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P23

  ..續本文上一頁則請回顧參閱「通教觀行即」(第二二六頁)下的注釋。

  

  2.「扶習潤生」:這是天臺學派顯示叁乘通教共十地中第九地菩薩所修之相。通教菩薩至第七已辦地,已斷盡見思二惑,理應出離叁界,不再于叁界受生,然以菩薩立弘誓願,生于叁界救度衆生,爲了成就衆生,必須扶習潤生。至于藏教之菩薩,尚未斷盡見思惑,故仍有生于叁界之因;別圓二教的菩薩,已證得中道法身,以中道法身爲應化之本,隨衆生機緣而起應化身,示現于叁界。故于化法四教之中,唯有叁乘通教共十地中的第九菩薩地之菩薩,才須以誓願力扶習潤生,故又名爲「誓扶習生」,文出《大品般若》。

  

  可知通教的菩薩,不是真的有惑未斷,而是「假說」,而是「扶習」,所以《大智度論》卷二十七有雲:「聲聞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現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熱饑渴等。無人生而無煩惱者,是故佛亦應隨人法有煩惱,于樹王下,外先破魔軍,內滅結使賊,破外內賊故,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人皆信受,是人能爲是事,我等亦當學習是事。」這是佛以方便力,示現人法有煩惱的最後身菩薩,但其實際,決不是如此,因此《大智度論》同卷便說:「聲聞人言,菩薩不斷結使,乃至坐道場然後斷,是爲大錯!」這是破斥聲聞人說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萬行的菩薩,未斷見思二惑,直到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成道之時,才斷盡煩惱結使,絕對是大錯誤。

  

  「扶習潤生」之說,是天臺學派的見解,但也有《大品般若》及《大智度論》爲其背景。此于天臺的許多著作例如《法華玄義》卷四下、《維摩經玄疏》卷叁、《四教義》卷八、《八教大意》、《四教儀》等均有論列。旭師的《釋義》第二十七條,也有诠釋雲:別教及圓教,證中道之理,故以中道的法身爲應化之本身,譬如月映萬川,不須假借惑業,即可于叁界受生。依藏教說,惑是實有的,所以菩薩不可斷惑,若惑已斷,便不能于叁阿僧祇劫,來此叁界受生而行菩薩道

  

  了。依通教說,因爲惑是幻有,所以菩薩體悟是幻而斷正使,正使既斷,便可入于涅槃,但由于本發弘誓願力,所以不取涅槃,乃以神通力,扶起叁界的思惑余習,資于故業種子(唯識的種子識)而得受生。此所謂思惑余習,非貪似貪、非慢似慢、非癡似癡的現象。

  

  3.「遊戲神通」:見于《大智度論》卷叁十八、九十四以及《維摩經嘉祥疏》等,是指大乘菩薩自在度化衆生的無量方便行,以化衆生作爲自娛,稱爲遊戲;外道及二乘人,亦可能有神通,唯皆非無礙自在,也不是以度化來自娛,所以不得稱爲遊戲神通。

  

  4.「淨佛國土」:六度萬行,皆是菩薩道,皆是菩薩成佛時的因行,成佛之時一切衆生來生其國,所以菩薩行便是莊嚴此一菩薩未來成佛時的佛國淨土。

  

  六、通教的究竟即

  

  原文

  

  究竟即者,第十佛地也。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斷余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衣爲座,現帶劣勝應身。

  

  〔旭師自注雲〕:(分段生身故劣,如須彌山故勝。)

  

  爲叁乘根性,轉無生四谛*輪,緣盡入滅。正習俱除,如劫火所燒,炭灰俱盡。與藏教佛果齊。

  

  語譯

  

  所謂通教的究竟即菩提,便是叁乘共十地的最高第十位的佛地。若遇受度的衆生,機緣成熟時,菩薩便在七寶所成的菩提樹下,以天衣爲座,一念相應慧,與無生四谛之理相應,斷盡一切煩惱正使及其殘余的微細習氣,現帶劣勝應身的如來身相。

  

  〔旭師自注雲〕:因爲是分段生死的身相,所以是劣,又因爲身大如須彌山,所以是勝。

  

  爲叁乘根性的衆生,轉無生四谛*輪,直至一生的化緣事盡,便入涅槃。由其正使及余習一起斷盡,此猶如于劫盡之時,劫火焚燒,木盡、炭盡、灰亦全盡。此與藏教的佛果位齊,故名叁乘共十地。

  

  注釋

  

  聖嚴識:此所異于藏教者,藏教唯局聲聞及緣覺之二乘,通教則向下通于藏教的二乘,向上亦通于別圓的大乘,所以通教稱爲叁乘共十地,又由于通教菩薩,扶習潤生,遊戲神通,則爲藏教之所不及。

  

  1.「帶劣勝應身」、「七寶菩提樹」、「天衣」:天臺學派的化法四教,各有不同的佛身相好,也有四等不同的菩提樹及金剛座。

  

  (1)藏教的佛是「劣應身」,如釋迦丈六身,彌勒十六丈等,在木樹下的生草座上成佛。

  

  (2)通教的佛,名爲「帶劣勝應身」,以其仍以分段生死身,應化救度界內衆生,故名爲劣,此身高大如須彌山,故名爲勝,在七寶樹下的天衣座上成佛。

  

  (3)別教的佛,名爲「圓滿報身」,身量等同塵剎數世界之廣大,相好等同剎土微塵數之衆多,在蓮華藏世界的七寶樹下、大寶華王座上成佛。

  

  (4)圓教的佛,名爲「清淨法身」,一一相好,均能等同一真法界,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登涅槃山頂,以虛空爲座。

  

  此可將化法四教的四種究竟即菩提之內容,前後對比著看。亦請參閱本書圓教究竟即佛項下的注2.「叁身」條(第叁二○頁),另有詳釋。

  

  依據靜修的《教觀綱宗科釋》,對此段文義的解釋說:「菩薩成佛時,諸天龍等,各以妙衣敷座。欲界天衣,從樹邊生,無縷、無纖、譬如薄冰,光耀明淨,有種種色;色界天衣,純金色光明。」又說:「樹是木樹,座仍生草,但機感不同,見爲七寶及天衣也。」

  

  2.「劫火所燒」:依據大小乘諸經論中所說的世間相,在時間的過程中,稱爲劫波(kalpa),以二十小劫爲一中劫;以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稱爲一個大劫;當壞劫來臨時,共有叁災,便是當火災起時,一直燒到色界初禅天,水災起時,一直淹到二禅天,當風災起時,一直吹到叁禅天。請參閱《長阿含經》卷二十一的《世記經‧叁災品》及《起世因本經》卷九〈住世品第十一〉等的叁大災,〈劫住品第十〉則有刀杖、饑馑、疾疫等叁小災。叁界六道表請見附圖八(第叁八四頁)

  

  七、通教的修證果位

  

  原文

  

  此教亦具叁乘根性,同以滅谛爲初門。然鈍根二乘,但見于空,不見不空,仍與叁藏同歸灰斷,故名通前;利根叁乘,不但見空,兼見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則被別圓來接,故名通後。

  

  中道又分爲二:一者但中,唯有理性,不具諸法,見但中者,接入別教。二者圓中,此理圓妙,具一切法,見圓中者,接入圓教。就此被接,又約叁位:一者上根,八人、見地被接;二者中根,薄地、離欲地被接;叁者下根,已辦地、支佛地被接。就此叁位被接,又各有按位、勝進二義:若按位接,或同別十向,或同圓十信;若勝進接,或登別初地,或登圓初住;既被接已,實是別圓二教菩薩,于當教中,仍存第九菩薩地名,至機緣熟,示現成佛,乃是別地圓住,來示世間最高大身,非由通教教道得成佛也。通教尚無實成佛義,況藏教哉?藏教佛果,亦皆別地、圓住、所現劣應身耳。

  

  語譯

  

  此通教亦具有叁乘根性的叁類人,也都同以四聖谛的滅谛爲觀行的初門。不過鈍根的二乘,但見于緣生性空,尚未見到空即不空,故仍與叁藏教同歸于灰身滅智的果位,所以名爲通前的通教。

  

  至于利根的叁乘,不但見到緣生性空,也能見到空即不空,此所謂不空,便是中道,因而能被別教及圓教來接入,所以名爲通後的通教。

  

  所謂中道,又分兩種:1.但中,唯有理性之體,不具諸法之相;若見但中者,便被接入別教。2.圓中,此理圓融,故亦具一切諸法之相;若見圓中者,便被接入圓教。

  

  就此被接而言,又分叁種位次:1.若是利根中的上根之人,于叁乘共十地的第叁八人地及第四見地中被接。2.若是利根中的中根之人,于第五薄地及第六離欲地中被接。3.若是利根中的下根之人,于第七已辦地及第八支佛地中被接。

  

  就此叁種被接的位次,又各有按位及勝進的二義:1.若是按位接,有兩種可能,其位次或有同于別教的十回向位,或有同于圓教的十信位。2.若是勝進接,也有兩種可能,其位次或有登于別教的初地位,或有登于圓教的初住位。

  

  既然已經被別圓二教所接,實即是別圓二教的菩薩,不過于通教叁乘共十地的當教之中,仍存有其第九菩薩地之名稱。直至機緣成熟,便示現成佛。那是以別教的初地菩薩以及圓教的初住菩薩身分,來示現世間的最高大身,並不是以通教的地位來示現成佛的。

  

  因此可知,通教菩薩尚無實際成佛之義,何況藏教菩薩豈有真實成佛之義呢?所以,藏通二教的佛果,不是真實圓滿的報身佛及法身佛,那都只是修到別教的初地菩薩及圓教的初住菩薩,所示現的劣應身佛而已。

  

  注釋

  

  1.「通前」與「通後」:請參考通教章(第二○九頁)。

  

  2.「被接」:是被接入之意,乃天臺學派的專用名詞,是對化法四教中的通別二教之利根人,各有被其後的別圓二教所接入之意。因此而有叁種被接:(1)是別接通,又名別入通,是指通教的利根人,若見但中之理,即被別教接入。(2)是圓接通,是指通教的利根人,若見不但中之理,即被圓教接入。(3)是圓接別,又名圓入別,是指別教的利根人,若見不但中之理,即被接入圓教。由于藏教皆屬鈍根人,但見俗真二谛,不見不空的中道,故不被接入別圓二教。

  

  《摩诃止觀》卷六下有雲:「佛滿字(大乘教)門,通通、通別,鈍根止能通通,不能通別,故此(通)教得有別接之義。利者被接,更用中道;不被接者,不須(空假中的)第叁(中)觀。」這是說,滿字門的大乘教,既通于通教,也通于別教,若系鈍根人,只能通于通教,不能通于別教。此通教中利根者,被接後再…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