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请回顾参阅「通教观行即」(第二二六页)下的注释。
2.「扶习润生」:这是天台学派显示三乘通教共十地中第九地菩萨所修之相。通教菩萨至第七已办地,已断尽见思二惑,理应出离三界,不再于三界受生,然以菩萨立弘誓愿,生于三界救度众生,为了成就众生,必须扶习润生。至于藏教之菩萨,尚未断尽见思惑,故仍有生于三界之因;别圆二教的菩萨,已证得中道法身,以中道法身为应化之本,随众生机缘而起应化身,示现于三界。故于化法四教之中,唯有三乘通教共十地中的第九菩萨地之菩萨,才须以誓愿力扶习润生,故又名为「誓扶习生」,文出《大品般若》。
可知通教的菩萨,不是真的有惑未断,而是「假说」,而是「扶习」,所以《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有云:「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热饥渴等。无人生而无烦恼者,是故佛亦应随人法有烦恼,于树王下,外先破魔军,内灭结使贼,破外内贼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皆信受,是人能为是事,我等亦当学习是事。」这是佛以方便力,示现人法有烦恼的最后身菩萨,但其实际,决不是如此,因此《大智度论》同卷便说:「声闻人言,菩萨不断结使,乃至坐道场然后断,是为大错!」这是破斥声闻人说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万行的菩萨,未断见思二惑,直到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道之时,才断尽烦恼结使,绝对是大错误。
「扶习润生」之说,是天台学派的见解,但也有《大品般若》及《大智度论》为其背景。此于天台的许多著作例如《法华玄义》卷四下、《维摩经玄疏》卷三、《四教义》卷八、《八教大意》、《四教仪》等均有论列。旭师的《释义》第二十七条,也有诠释云:别教及圆教,证中道之理,故以中道的法身为应化之本身,譬如月映万川,不须假借惑业,即可于三界受生。依藏教说,惑是实有的,所以菩萨不可断惑,若惑已断,便不能于三阿僧祇劫,来此三界受生而行菩萨道
了。依通教说,因为惑是幻有,所以菩萨体悟是幻而断正使,正使既断,便可入于涅槃,但由于本发弘誓愿力,所以不取涅槃,乃以神通力,扶起三界的思惑余习,资于故业种子(唯识的种子识)而得受生。此所谓思惑余习,非贪似贪、非慢似慢、非痴似痴的现象。
3.「游戏神通」:见于《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九十四以及《维摩经嘉祥疏》等,是指大乘菩萨自在度化众生的无量方便行,以化众生作为自娱,称为游戏;外道及二乘人,亦可能有神通,唯皆非无碍自在,也不是以度化来自娱,所以不得称为游戏神通。
4.「净佛国土」:六度万行,皆是菩萨道,皆是菩萨成佛时的因行,成佛之时一切众生来生其国,所以菩萨行便是庄严此一菩萨未来成佛时的佛国净土。
六、通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者,第十佛地也。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
〔旭师自注云〕:(分段生身故劣,如须弥山故胜。)
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谛*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与藏教佛果齐。
语译
所谓通教的究竟即菩提,便是三乘共十地的最高第十位的佛地。若遇受度的众生,机缘成熟时,菩萨便在七宝所成的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一念相应慧,与无生四谛之理相应,断尽一切烦恼正使及其残余的微细习气,现带劣胜应身的如来身相。
〔旭师自注云〕:因为是分段生死的身相,所以是劣,又因为身大如须弥山,所以是胜。
为三乘根性的众生,转无生四谛*轮,直至一生的化缘事尽,便入涅槃。由其正使及余习一起断尽,此犹如于劫尽之时,劫火焚烧,木尽、炭尽、灰亦全尽。此与藏教的佛果位齐,故名三乘共十地。
注释
圣严识:此所异于藏教者,藏教唯局声闻及缘觉之二乘,通教则向下通于藏教的二乘,向上亦通于别圆的大乘,所以通教称为三乘共十地,又由于通教菩萨,扶习润生,游戏神通,则为藏教之所不及。
1.「带劣胜应身」、「七宝菩提树」、「天衣」:天台学派的化法四教,各有不同的佛身相好,也有四等不同的菩提树及金刚座。
(1)藏教的佛是「劣应身」,如释迦丈六身,弥勒十六丈等,在木树下的生草座上成佛。
(2)通教的佛,名为「带劣胜应身」,以其仍以分段生死身,应化救度界内众生,故名为劣,此身高大如须弥山,故名为胜,在七宝树下的天衣座上成佛。
(3)别教的佛,名为「圆满报身」,身量等同尘剎数世界之广大,相好等同剎土微尘数之众多,在莲华藏世界的七宝树下、大宝华王座上成佛。
(4)圆教的佛,名为「清净法身」,一一相好,均能等同一真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净土,登涅槃山顶,以虚空为座。
此可将化法四教的四种究竟即菩提之内容,前后对比着看。亦请参阅本书圆教究竟即佛项下的注2.「三身」条(第三二○页),另有详释。
依据静修的《教观纲宗科释》,对此段文义的解释说:「菩萨成佛时,诸天龙等,各以妙衣敷座。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缕、无纤、譬如薄冰,光耀明净,有种种色;色界天衣,纯金色光明。」又说:「树是木树,座仍生草,但机感不同,见为七宝及天衣也。」
2.「劫火所烧」:依据大小乘诸经论中所说的世间相,在时间的过程中,称为劫波(kalpa),以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以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称为一个大劫;当坏劫来临时,共有三灾,便是当火灾起时,一直烧到色界初禅天,水灾起时,一直淹到二禅天,当风灾起时,一直吹到三禅天。请参阅《长阿含经》卷二十一的《世记经‧三灾品》及《起世因本经》卷九〈住世品第十一〉等的三大灾,〈劫住品第十〉则有刀杖、饥馑、疾疫等三小灾。三界六道表请见附图八(第三八四页)
七、通教的修证果位
原文
此教亦具三乘根性,同以灭谛为初门。然钝根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仍与三藏同归灰断,故名通前;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则被别圆来接,故名通后。
中道又分为二:一者但中,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但中者,接入别教。二者圆中,此理圆妙,具一切法,见圆中者,接入圆教。就此被接,又约三位:一者上根,八人、见地被接;二者中根,薄地、离欲地被接;三者下根,已办地、支佛地被接。就此三位被接,又各有按位、胜进二义:若按位接,或同别十向,或同圆十信;若胜进接,或登别初地,或登圆初住;既被接已,实是别圆二教菩萨,于当教中,仍存第九菩萨地名,至机缘熟,示现成佛,乃是别地圆住,来示世间最高大身,非由通教教道得成佛也。通教尚无实成佛义,况藏教哉?藏教佛果,亦皆别地、圆住、所现劣应身耳。
语译
此通教亦具有三乘根性的三类人,也都同以四圣谛的灭谛为观行的初门。不过钝根的二乘,但见于缘生性空,尚未见到空即不空,故仍与三藏教同归于灰身灭智的果位,所以名为通前的通教。
至于利根的三乘,不但见到缘生性空,也能见到空即不空,此所谓不空,便是中道,因而能被别教及圆教来接入,所以名为通后的通教。
所谓中道,又分两种:1.但中,唯有理性之体,不具诸法之相;若见但中者,便被接入别教。2.圆中,此理圆融,故亦具一切诸法之相;若见圆中者,便被接入圆教。
就此被接而言,又分三种位次:1.若是利根中的上根之人,于三乘共十地的第三八人地及第四见地中被接。2.若是利根中的中根之人,于第五薄地及第六离欲地中被接。3.若是利根中的下根之人,于第七已办地及第八支佛地中被接。
就此三种被接的位次,又各有按位及胜进的二义:1.若是按位接,有两种可能,其位次或有同于别教的十回向位,或有同于圆教的十信位。2.若是胜进接,也有两种可能,其位次或有登于别教的初地位,或有登于圆教的初住位。
既然已经被别圆二教所接,实即是别圆二教的菩萨,不过于通教三乘共十地的当教之中,仍存有其第九菩萨地之名称。直至机缘成熟,便示现成佛。那是以别教的初地菩萨以及圆教的初住菩萨身分,来示现世间的最高大身,并不是以通教的地位来示现成佛的。
因此可知,通教菩萨尚无实际成佛之义,何况藏教菩萨岂有真实成佛之义呢?所以,藏通二教的佛果,不是真实圆满的报身佛及法身佛,那都只是修到别教的初地菩萨及圆教的初住菩萨,所示现的劣应身佛而已。
注释
1.「通前」与「通后」:请参考通教章(第二○九页)。
2.「被接」:是被接入之意,乃天台学派的专用名词,是对化法四教中的通别二教之利根人,各有被其后的别圆二教所接入之意。因此而有三种被接:(1)是别接通,又名别入通,是指通教的利根人,若见但中之理,即被别教接入。(2)是圆接通,是指通教的利根人,若见不但中之理,即被圆教接入。(3)是圆接别,又名圆入别,是指别教的利根人,若见不但中之理,即被接入圆教。由于藏教皆属钝根人,但见俗真二谛,不见不空的中道,故不被接入别圆二教。
《摩诃止观》卷六下有云:「佛满字(大乘教)门,通通、通别,钝根止能通通,不能通别,故此(通)教得有别接之义。利者被接,更用中道;不被接者,不须(空假中的)第三(中)观。」这是说,满字门的大乘教,既通于通教,也通于别教,若系钝根人,只能通于通教,不能通于别教。此通教中利根者,被接后再…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