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3)天行是四天之中的义天(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就妙行。(4)婴儿行是譬喻人天小乘之行,菩萨以慈悲心,示现人天小乘的小善行。(5)病行是菩萨以大慈悲心,随和一切众生,同有烦恼、同有病苦。
此五行在天台学派的诠释,后后胜于前前:(1)戒定慧三学的圣行,是别教菩萨的十住位,乃为入空行。(2)慈悲喜舍的梵行,是别教菩萨的十行及十向位,乃为入假行。(3)依理成行的天行,是别教菩萨的初地已上位,乃为中道行。(4)从天行之体而起化他之用,示同小善,名婴儿行,是别教菩萨的大慈之用。(5)示同烦恼病苦的病行,是别教菩萨的大悲之用。
藏通二教,但有五行中的圣行及少分的梵行,故有异于别教的五行次第行,
圆教是五行互摄,一行一切行,故亦不同于别教。故将别教称为五行差别。
2.「五住烦恼」:又名五住地惑、亦名五住地烦恼。由根本烦恼能生起枝末烦恼者,故名为住地。那就是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此五住烦恼,若配以根本及枝末烦恼,则前四住地为枝末烦恼,第五无明住地是根本烦恼。若以枝末烦恼配见思二惑,则第一见一处住地是见惑,第二三四的欲爱、色爱、有爱的三个住地是思惑。若以三界配以五住地惑,则第一见一处住地为三界,欲爱住地为欲界,色爱住地为色界,有爱住地为无色界,无明住地为三界。可列一表。请见附图九(第三八六页〉
依《胜鬘经》说,烦恼有二种,即是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五住烦恼的前四种,皆为住地,因为一切的起烦恼,都是依此四种住地而起,起者,剎那心与剎那相应故,与心不相应的,便是无始无明住地。一切烦恼依四住地起,然在四住地之前,更有法起四住地故,那就名为无始无明住地。
天台学家将《胜鬘经》五住地中的第一住地列为见惑,二三四的三个住地列为三界思惑;束此四个住地,列为界内的见思二惑,二乘人断之即得出离三界。
第五无明住地为界外惑,就之别立四十二品,经四十二位断尽,便离分段与变易二种生死,得证大涅槃。
3.「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有关四种十二因缘,已在通教章的注释「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条下,有较详细的介绍(第二一五页)。《法华玄义》卷二下有明四种十二因缘,亦请参阅。
旭师的《释义》第三十一条,对于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有如下的诠释:见思惑的枝末无明,为分段生死之因,已如藏教章中之解释;根本无明者,乃为不了心外无法,那便是厌苦、断集、证灭、修道,迷于中道的真实义谛,因而发起界外的偏真无漏之行也。由此引生方便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复缘界外无漏正受,而起涅槃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生死的识种,令生「有」芽,招感方便土中不思议变易生死。
又以不了心外无法,而诃弃真空,别修万行,亦是迷于中道真实义谛,所以发起界外的入假神通行也。由此引生实报土中变易生死的识种,复缘界外的胜妙境界,而起神通法爱,深生取着,润彼变易生死的识种,令生「有」业之芽,招
感实报土中不思议变易生死,直至佛果,则十二品无明尽灭,方得永断二种生死。
4.「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又名二种死,依据《胜鬘经‧一乘章》有云:「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以此可知,分段生死是界内的众生有漏之身,不思议变易生死是界外的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人的意生身。唯有无明断尽的无上佛果位,才得二死永断。
七、别教的六即及其修证
原文
亦于当教,自论六即。
语译
以上说明别教的范围及其层次地位,现在亦须就别教本身,申论六即菩提。
一、别教的理即
原文
理即者,但中也。真如法性,随缘不变,在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
超二边,不即诸法。故依圆教,判曰但中。
语译
所谓别教的理即菩提,就是但中的理体佛性。它也就是《起信论》所说随缘不变的真如法性,在生死之中不受染污,证涅槃时亦非另有什么可以清净之物。它迥然超越于染净的二边,也并不即是一切诸法。故依圆教的立场,将之判为但中。
注释
「但中」:藏教是偏真之理,通教未闻中道理体,别教是但中之理,圆教是圆中之理。别教的但中佛性,超越于真俗及空有之二边,尚不是三谛相即圆融的中道。唯有圆教的圆中佛性,与一切法圆融无碍,即一切法,无非中道佛性。
二、别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即者,解义也。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减,圣不能增,但由客尘覆蔽,而不证得,须先藉缘修,助发真修,方可克证。
语译
所谓别教的名字即菩提,是已解但中义,得闻超越二边,别有但中的佛性,
即起信心,信仰自己本有随生死染缘而不变的真如法性,那是在凡夫位时不可能减少,到圣者位时也不可能有什么增加的。凡夫只是由于烦恼客尘将此真如法性覆蔽了,所以不能体证,必须藉缘,以先修空观、假观为方便,进而真修中观,灭除烦恼生死,方可亲证但中的佛性,即是真如法性。
注释
「真如法性」:真如的梵文是Bh
ta-tathat
,有很多的同体异名,例如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又被译为真如性,它是真实如常的一切诸法之体性;离虚妄故为真实,常住而不改变故为如实。故名之为真如。
主要有《起信论》与《唯识论》的两种真如观,《起信论》主张真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唯识论》主张真如不随缘。天台家及华严家采用《起信论》的观点,所谓随缘真如,便是真如随无明之缘,起九法界之妄法,虽有随缘之妄法而真性不变。依随缘真如,故真如即万法;依不变真如,故万法即真如。这是如
来藏系的思想特色之一。
三、别教的观行即
原文
观行即者,外凡十信位也。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戒心、十愿心。既先仰信中道,且用生灭因缘观,伏三界见思烦恼,故名伏忍,与通干慧、性地齐。
语译
所谓别教的观行即菩提,便是外凡的十信位。所谓十信,是依《璎珞经》所说菩萨五十二位的最初十位,那就是在听闻别教的但中佛性、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等的道理之时,随顺不疑,叫做信位;且以生灭因缘观,伏三界的
见思烦恼,故名此十信为伏忍;十信的行位,和藏教的七方便位、通教的第一干慧地及第二性地齐。
所谓十信位,现据静权的《天台宗纲要》,介绍如下:
1.信心位:闻但中理等深信不疑。
2.念心位:于但中理,忆念不忘。
3.精进心位:为要亲证但中理,先修空观,观真谛理,一心精进。
4.慧心位:运用智慧拣择,离诸过失。
5.定心位:湛然宁寂,心不动摇,与真谛相应。
6.不退心位:定力日深,慧光日发,定慧互资,纵遇障难,心不退转。
7.回向心位:以此定慧,回向佛地。
8.护法心位:兢兢自护,保持不失。
9.戒心位:任运防止,一切过非。
10.愿心位:能够住戒自在,复以本愿,游历十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凡有所作,皆随所愿。
注释
「伏忍」与「十信」:依《仁王般若经》卷上〈菩萨行品〉所说,共有五忍云:「佛告(波斯匿)大王,诸菩萨摩诃萨,依五忍法以为修行,所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皆上中下,于寂灭忍,而有上下。」又说:「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初发心相,有恒沙众生,见佛法僧,发于十信,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向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诸众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这是十信位与伏忍位的依据。此位虽仅与藏教三贤四善根的七方便位齐,却已超过藏教二乘的一切善地了。
四、别教的相似即
原文
相似即者,内凡三十心三贤位也。
初十住者,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与通见地齐。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断三界思惑尽,与通已办地齐。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断界内尘沙,与通佛地齐。此十住名习种性。
〔旭师自注云〕:(研习空观。)
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开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证位不退。
次十行者,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此十行名性种性。
〔旭师自注云〕:(分别假性。)
用从空入假观,遍学四教四门,断界外尘沙,见俗谛,开法眼,成道种智。
次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此十向名道种性。
〔旭师自注云〕:(中道能通。)
习中观,伏无明,行四百由旬,居方便有余土,证行不退。…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