,所以通教得受别教所接;二者是以幻有为俗谛,以幻有的即空与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谛,这是以通教含摄圆教的二谛,所以通教亦得受圆教所接。

  

  6.亦诠释别教入通教之三谛,即以有漏者为俗谛,无漏者为真谛,非有漏非无漏者为中谛。

  

  7.亦诠释圆教入通教的三谛,以有漏者为俗谛,无漏者为真谛,非有漏非无漏者具足一切法,一切法皆趣非有漏非无漏。

  

  通教开示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人),教令他们修持当体即空的观法,即是观五阴(五蕴)、十八界、十二入,皆如魔术的幻师所变,皆是暂时的化现,应知阴、界、入三大科和合而成的我,当体即是无自性的空。如此即能出离三界五趣的分段生死,实证真谛涅槃。此通教所化的对象,主要是大乘的菩萨,也兼化声闻及缘觉的二乘人。

  

  注释

  

  圣严识:此段通教的七项诠释及体空观,可以和前章三藏教的四项诠释及析空观,对比着阅读,便可明白藏通二教的同异之处。本书的化法四教,皆以四种四谛、四种十二因缘、真俗二谛、真俗中三谛、圆妙三谛,作为层次性的思想演绎,故亦宜将后面的别圆二教所明者,对比阅读。

  

  1.「无言说道」:即是不须以言说表达,不能用言说表达得清楚的道理真实。此与中国禅宗所说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有类似处。此语源出于(1)《璎珞经》卷下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2)《维摩经‧见阿

  佛品》的「一切言语道断。」(3)《仁王般若经》卷上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4)《摩诃止观》卷五上亦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

  

  由以上四种佛经祖论所说的言语道断,可知都是指的只能用心会,不能以言表的意思。不过三种经说,是指不与言说相有关的真际法性,《摩诃止观》则是指的十乘观法的第一法,观不思议境,此处的旭师所云「无言说道」,是引用《摩诃止观》的观点。因此静修的《科释》亦云:「无言说道者,非离语言文字外,别有无言说,即指语言文字,皆从缘生。」

  

  2.「此无别部」:凡教法或部类相同的经典,可归并在一起而称为某教部,如顿教部中的华严部、渐教部中的阿含部、方等部、般若部,及非顿非渐的法华涅槃部。顿教部只用圆、别二种化法,渐教部具用藏、通、别、圆四种化法。化法的四教,则无所属的特定经典,如三藏教,虽以《阿含经》为主要的部,但《方等经》中也有藏教的教法。别教则遍于华严、方等、般若三部。圆教则遍于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诸部。而通教则取《方等经》及《般若经》中属于三乘共行的教法,为其所依的部。

  

  3.「无生四谛」:此为《…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