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P20

  ..續本文上一頁:二乘志出苦輪,菩薩兼憫一切。)

  

  語譯

  

  所謂「十法成乘」,即是須有十法和合,方能完成化法四教任何一教的所乘功能。對藏教而言,即是由此十法,能令叁藏行人,乘至偏真涅槃。所謂十法成乘:

  

  1.觀正確的因緣和合而有叁界的色心、因果、依正,用以破除邪因緣及無因緣的兩種外道顛倒之見。

  

  2.真正發心,二乘只求自利,故不言發菩提心,唯其不貪要名利,真能惟求解脫涅槃。

  

  3.遵循止觀法門的修行,止是指的五停心觀,觀是指的四念處觀。

  

  4.遍破一切愛見煩惱,是以觀諸行無常及諸法無我之空慧,遍破諸煩惱見。

  

  5.識知由于修道滅苦而生死還滅,並用六度修行福慧,是爲識通;識知由于造生死業而集受苦的因,流轉六道,是爲識塞。

  

  6.調適叁十七品的道法,請見附圖六(第叁八○頁),得入空、無相、無作的叁解脫門。

  

  7.若系根鈍,不易入道者,應令修習對治事禅等。

  

  8.正行與助行調和修行時,或有薄少的實益,則必須識知修證的道品位次,以免以凡濫聖。

  

  9.對于修行過程中所遇的內外一切障緣,必須安然忍耐。

  

  10.不愛著于既得的若幹相似法益而不思進入法性。

  

  以上是藏教十法成乘的要義,如果是利根之人,但修其中第一法,或二叁四五六等法,皆可入道;如果是鈍根之人,就得具修十法,方能悟道。

  

  注釋

  

  1.「十法成乘」:即是《摩诃止觀》所明的十乘觀法,又名十法成乘觀、十法成觀、十法止觀等,略稱十乘或十觀。《摩诃止觀》卷五上有雲:「觀心具十法門,一觀不可思議境,二起慈悲心,叁巧安止觀,四破法遍,五識通塞,六修道品,七對治助開,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無法愛。」乃是爲了上中下叁種根機的衆生(人),總說了十種觀心的次第軌範。若系上根人,光修第一觀不思議境,自具十觀,不必再修其余九法;若系中下根人,修了第一法,猶須進修第二以下的諸法。

  

  此十乘觀法,實即是整部《摩诃止觀》的綱格,亦即圓頓行人的規矩,自《摩诃止觀》卷第五至卷第十,幾乎全是說明十乘觀法的內容。故在其卷第五上,接著上文稍後又雲:「此十重觀法,橫

  收束,微妙精巧。初則簡境真僞,中則正助相添,後則安忍無著。意圓法巧,該括周備,規矩初心,將送行者,到彼薩雲(即梵語薩婆若Sarva-jñ

  na意爲一切智的古譯),非暗證禅師、誦文法師所能知也。蓋由如來積劫之所勤求,道場之所妙悟,身子(舍利弗)之所叁請(佛陀說《法華經》),法譬之所叁說(《法華經》爲上中下叁種根機的聲聞人,分別以法說、譬說、因緣說),正在茲乎。」

  

  又依靜修撰的《教觀綱宗科釋》所說:「四教十乘,出自一家,如妙玄、維摩玄、八教大意,均悉有之,今是八教大意中,十乘觀法也。」妙玄是《法華玄義》,維摩玄是《維摩經玄疏》,此二書均系天臺智顗所撰述;《八教大意》則爲智顗的弟子灌頂章安所撰。《科釋》指出,旭師此處所用的十法成乘,是采自《八教大意》的說法。

  

  2.「對治事禅」:《科釋》對此的解釋是:「若根過鈍,應當修諸對治事禅。若貪欲起,教修不淨、背舍等;緣中不自在,當修勝處;緣中不廣普,當教一切處;若小福德,當教無量心;若欲出色,當教四空。」此中的不淨是不淨觀,背舍又名八解脫,均屬對治多貪欲之觀行,八背舍加八勝處及十一切處,俱爲遠離叁界貪愛之觀法;四無量心,亦名四梵行,屬于十二門禅中的四禅,修此能引無量福,得生色界之梵天;修四空處定,則能出離色界四禅天。漸次進修的觀法,名爲對治事禅。

  

  3.「安忍內外諸障」:依據《八教大意》說:「總修四念,入于暖法,似道焰生,若不安忍,不至暖頂;頂法退,爲五逆;暖退,爲一闡提。忍、世第一後,入真無漏,由能安忍內外諸障。」由此可知,總修四念處的過程中,到了四善根的暖位,即可生起相似解脫道的氣焰,若不安忍而繼續修行,便會退失,而不能到達頂位;若于暖位退失,便可能會成爲一闡提的斷善根人,若于頂位退失,便會可能成爲五逆之人。到了忍位及世第一位,便入真正的無漏解脫,那是要忍耐得住身心環境內外諸種障緣的結果。

  

  四、通教

  

  原文

  

  通教,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名爲通。又從當教得名,謂叁人同以無言說道,體法入空,故名爲通。此無別部,但方等、般若中,有明叁乘共行者,即屬此教。诠無生四谛,亦诠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亦诠理六度行,亦诠幻有空二谛,亦诠兩種含中二谛,亦诠別入通叁谛,亦诠圓入通叁谛。開示界內利根衆生,令修體空觀,出分段生死,證真谛涅槃。正化菩薩,傍化二乘。

  

  〔旭師自注雲〕:(

  

  (1)無生四谛: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

  

  (2)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癡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3)理六度行:一一叁輪體空。

  

  (4)幻有空二谛:幻有爲俗,幻有即空爲真。

  

  (5)兩種含中二谛:一者幻有爲俗,幻有即空不空,共爲真;是通含別二谛,故受別接。二者幻有爲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爲真;是通含圓二谛,故受圓接。

  

  (6)別入通叁谛:有漏是俗,無漏是真,非有漏非無漏是中。

  

  (7)圓入通叁谛:二谛同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與前中異。

  

  (8)體空觀:陰、界、入,皆如幻化,當體不可得。)

  

  語譯

  

  聖嚴識:現將上段原文及旭師自注,混合語譯如下。

  

  通教的鈍根人,會通于前面的叁藏教,通教的利根人,會通于後面的別教或圓教,所以名爲通教。又從通教的自身得通教之名,那是說叁乘人,同樣都是以超越于言說之道,觀緣生無性,體入自性本空,所以名爲通教。此通教並無特別指定的某部經典,但就方等諸經典及般若諸經典之中,凡屬于闡明叁乘人共行的教法,便是通教。

  

  通教:

  

  1.诠釋無生四谛,即是苦谛無有逼迫相,集谛無有和合相,道谛乃是不二之相,滅谛則是無生之相。

  

  2.亦诠釋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那就是說,由于無明之癡,猶如虛空,如是下推,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乃至緣老死,亦如虛空;因爲無明如幻如化,不可得故,由是下推,行、識、名色、六入,乃至老死,亦是如幻如化,無有可得。

  

  3.亦诠釋理六度行,即是六波羅蜜多的每一波羅蜜多,都是叁輪體空。

  

  4.亦诠釋幻有及幻有即空之二谛,那是指的幻有爲俗谛,幻有即空爲真谛。

  

  5.亦诠釋兩種含中之二谛:一者是以幻有爲俗谛,以幻有的即空與不空,共爲真谛,這是以通教含攝別教的二谛,所以通教得受別教所接;二者是以幻有爲俗谛,以幻有的即空與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爲真谛,這是以通教含攝圓教的二谛,所以通教亦得受圓教所接。

  

  6.亦诠釋別教入通教之叁谛,即以有漏者爲俗谛,無漏者爲真谛,非有漏非無漏者爲中谛。

  

  7.亦诠釋圓教入通教的叁谛,以有漏者爲俗谛,無漏者爲真谛,非有漏非無漏者具足一切法,一切法皆趣非有漏非無漏。

  

  通教開示叁界內的利根衆生(人),教令他們修持當體即空的觀法,即是觀五陰(五蘊)、十八界、十二入,皆如魔術的幻師所變,皆是暫時的化現,應知陰、界、入叁大科和合而成的我,當體即是無自性的空。如此即能出離叁界五趣的分段生死,實證真谛涅槃。此通教所化的對象,主要是大乘的菩薩,也兼化聲聞及緣覺的二乘人。

  

  注釋

  

  聖嚴識:此段通教的七項诠釋及體空觀,可以和前章叁藏教的四項诠釋及析空觀,對比著閱讀,便可明白藏通二教的同異之處。本書的化法四教,皆以四種四谛、四種十二因緣、真俗二谛、真俗中叁谛、圓妙叁谛,作爲層次性的思想演繹,故亦宜將後面的別圓二教所明者,對比閱讀。

  

  1.「無言說道」:即是不須以言說表達,不能用言說表達得清楚的道理真實。此與中國禅宗所說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有類似處。此語源出于(1)《璎珞經》卷下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2)《維摩經‧見阿

  佛品》的「一切言語道斷。」(3)《仁王般若經》卷上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4)《摩诃止觀》卷五上亦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

  

  由以上四種佛經祖論所說的言語道斷,可知都是指的只能用心會,不能以言表的意思。不過叁種經說,是指不與言說相有關的真際法性,《摩诃止觀》則是指的十乘觀法的第一法,觀不思議境,此處的旭師所雲「無言說道」,是引用《摩诃止觀》的觀點。因此靜修的《科釋》亦雲:「無言說道者,非離語言文字外,別有無言說,即指語言文字,皆從緣生。」

  

  2.「此無別部」:凡教法或部類相同的經典,可歸並在一起而稱爲某教部,如頓教部中的華嚴部、漸教部中的阿含部、方等部、般若部,及非頓非漸的法華涅槃部。頓教部只用圓、別二種化法,漸教部具用藏、通、別、圓四種化法。化法的四教,則無所屬的特定經典,如叁藏教,雖以《阿含經》爲主要的部,但《方等經》中也有藏教的教法。別教則遍于華嚴、方等、般若叁部。圓教則遍于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部。而通教則取《方等經》及《般若經》中屬于叁乘共行的教法,爲其所依的部。

  

  3.「無生四谛」:此爲《…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