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译
圣严识:所谓别教的相似即菩提,便是内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十心
位,亦名别教菩萨的三贤位,不仅超过藏教的七方便位,也超过藏通二教的佛果位;是从通教三乘共十地的第三八人地开始,便进入别教的初住,已相当于藏教的初果。别教的七住,便是藏通二教的佛果位。别教的第八住以上,便非藏通二教所知了。
现在参考《天台宗纲要》及关口真大的《校订天台四教仪》所附第十图,介绍三十心如下:
所谓十住,是以智慧之心,住真谛之理,共有十阶:
1.发心住,信心成满,广求智慧,创发大心,即断三界见惑,与藏教初果齐,与通教八人地及见地齐,也与圆教的初信位齐。
2.治地住,随空观心,净诸六度法门,炼治心地,与藏教二果、通教薄地齐,也与圆教的第二信位齐。
3.修行住,巧观空有,长养众行,与藏教三果、通教离欲地齐。
4.生贵住,生于真谛实际之家,种性清净,与藏教四果阿罗汉、通教已办地齐。
5.方便具足住,带真随俗,修习无量善根,与藏教辟支佛、通教支佛地齐。
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法门,与通教第九菩萨地齐。
7.不退住,彻证无生,入于毕竟空界,与藏通二教的佛果位齐,也与圆教第七信位齐。《教观纲宗》则说,于第七住断三界思惑尽,与通教已办地齐。
8.童真住,见空而不取证,悲智坚固,如人初生,天真纯粹。
9.法王子住,不住于空而能入假化物,当绍佛位。
10.灌顶住,观空无相,得无生心,以无生法水灌顶,如转轮王太子,当绍王位,用宝瓶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
于第六正心住时,位与通教第九菩萨地齐,扶习润生,利物行因,故即开始伏界内障碍菩萨道的尘沙惑;到了别教第七、八、九的三个住位,便开始断界内尘沙惑,伏界外尘沙惑,并且已与圆教的第八信位齐。
此十住,名为研习空观的习种性位,用从假入空观,假是凡俗的虚妄,空是审实,先照于假,后入于空,故谓用从假入空观,即见真谛;便开慧眼,了知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理;便成一切智,对于一切内法内名,一切外法外名,能知
能解,但尚不能用诸佛道法,发起众生善根。从此即证三不退中的位不退。以《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须行五百由旬方至宝所而言,于此十住位,仅算已行三百由旬。
所谓十行位,行是进趣的意思,由此从空入假,观无量四谛。现依《天台宗纲要》,条解如下:
1.欢喜行:初入法空,心生欢喜。
2.饶益行:常化众生,令得法益。
3.无瞋恨行:常修忍辱,谦下恭敬。
4.无尽行:发大勇猛,行大精进,令一切众生,至究竟涅槃。
5.离痴乱行:修定持心,不为无明之所失乱。
6.善现行:般若智照,念念现前。
7.无着行:以人法二空为方便,空诸执着。
8.尊重行:依四弘誓,运大慈悲,所愿如心,为天人所敬。
9.善法行:力行真性、观照、资成之三轨,说法授人,令人信解领受,三轮清
净,善成轨则。
10.真实行:真俗二谛,同时现前,空有双非,显但中理。
这十行,名为分别假性的性种性位,是能分别十法界的种种性、种种欲,无有错谬。用从空入假观,若住于空,便同二乘,于十行位中,观空而不住于空,乃入于假,遍观众生之病,遍学四教一切法门之药,应病给药,令得服行。在十行中,断界外尘沙,见俗谛理;开法眼而能明察生、住、异、灭,自、他、一、异等相,无不洞鉴。成道种智,则能分别一切假名,用诸佛道法,发起众生善根。
所谓十回向,回向者,有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理事融和,顺入法界之意。今亦依《天台宗纲要》,条解如下:
1.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以无相心,于六道中,广度众生。
2.不坏回向,念念不住空有二边,归向中道;二边可坏,中道不坏。
3.等一切佛回向,一切时中,依三世佛法而行。
4.至一切处回向,以大愿力,入一切佛土,供养一切诸佛。
5.无尽功德藏回向,以常住之法,授于众生(人),常住之法,含藏一切大乘功德故。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行中道之善法,不落于空有二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观诸众生,或修善、或行恶,无有二相。
8.真如相回向,以中道观,随顺实相,出入同佛,即寂而照,常照有无。
9.无缚解脱回向,以般若照三世诸法,理智合一,故无能照所照。
10.法界无量回向,觉一切法,中道无相,一名入法界无量回向。
《教观纲宗科释》所解,亦与此同。
此十回向位,名为中道能通的道种性,正修中观为道,能生佛果为种。即是修习中道第一义观,此位已与圆教的十信位齐,伏无明惑,居方便有余土;化他行满,无有退转,故证行不退。若依《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别教十回向位,犹如全程五百由旬,到此则等于已行四百由旬。
注释
1.「三十心」:依《四教仪》所说,这是《华严经》所明四十一位之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称三贤位。《菩萨璎珞本业经》则明五十二位,是在三贤位前加十信位。在十地位后、妙觉位前,加等觉位。
2.「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等:这是《璎珞经》卷上以六种性配四十二位,即是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回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五十二位中的第一科十信位,尚属外凡位,故不入种性之流;三贤已是内凡位,便分属三个种性;十地及等觉,是圣流之因,故属两个种性,妙觉是圣位之果,故为最高种性。
别教五十二位凡圣因果种性,请见附图十(第三八七页)
五、别教的分证即
原文
分证即佛者,十地圣种性。
〔旭师自注云〕:(证入圣地。)
及等觉性也。
〔旭师自注云〕:(去佛一等。)
初欢喜地,名见道位,以中道观,见第一义谛,开佛眼,成一切种智,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碍土,初到宝所,证念不退,得无功用道,随可化机缘,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各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更破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
语译
所谓别教的分证即佛,即是证入十个圣地的圣种性,菩萨历经观行位、相似位,修空假二观,为方便道,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初破一分无明惑,初证一分中道理,便是分证即佛位。此位又分二位,即是十地圣种性,以及距离妙觉佛位尚有一等的等觉性。在这之前,但称为即,不名即佛,到了别教的分证,方称即佛。其原因则请参阅后面圆教的六即文(第二九九页)。
十地的位次名称是:
1.欢喜地:这是别教菩萨经过三贤位之后破一分无明,即入见道位,是以中道观,见第一义谛,舍凡入圣,平等双照有无二边。开佛眼,成就一切种智,如《法华经‧化城喻品》的行了全程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碍土,初到宝藏之所,
证到三不退中的念不退,得到无功用道,随顺可化的众生根机,能于百界作佛,亦以八相成道身,利益众生。
此下的九地,参考《天台宗纲要》及《科释》,介绍如次:
2.离垢地:以中道观,不落二边,以无相而入众生界,终日度众生,不见有众生可度,与众生同处,犹如虚空。
3.发光地:以中道智光,慧照无碍,入上信忍,修习诸佛道法,净极而明生。
4.焰慧地:顺于无生法忍,观一切法,观慧发焰,比前更极明净。
5.难胜地:顺无生忍,观于三界,无明皆空,不但方便土尘沙已尽,即实报土与分证寂光土之无明,亦已分尽,
6.现前地:为上品柔顺忍,诸法无生,观于三世,寂灭境相,常时现前。
7.远行地:观诸烦恼,不有不无,当体无生,是以任运常向上地,念念寂灭。
8.不动地:修无生忍,以中道观,舍三界有为动作之地,不再被三界的动作所动。
9.善慧地:以上品无生忍,于一一世界,学佛化度,无明将尽,智慧转增,念
念觉无生之理,即以此理,觉悟众生。
10.法云地:以此地证寂灭理,受佛职位,既同于不妄不变之真如,亦等于交彻融摄之法界,唯以妙法慈云,覆涅槃之海。
以上十地,每地各断一品无明,各证一分中道。此后更断一品无明,即入等觉位,是于第十地的后心用观,又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此等觉位,对于法云地而言,已经是佛,若从妙觉位看,此位名为金刚心菩萨;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故名等觉;犹有最后一品无明,故对变易生死而言,亦名一生补处菩萨,过此一生,即补妙觉之处;由于等觉菩萨尚有一品无明未断,故亦名为有上士。妙觉的佛位,即名无上士。
注释
1.「上信忍」、「顺无生忍」、「无生忍」:三贤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伏忍,初欢喜地为下品信忍,第二离垢地为中品信忍,第三发光地为上品信忍。第四焰慧地为下品柔顺忍,第五难胜地为中品柔顺忍,第六现前地为上品柔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